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女輕男”的作家劉墉:將強勢帶給兒子,把溫情留給女兒

劉墉是著名的華人作家、畫家,同時也是個身體力行的教育家。


這源於他有一對讓他驕傲的兒女,兒子劉軒是哈佛大學的博士,茱麗葉音樂學院高材生,散文專欄作家及主持人。小女兒劉倚帆更是才貌雙全,畢業於美國常春藤盟校哥倫比亞大學。

“重女輕男”的作家劉墉:將強勢帶給兒子,把溫情留給女兒


與其他名人育兒故事不同的是,劉墉把不同階段對孩子的教育全部寫進了書中,隨著時間流逝,他的讀者彷彿見證了兩個孩子的成長。


正因如此,劉墉也被稱為“溝通青少年心靈的專業作家”。尤其是他提出的不要讓孩子苦讀,要樂讀,不要等成功去敲門等觀點,給家長帶來很大的啟示。


01、給兒子的強力教育

劉軒5歲時,父親因為工作原因去了美國,這樣缺乏父愛地過了兩年多,直到他8歲才隨父親移居。


很快,劉墉發現被冷落兩年的兒子性格內向,在陌生的環境中懦弱,語言不通,沒有朋友,甚至有自閉傾向。


但這時候,劉墉卻決定用中國傳統的強勢教育“改造”自己的兒子:

“重女輕男”的作家劉墉:將強勢帶給兒子,把溫情留給女兒


他不僅為兒子制定了嚴格的學習和生活制度,還親子制定了勞動和休息的時間,讓兒子自己動手洗衣服,自己動手做飯;


他甚至帶兒子到野外玩,給他講解有關動物的常識,捉蝗蟲燒著吃,都是為了改變兒子當時膽小怯懦的性格;


兒子不習慣英語交流,不願意跟陌生人說話,他就經常帶兒子去看電影,故意要求兒子去問路,或者問時間;


不僅如此,劉墉還要求劉軒利用假期外出打工掙錢。一個暑假,劉軒找了份洗車的工作,一天下來,渾身大汗,腰痠背痛,才掙了25美元。

“重女輕男”的作家劉墉:將強勢帶給兒子,把溫情留給女兒


在這樣的強力教育下,劉軒從小就展現出非常獨立的一面,除了會自己洗衣服、收拾自己,還做得一道好菜,性格也變得開朗起來。


這樣的劉軒很快融入了學校的集體生活,和同學們一起玩耍。


另一方面,對於兒子和同學出去旅遊的要求,或者上哈佛後選擇什麼專業,劉墉從來不干涉。

“重女輕男”的作家劉墉:將強勢帶給兒子,把溫情留給女兒


他認為,“強力”只是一種手段,並非讓孩子臣服的目的。尤其是男孩子的家長,更應該通過規則來強化孩子的行為習慣,塑造孩子堅強自信的性格,成長為真正的男子漢。


02、給女兒的自由教育

劉墉對兒子來說是如此強勢,但對比哥哥小17歲的小女兒劉倚帆來說,劉墉卻是一個慈父。


她不僅可以自己決定穿衣打扮,還可以一邊在地毯上看電視一邊做作業、一邊洗澡一邊聽音樂。


當她犯了什麼錯事被母親責罰,反而每每都是父親衝過來維護她。

“重女輕男”的作家劉墉:將強勢帶給兒子,把溫情留給女兒


只有一件事劉墉不肯放鬆,那就是女兒的漢語教育。


劉倚帆從小在美國長大,周圍的朋友也都是講英文,對於漢語可以說十分生疏,學習起來很困難。


劉墉卻生怕女兒放棄了漢語學習,每次教授女兒漢語總是板著一張臉,在女兒嘻嘻哈哈的時候立刻打斷,一遍遍重新讀、重新寫,甚至不許她吃晚飯。


年少的女兒不理解父親的苦心,但是當她長大後,語言作為一把鑰匙替她開啟了職業的大門。

“重女輕男”的作家劉墉:將強勢帶給兒子,把溫情留給女兒


從哥倫比亞大學畢業後,她一路旅行,從歐洲出發,一直到了北京,這裡的風土人情讓她十分感興趣,於是決定留下來工作。劉墉欣然應允。


父親對妹妹和自己的“區別對待”曾讓劉軒抱怨:“你為什麼總是關心我,但你對妹妹這麼溫柔?”


劉墉自己也承認,他給兒子的自由更少,給女兒的自由更多。他認為女孩子的思想比較細膩,感情比較脆弱,所以教育要注意方法,多鼓勵。

“重女輕男”的作家劉墉:將強勢帶給兒子,把溫情留給女兒


而養一個兒子,就要他有野心,放開雙手;讓他走出家門,讓他穩步前進,給他一顆能感受生活的心。


03、劉墉的教育是成功的嗎?

劉墉的教育,在我們普通人看來是十分成功的:一對名校兒女,一個完整的家庭,雖然其間也有磕磕碰碰,但是依然算得上幸福美滿。


至於那些磕磕碰碰,也無非就是孩子青春期叛逆所致。比如劉軒在考大學的時候選擇了心理系,父親雖然沒有干涉,但是他卻主動對父親說:“你知道我為什麼要去心理系報到嗎?因為你病了,你將來會痊癒的。”

“重女輕男”的作家劉墉:將強勢帶給兒子,把溫情留給女兒


當時,作為名人之子的壓力讓劉軒覺得自己的生活完全暴露在公眾面前,甚至想反抗父親。


然而,進入哈佛大學獨立生活後,劉軒逐漸明白了父親的良苦用心:


“21年來,我討厭他的控制,21年後,我感謝他的慷慨。我該起飛了……”


起飛後的劉軒,迅速成為華語圈的知名作家,運用自己專業的心理學知識聚焦日常生活。他所著的《尋找自己》、《顫抖的大地》、《屬於那個叛逆的年代》等,也都成為書店裡長年的暢銷書。

“重女輕男”的作家劉墉:將強勢帶給兒子,把溫情留給女兒


都說“養兒方知父母恩”,婚後的劉軒也有了一對兒女,越來越能瞭解父親當時的思想,甚至與父親關係更為密切,開始理解父親當時的種種決定。


但令他耿耿於懷的,依然是在臺北苦等國外工作的父親的那兩三年,認為陪伴對孩子至關重要。


他在書中寫道:做父母的我們,只需要蹲下來好好地跟小孩子溝通,仔細觀察他們,再從旁邊協助和決定,找出最適合他們的那一條路,這就是用心的教養,是我對家庭、對教育最基本的觀念和期許。

“重女輕男”的作家劉墉:將強勢帶給兒子,把溫情留給女兒


他還提出新穎的“爸爸”教育觀:當爸爸要更懂得如何去投資事業、去塑造自己的事業系統,讓家人可以無憂無慮的生活——這就是所謂的責任感。


現在的劉軒已經不再是劉墉筆下的叛逆小男孩,已經蛻變成為一個充滿責任感的父親,能夠承載整個家庭的一家之主。


對於已經做了爺爺的劉墉而言,這種傳承比他教育出一對名校兒女更加重要。


教育一代不算成功,教育能夠傳承下去,讓下一代、下下一代依然擁有積極的心和高尚的品格,才是最大的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