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各地延遲開學,如何讓孩子在家高效學習,這有份硬核指南


疫情期各地延遲開學,如何讓孩子在家高效學習,這有份硬核指南

作者|Jenny




因為疫情的嚴重性,各地學校都發布了延遲開學的通知,很多家長也積極響應了停課不停學的號召,在家紛紛給孩子報了各種網課學習,但不少媽媽卻發現:孩子沒有什麼時間觀念,早上起床都得叫半天,刷個牙洗個臉吃個早餐就到中午了,磨磨蹭蹭地,比上學的時候還拖拉,不知道該怎樣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讓孩子建立有規律的,高效的學習生活秩序?

其實,環境對於孩子的影響是很大的,在家裡,習慣了休息和放鬆,對時間的感知也沒有像在學校那樣清晰,何況有些孩子習慣被家裡老人照顧,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就更加懶散了。

所以,要想讓孩子在家好好學習,除了給孩子設置和平時上學一樣的生活作息時間,讓孩子獨立完成自己的事情,更重要的是,培養孩子對時間的感知能力。


疫情期各地延遲開學,如何讓孩子在家高效學習,這有份硬核指南


1、如何培養孩子的時間感知能力?


對時間的感知,其實就是時間知覺,關於時間知覺,一個更嚴謹一些的定義是:對客觀事物的時間特性即延續性和順序的感知。

請注意,此處時間不再是一個孤立事件,它清晰地被賦予了載體,也就是說,我們平常在談論的時間其實一定是與某件事物或某個事件有關——人的大腦對這一事物事件(比如我剛剛做出的打字)的反應構成了時間感,而該反應可能借助聽覺、視覺、嗅覺、觸覺甚至味覺來做出。

所以,讓孩子建立起時間知覺的第一步,是讓孩子認識到自己所做的事情所需要花費的客觀的時間長度,比如,讓孩子試著去計算,自己刷牙需要多長時間?4分鐘還是5分鐘,吃早餐需要多長時間以及1寫作業需要多久等等,這些都是讓孩子建立時間知覺的最直接的方式。

就像開頭提到的很多家長抱怨孩子沒有時間觀念,其實就是孩子對時間的感知和自然的客觀時間的不重合造成的,比如,早上7點半是起床的時間,但孩子還在溫暖的被窩中,以為是6點多,晚上8點是寫作業的時間,孩子玩的太盡興,以為還是7點多.......

當然不止小孩,我們大人也會有這種時間的錯覺,上班的時候,一天下來明明只有8個小時,卻像過了一年一樣漫長,可以說,時間的錯覺是一種很普遍的心理現象,但必須承認的一點是,不管錯覺在或不在,時間都是客觀存在的。

而對於孩子來說,要消滅這種心理時間和客觀時間的差距,最好的方式就是通過把時間可視化來達到時間的管理。

例如蕃茄鍾工作法,時間圖示化,進行計劃-執行-檢驗循環,這樣孩子就能清晰的感知自己的時間到底是如何運作的。

疫情期各地延遲開學,如何讓孩子在家高效學習,這有份硬核指南

接下來,分別介紹這3種教孩子把時間可視化的方法;

  • 番茄工作法

番茄工作法是一種比較普遍時間管理方法,選擇一個待完成的任務,通過這種方法來完成一個任務或者一項工作。番茄鍾設一個時間段,每段25分鐘,專注工作,中間不能做任何與該任務無關的事,直到25分鐘,然後休息5分鐘,4個番茄鍾多休息一會兒。

疫情期各地延遲開學,如何讓孩子在家高效學習,這有份硬核指南

對於6歲以下的孩子,我們可以幫孩子設置好番茄鍾,逐漸建立他們的時間觀念,比如,每天給孩子設立8個番茄鍾,讓孩子一個一個地去完成,孩子完成後,可以讓他在完成的番茄鐘上打上勾,當然,有時候孩子實際完成的番茄鍾和計劃的有所不同,或者沒有全部完成,也沒有關係,這是一個長期的習慣養成的過程,可以慢慢來。

疫情期各地延遲開學,如何讓孩子在家高效學習,這有份硬核指南

疫情期各地延遲開學,如何讓孩子在家高效學習,這有份硬核指南

疫情期各地延遲開學,如何讓孩子在家高效學習,這有份硬核指南

  • 唯需生動與圖示化

如下圖所示,將一天的時間與計劃用圖表的方式打印出來,掛在牆上,然後每個時間段完成的任務都可以一目瞭然,清晰明瞭。

疫情期各地延遲開學,如何讓孩子在家高效學習,這有份硬核指南

  • 進行計劃-執行-檢驗的循環

有時候,孩子之所以上學磨蹭,慢吞吞,而我們總是在催促,擔心會遲到,是因為孩子主觀上的時間感和客觀時間相差太大來,這就需要讓孩子通過對真實時間的反饋來矯正自己的主觀時間的認知差。

比如,學作業需要30分鐘完成,但孩子實際上卻花了1個小時來完成,那麼30分鐘和1個小時之間差了的這30分鐘到底用在來哪裡呢?是中途跑去吃了零食?還是去玩了一會兒遊戲?通過這樣的檢驗,孩子就能知道,這就是多出來的30分鐘到底是怎樣的一種感覺了。

疫情期各地延遲開學,如何讓孩子在家高效學習,這有份硬核指南

疫情期各地延遲開學,如何讓孩子在家高效學習,這有份硬核指南


2、影響孩子對時間感知的因素有哪些?


人對時間的感知之所以出現了錯覺,和我們的大腦機制中認知時間的部分對應了某種情緒的感知。

就像一個孩子在上課時,感到無聊,或者壓抑,就覺得時間像蝸牛,很慢很慢,但走神時,沉浸在自己的遐想中,異常地快樂,時光也快如閃電一晃而過。

早在1989年,俄勒岡州立大學的理查德·伊夫裡(Richard Ivry)和斯蒂文·基爾(Steven Keele)就觀察到小腦在人的時間功能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而另一個重要的感知時間區域則由巴羅神經研究所的巴德·克萊格(Bud Craig)所發現,即前島葉皮質,這個區域被認為與人的“自我意識”產生有關,飢餓、痛苦、疼痛等感覺都來自於此,涉及到情緒的形成。

這種效應在研究中也得到一系列證實,如佛羅里達州立大學社會心理學羅伊•鮑邁斯特(Roy Baumeister)做的一個和社會拒絕有關的實驗:

研究者營造了一個場景,讓部分受試的志願者認為自己不被其他人所歡迎(沒有人願意和他/她同組),而讓另一部分認為自己很受歡迎(所有人都願意和他/她同組),等所有人都相信了偽造的設定之後,就要開始對40秒的時間做出估算,結果發現“受歡迎組”對40秒的估計平均為42.5秒,“被拒絕組”對40秒的估計平均為63.6秒,這一差異可以解釋為,被拒絕讓志願者變得更敏感,時間知覺也被拉長了。

因此,時間知覺受情緒(尤其是負面情緒)的影響非常之大。

那麼,我們也應該給孩子創造一個積極愉悅的家庭氛圍,多用鼓勵,認可的語言和行動去支持孩子,引導孩子,那麼孩子也能在感知時間的過程中,更準確的將自己的主觀時間和客觀時間相融合。


疫情期各地延遲開學,如何讓孩子在家高效學習,這有份硬核指南


3、投入和專注,才是對時間的最高效利用


有媽媽經常和我吐槽說:兒子很不專心,在學習的時候,一有點風吹草動就要停下來看看,看書的時候聽到有人在討論動畫片,也要聽一聽,上課的時候,看到別人起身或者動一下,也要看看別人要找你......

總之,注意力很容易被瑣碎的事情切割,時間也在三心二意中浪費了......

其實,孩子因為年紀小,本身就很容易被周圍的環境所影響,所以專注力不是生下來就有的,而是一個長期培養和訓練的過程。

疫情期各地延遲開學,如何讓孩子在家高效學習,這有份硬核指南

在這裡推薦一種培養專注力的方法(大人小孩都合適),

如何進入心流體驗?

《掌控習慣》中說道,人在做高於自己能力4%的事時,會容易進入心流體驗,太簡單和太難都會影響積極性。

所以可以選擇適合孩子的學習任務,一步一步來。

還有一種方式就是提高能力,之所以喜歡玩,喜歡看動畫片,就是因為大腦喜歡簡單的事,一旦學習看書就走神,是因為這些事對孩子來說可能比較難,或者理解起來費勁,所以大腦容易罷工。

所以,我們需要注重提升孩子的能力,比如閱讀識字的能力,寫字理解的能力等等,這也叫做刻意練習

把難的事搞懂,然後每天堅持,用不了很久,孩子就把難的事變成了簡單的事,我們常說一個孩子很聰明,其實是他的認知水平提升了,理解能力提升了。


疫情期各地延遲開學,如何讓孩子在家高效學習,這有份硬核指南

當孩子發現做作業很容易,看一本書也不費勁時,就表示這些事情對他來說成了一件簡單的事, 做了之後會獲得成就感,有了成就感,就會帶來滿足感,孩子也就越來越喜歡做這件事,最終也就進入了心流體驗。

而此刻,孩子才能真正地高效利用時間,學會做時間的主人。


——————

——————————

爸媽黑板報:bamaheibanbao

一個專注於寫孩子教育的黑板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