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州訪古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汝州法行寺塔


汝州訪古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汝州法行寺塔


汝州訪古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汝州法行寺塔

劉孟博/文

陳素貞/攝影

法行寺塔,位於汝州市區東北隅,丹陽路與塔寺街之間的法行寺遺址內。法行寺又名“法華寺”,民間俗稱“塔寺”,其創建歷史不詳,已知最早的文字記錄,可追溯至唐高宗乾封元年,由此可見,該寺是汝州地區較古老的寺院之一。1963年6月,法行寺塔被河南省政府公佈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9年,河南省政府確定法行寺重點保護範圍為塔基周圍遠射60米,一般保護範圍為在重點保護範圍基礎上外擴70米。2006年5月,法行寺塔被國務院確定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汝州訪古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汝州法行寺塔


道光《直隸汝州全志》卷九 古蹟載:“法行寺,在城法行街,本名法華寺,乃梁武帝與志公禪師講道處也。中有志公浮圖一座,屢經重修。”又卷六 仙釋載:“寶誌公,姓朱氏。嘗對梁武帝食鱠。帝曰:‘朕不知味二十餘年,師何為爾?’公吐出,鱗尾依然。每與武帝論法,宗風大暢。有《法華經》在汝流傳,名其寺曰:“法華寺”。有塔,藏衣缽,後人改其寺為法行寺。”

道光二十四年,州庠生張通智撰文的《重修法行寺碑記》載:“汝州艮隅舊有法行寺,蓋聞法行寺者,即古之法華寺也。梁武帝時,有志公參禪……。迨國朝,瀋陽範公來巡於斯,□方培植,克殫護法之力,自範公至今百有餘年,中間修補者屢矣。嘉慶丁丑重修後,迄今□宇頹圮,金像剝落……遂各捐己貲募化四方。不數月間,自佛殿以及觀音殿、白衣閣、廣生殿、六祖、韋馱殿、準提拜殿暨山門周圍院牆,俱皆煥然聿新。”


汝州訪古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汝州法行寺塔


通過上述資料,法行寺的歷史似乎已經很是清晰,法行寺者,乃是紀念高僧志公和尚所建,寺中歷經劫難仍然高聳的古塔,乃志公和尚衣冠塔也。志公和尚即寶誌(418年~514年),南北朝齊、梁時僧人,又稱“寶誌”、“保志”、“保公”、“志公”等。俗姓朱,金城(在今甘肅蘭州)人。年少出家,參禪開悟。劉宋泰始年間,常往來於都市,居無定所,口中有時吟唱,頗似讖記,眾人爭問禍福,所言均驗,稱為“神僧”。齊武帝以其惑眾,命拘捕入獄,然日日見其散步街頭,及查看獄中,則仍在牢房打坐。齊武帝聞悉此事,請師入華林園供養,禁其出入。然並不受其約束,仍常來往於龍光、淨名、興皇等寺。至粱武帝建國,始解其禁,並尊奉為國師,時常長談,請開示法要。梁天監十三年(514年)十二月圓寂,世壽96歲,敕葬於金陵鐘山獨龍阜,並於墓旁建開善寺,諡號“廣濟大師”。

汝州訪古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汝州法行寺塔


清順治七年,河南道巡道範承祖任職汝州,上任伊始,便發現汝州眾多的名勝古蹟,經明末戰亂之後,破壞殘損嚴重,亟待整修。於是組織人力,先後對文廟、文昌祠、風穴寺、法行寺等著名古蹟進行修繕,法行寺塔塔頂的寶珠塔剎,即鑄造於此時,其銘文為“順治十年十月七日立”。

1952年,因工程建設亟需用材,時人遂將法行寺內大殿以及觀音殿、白衣閣、廣生殿、六祖殿、韋馱殿、準提殿、山門等建築悉數拆毀,獨存寺塔得以倖免。“文革”初期“破四舊”狂潮中,不可一世的造反小將,曾將法行寺塔列入消滅對象,幸賴開明睿智者多方保全,才使古塔再次躲過浩劫。

汝州訪古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汝州法行寺塔


法行寺塔為方形密簷式磚塔,由塔基、塔身、塔剎三部分組成,九層,通高21.12米。塔基座高0.68米,塔身一層為方形,南面闢半圓拱券門,內設方形塔心室,室頂為疊澀磚砌四角攢尖形藻井。一層塔身的壁面磚,雖經多次抽換,但外形仍保留了唐代風格,頂端殘留有三層疊澀密簷。塔身二至九層為八角疊澀密簷,第五層至第九層,每層簷角用木質角梁,梁頭下懸橢圓形風鐸。第六層北面,第七層南面均有一方形磚龕。塔剎通高2.57米,基座為磚砌方形,高1米,塔剎為三節銅質寶葫蘆形。從建築特徵看,塔身第一層為唐代特有的方塔建築風格,二至七層的八邊形密簷式塔身,則有宋、金時期建築風格,八至九層系清初重修時的形式。法行寺塔集中了唐、宋金時期建築的形式、建築工藝,為研究這一時期的建築學、力學以及工藝技術提供了實物依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