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聰明的人,溝通路徑越短

在工作和生活中,聰明人通過講話就能看出來。有的事,你一提,聰明的人立馬就知道該怎麼做,而有的人,你不僅要把整件事分析給對方,還需要講前因後果,一步步告訴對方該怎麼做,時常感覺身體被掏空,心特別累。

通常來說,溝通路徑越短的人越容易達成目的。


越聰明的人,溝通路徑越短


什麼是溝通路徑?


人們在溝通的時候,是帶著目的的,我們把從溝通的原點至到達溝通目的地所花費的時間、步驟、過程等統一叫做溝通路徑。

  • 溝通路徑不是單向的,而是雙向的。
  • 溝通的一個完整的循環是:發出信息-信息傳遞媒介(微信、電話、見面)-接受信息-理解信息-反饋(發出)信息。人們在經過了多次的溝通循環之後,完成了溝通。
  • 溝通路徑並不是固定的,同一個目標,不同人所花費的時間、步驟不一樣。


越聰明的人,溝通路徑越短


  • 第一種人:

“在嗎?”

“在,請問有什麼事麼?”

“很喜歡你上週六推送的文章,我看了特別有共鳴”

“嗯,哪篇文章?”

“就是好奇心那篇”

“哦,那篇啊”

“xx”

“ID呢”

“xx”


“好的,添加好了告訴你”

……


  • 第二種人:


“你好,我是xxx,請問能轉載《21世紀最重要的能力-好奇心》那篇文章麼?我們的公眾號是xxx,ID是xxx,會按照要求註明作者及公眾號信息。我們準備在後天推送。謝謝。”

“開好了”


為了請求文章授權,第一種人花了6個來回才達到目的,而第二種人,只花了一個來回就達到目的。也就是說,第二種人的溝通路徑小於第一種人。

縮短溝通路徑不僅會節省對方的時間,使對方一目瞭然,不用再多費口舌詢問其他信息,另一方面來說,也促進了對方幫助自己達成目的的意願。

那麼,如何縮短溝通路徑?


越聰明的人,溝通路徑越短


1、精簡性


多餘的信息會掩蓋想要傳達的重點。

特別是在工作中,一個人吧啦吧啦說很多廢話,只會模糊對方的重點,不知道你想要表達什麼。把與目標無關的多餘信息刪掉,只留下最核心的信息,有利於對方清晰地瞭解到你的訴求。

知道哪些是關鍵信息,必須要說,哪些是可以省略的廢話。


在和人溝通的時候,特別是工作狀態中,需要假設每個人的時間都很寶貴,為對方呈現一目瞭然的精簡信息,更有利於達到自己的目的。


2、預見性


普通人之間的溝通路徑是A-B-C-D-E-F-G,一步一步按部就班,而聰明的人之間的溝通路徑是A-D-G,省略中間的溝通步驟。

而要做到溝通預見性,要求一個人要有預見性思維。除了知道自己下一步該做什麼,也能預見對方的反應和行為,並就此調整自己的話術和節奏。

就像下棋的時候,有的人只能考慮下一步該怎麼走,而有的人從第一次落子開始,便想好了接下來的幾步該怎麼走,對手又會怎麼應對。


一個人思維越快,溝通路徑也就越短。

3、準確性


表達含糊籠統,可能使效果大打折扣。


以準確的信息替代語意不明的詞語。

大概、可能、或許、這兩天......這些都是語意不明的詞語,而在溝通中,除了無法確定的事項,儘量選擇準確的詞語。

“幾天以後”不如“3.1日”來得準確,“等一會兒”不如“等5五分鐘”來得準確。

做什麼?怎麼做?什麼時候做?用準確的語言表達出來,當你把要求說的越具體和清楚,對方越容易按照你說的做,但是如果只是一句模糊籠統的話,當對方在操作執行的時候,越容易出現偏差。

不要把和朋友間的隨意溝通應用在工作中,不僅在浪費別人的時間,增加溝通成本,也降低了溝通效率。把溝通模式化,選擇最短的溝通路徑,才能在工作中做到專業化和效率化。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分享到朋友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