“五季亂而五宗盛”,在五代十國的亂世中佛教因何盛行?

紛亂之世,宗教易於流行。中國著名歷史學家﹑宗教史學家、教育家陳垣說:“五季亂而五宗盛”,正說明了五代十國當時佛教盛行的實況。

但為什麼,佛教可以在在五代十國的這樣的亂世中盛行呢?

“五季亂而五宗盛”,在五代十國的亂世中佛教因何盛行?


主要有三點原因。

佛教盛行於五代,有其廣泛的社會基礎。

廣大勞動人民苦於苛政暴役,困於兵災殺掠,痛苦無告,除了一部分人挺身而起,捨生反抗外,大部分人選擇了剃度為僧,逃免賦役,以全性命。一些遊手好閒的無賴或者亡命天涯的軍閥,比如像五代知名軍閥“李摩雲”李罕之這樣的人,也往往以佛寺為避難所,以求能暫時安身;還有大批沒落的衣冠縉紳,消極頹廢,接受不了一朝從權貴階層變成貧苦百姓的打擊,於是尋求精神解脫,往往交識僧侶,談玄說性,酬答詩詞。而且佛寺僧侶在戰亂之際,收痤屍骸,生動形象地展示了佛教慈悲為懷的一面,於是佛教崇拜者的數量空前增多。

“五季亂而五宗盛”,在五代十國的亂世中佛教因何盛行?


五代十國時期朝戰火頻繁,剽悍武夫幸全於鋒刃下的,往往齋僧禮佛;而殺人如麻者,又往往以佛事以求解冤贖罪。荒淫奢靡的亂世帝王們乃至依附於他們的藩鎮節帥們,大多精神空虛,幻想來世享樂,每乞靈於佛以自保,故禮僧拜佛,廣建寺院,其中還有狡黠者利用佛教來麻醉人民,以維護統治秩序。

比如割據湖南的楚王馬希範斥國力旁壘紫微山,北開碧浪湖,建造開福寺。雖歷經千年風霜,開福寺直到今天仍然是湖南一帶著名的風景勝地,有內外16景之多,可想其當年之奢華豪景。明代文人李冕曾題詩《開福寺》贊曰:“最愛招提景,天然入畫屏。水光含鏡碧,山色擁螺青。抱子猿歸洞,衝雲鶴下汀。從容坐來久,花落滿閒庭”。


“五季亂而五宗盛”,在五代十國的亂世中佛教因何盛行?

長沙開福古寺


後來馬希範臨終讓他的七弟馬希廣繼任楚王,導致他的五弟馬希萼強烈不滿,於是造成楚國內訌。當馬希廣被他的五哥馬希萼兵困潭州時,他還下令建造佛像,妄想以佛退敵,到被馬希萼抓住前,他還不斷地誦讀佛經。(《新五代史•世家第六•楚世家》)

利用佛教最明顯的當屬武平節度使周行逢,周行逢割據湖南期間,“常設大會,緇徒畢集。行逢偏拜之,捧揓執帨,親侍湔洗。聲言:‘吾殺人多矣,不假佛力,何以解其冤報乎!’”(《十國春秋•周行逢傳》)



佛教盛行於五代,又由於當時盛行的禪宗一脈功法簡易,易為人們所接受。

禪宗始於初唐,至晚唐而極盛。禪宗不尚經義的研求,而倡“明心見性”,憑己意解釋佛法,乃至有“呵佛詈祖”之譏,是對佛教繁瑣教義的否定。唐武宗會昌年間滅佛,廢寺院4萬餘處,勒令還俗的僧尼達26萬人,籍良田數十萬頃,放免奴婢15萬人,於是,寺院經濟幾被摧毀,佛學章疏著述也散佚殆盡。唯有禪宗散居各處山林,與平民接近,不講經義,無求於佛典,所受影響較小,雖經“會昌滅佛”之難,仍能流行。

“五季亂而五宗盛”,在五代十國的亂世中佛教因何盛行?


五代十國時期,佛教各派皆衰,獨曹溪以下五宗於此時漸漸發揚光大。何謂“五宗”?原來自唐初六祖慧能後,禪宗分為兩派,即青原行思和南嶽懷讓。爾後,南嶽分為臨濟、溈仰兩派,青原分為曹洞、法眼、雲門三派,合稱五宗。臨濟宗盛行於北方,而其餘四宗皆盛行於南方。

陳垣《中國佛教史籍概論》:“雲門宗盛行於南漢。位於廣東乳源縣的雲門匡真大師塔銘,乃南漢大寶元年(公元958年)立,碑銘則建立於大寶七年(公元964年),載於《南漢金石志》”。

由於禪宗“不看古教”,只憑借自己的理解講佛論道,置經籍於不顧,或者“亂有引證”,以己意解釋教義,於是造成五宗雖盛卻爭論紛紜。在五代後期吳越國高僧延壽,開始著手統一禪宗。延壽將禪宗教義與淨土宗教義相結合,肯定“萬善同歸”,消弭五宗之爭,使得禪宗傳播力度空前增強,獲得了越來越多人的接受。

延壽本姓王,原籍浙江餘杭,本為縣庫吏。出家後,初習天台禪宗,後赴明州從雪竇法師受教。延壽受吳越王錢弘俶禮聘,重建杭州靈隱寺以居之,後又建永明寺(淨慈寺),請延壽居此傳播禪法。延壽於是綜諸家之說,編撰成《宗鏡錄》100卷,調和五宗,而又以禪宗與淨土宗作為共同實踐。(北宋佛教史學家贊寧大師著《大宋高僧傳•五代杭州永明寺延壽傳》)


“五季亂而五宗盛”,在五代十國的亂世中佛教因何盛行?

杭州靈隱寺雪景


佛教盛行於五代,與文人名士的讚賞與推崇也有重大關係。

比如後唐棣州開元寺高僧恆超,俗姓馮,范陽人,居於開元寺20餘年,聲望甚高。棣州刺史李大人敬重之,欲上表請賜紫衣,恆超作詩曰:“虛者褐衣老,浮懷道不成。暫傳經論死,不染利名生。”聲言:“而其復爾,則吾在盧龍塞外矣。”

後唐宰相馮道聞其名,又以同姓,致信問候,恆超本不打算回信,弟子力勸,於是回信言:“具陳出家之人豈得虛名薄利而留心乎?”結果馮道更加敬重他,上表奏請皇帝就賜紫衣。結果得到御賜紫衣的恆超“自此忽忽不樂,以乾祐二年(公元949年)微疾,數辰而終於本院。”(北宋佛教史學家贊寧著《宋高僧傳•五代棣州開元寺恆超傳》)

“五季亂而五宗盛”,在五代十國的亂世中佛教因何盛行?


恆超去世後聲望再上一層樓,以馮道為首的後唐文官更是推崇備至,不僅棣州開元寺從此香客絡繹不絕,諸多寺院也因恆超之福得到當地文人雅士的推崇而得以發展。要論五代中聲名最為顯赫的僧侶還是要數《大宋高僧傳》的作者北宋佛教史學家贊寧大師,他受到的可是皇室之推崇。

贊寧大師本是吳越國僧錄(吳越國佛教協會會長),吳越國“納土歸宋”後,贊寧大師他以花甲之年奉阿育王寺真身舍利來到汴京(今河南開封),宋太宗趙光義見之於滋福殿,對贊寧大師極為推崇,至此長居大相國寺。此後宋太宗多次宣召,賜予贊寧大師紫衣及“通慧大師”號。後贊寧大師奉詔編纂《大宋高僧傳》,歷時七年成書30卷,受到宋太宗的褒獎,歷任充右銜副僧錄、左銜講經首座、右銜僧錄、左銜僧錄,為北宋僧侶之首。

“五季亂而五宗盛”,在五代十國的亂世中佛教因何盛行?

開封大相國寺


禪宗之說是主觀唯心主義思想,但其思維邏輯卻有可取之處。同時,對佛學繁瑣教義的否定,也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禪宗的論心、理、性等,對宋代的理學形成有重要的影響。佛家詩歌頗具文采,往往把禪宗的引比喻引申到詩文裡去,影響了一代文人。宋代文學家歐陽修、蘇軾都講究境界,就是受這個影響。


“五季亂而五宗盛”,在五代十國的亂世中佛教因何盛行?


【感謝您的閱讀、點贊、轉發、評論與關注,我是羚羊飛渡,中簡堂歷史文化交流群領頭羊,擅長隋唐五代史與網文小說創作。中正簡素,立志弘揚歷史文化,羚羊掛角,多元角度解讀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