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鬼子(47):現實中打鬼子太難了,吳淞炮臺失守的背後


打鬼子:系列連載第47期,以當年日軍隨軍記者拍攝的照片為線索,全面講述抗日戰爭14年的全過程。許多圖片為第一次展示,極其珍貴。圖為吳淞炮臺,它位於黃浦江與長江交匯處,易守難攻,但也是從水路登陸上海的最佳位置。

1937年8月24日早晨,日軍第3師團在飛機、大炮的掩護下開始在吳淞一帶登陸。駐守吳淞鎮的上海市保安團武器裝備簡陋,根本無法抵擋日軍攻勢,下午5時,全團只剩下一小半人,被迫後撤至三官堂站附近。98師294旅在危急關頭趕到支援,與保安團協同作戰,將日軍趕出吳淞鎮。圖為炮轟吳淞鎮的日軍。

第2天,日軍第11師團抽調第43聯隊主力組成一個支隊,由聯隊長淺見義臣大佐為支隊長,率部向吳淞鎮一帶進攻。這一次來勢更猛,27日,日軍攻下張華浜,第3師團以一部兵力突破蘊藻浜大橋,然後從張華浜過江進攻吳淞鎮。


日軍乘衝鋒舟向吳淞鎮發起攻擊。因為是日軍主動從江中向岸上的中國陣地開火,不符合日軍一貫的被迫自衛宣傳口徑,所以被蓋上了“不許可”字樣,嚴禁媒體對外刊登。

日軍的機槍手為向吳淞炮臺進攻的部隊提供火力掩護。在日軍綜合火力的壓制之下,中方只能是被動防守,很難找到還擊的機會。

但吳淞鎮的中國守軍依舊奮力迎戰。不到半天,剛補員的保安團又傷亡大半,後由61師部分兵力接防陣地。31日,日軍第3師團第68聯隊在飛機艦炮火力支援下,在吳淞、炮臺灣一線登陸。圖為在吳淞炮臺附近等待攻擊命令的日軍。

下午3時,吳淞鎮輪渡碼頭陷落,守軍第61師參戰團被包圍,只好放棄了陣地,撤出吳淞,吳淞鎮第二次落入敵手。事後,蔣委員長大怒,將第61師師長楊步飛撤職,改任鍾松為師長,獨立第2旅與第61師合併。圖為向中方陣地衝鋒的日軍。

幾天後,中方以第6師為主力,發動了吳淞收復戰。但因為日軍火力太猛,不僅未能攻克吳淞,反而自身傷亡重大。參戰的吳淞保安團1連,僅有一人生還,我軍收復吳淞的努力宣告失敗。圖為佔領吳淞炮臺的日軍。

中方的失敗除了武器之外,各部隊之間的協調也存在不少問題,嫡系和非嫡系執行命令的力度也不同,這些問題到淞滬會戰結束時都存在。圖為吳淞炮臺附近,在中國軍隊構築的地道口前搜查的日軍士兵。

1937年9月4日,大戰結束後,站在吳淞炮臺大炮旁的日軍後藤伍長。

1937年9月4日,日軍進入被轟炸的吳淞炮臺中方守軍的兵營宿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