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透一個人,三點就夠了!

所謂推己及人,能做到這些的人,人品才值得信賴。

看透一個人,三點就夠了!

《喻世明言》裡講,“畫皮畫人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縱然人心最難識,也有顯露真面目的時候。

孔子說:“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只要按圖索驥,參照這3點,便能看清一個人。

01

對待陌生人的態度,是最真實的人品。

《菜根譚》裡說,“欹器以滿覆。”

月滿則虧,水滿則溢,人滿則驕。凡事都講究一個度,做人也一樣,需要給人以適當的尊重。

有人說,一個人品性如何,就看他對待陌生人的態度。

陌生人與我們不存在利益,或情感關係,不需要嚴陣以待。如何對待,是本性使然。

曾看過一則新聞,公交到站時,一位白領女士和身上粘泥的工人齊擠上車。

女士為了佔位撞到人,沒一點歉意,還不客氣地說,農名工還坐車,衣服這麼髒,能不能注意點。

這便是這位女士的真實形象,在一個陌生的環境,露回了自己。

很多人並不缺乏修養,在人際圈中可圈可點,但很可能只是努力維持的結果。

畢竟,人都有自重自愛的本能,不會在認識的人面前太過放縱。

卻會把接觸的人,自動分為三六九等;陌生人聯繫最少,可以隨意對待。

歌德曾說:甘居下位不算美德,能往下降才是美德。

在這世上,有處於弱勢的人,但沒有低人一等的人。

學識不等於素質,並不是誰,都能將心比心。所謂教養,就是不論一個人“身份”如何,都能給予足夠的尊重。

對待陌生人的態度,暴露了一個人最真實的人品。

02

患難,是檢驗友誼的試金石。

俗話說,患難見真情。

平常,朋友之間都是“禮尚往來”,互惠互利,關係處於平衡之中。

但只要有人患難,平衡就打破了。損友為了趨利避害,會趁自己還沒被禍害殃及,趕緊抽身。

古人講,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眼裡只重利益的人,很難有莫逆之交。人情的冷暖,在他們看來什麼也不是。

風光時還好說,可以有福同享,大家都不會吃虧。但落魄時,即使你不請求幫助,對方也會感到惶恐。

只有真正的朋友,可以超越利益;在朋友落難時,雪中送炭。

高曉松最困難的時候,曾找朋友朴樹開口借15萬。朴樹沒有多問緣由,只回了兩個字,“帳號。”

這段恩情高曉松一直銘記在心,不僅是因為幫助太大,還因為朴樹的豪情。

人的一生會遇到無數人,在如今動輒上千人的微信好友中,能患難相助的寥寥無幾。

人之所以害怕落難,無非擔心昔日好友,轉眼成了陌路人。這是最為沉重的心理打擊。

人情薄如紙。這時不願離去,甚至還肝膽相照的人,更顯得可貴,遇到了就是福氣,一定要深交。

03

對父母和顏悅色,乃為人最大的教養。

胡適曾說,“世間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氣的臉擺給旁人看,這比打罵還難受。”

於朋友而言,可以說些無傷大雅的玩笑,但不能越界;於同事而言,以工作為主,更要遵守本分;於陌生人而言,更沒有義務忍受你的壞脾氣。

只有父母,因為親近無需嚴格律己,無需偽裝自己;衝他們發脾氣,他們也會選擇體諒。

每個人的生活,都不像表面看上去那麼風平浪靜,而是像大海一般,有隱藏的暗礁。

有的人,在外邊受氣了,為了以“大局”為重,隱而不發;回到家裡,找一兩件小事做掩飾,拿父母當出氣筒。

有的人,人前是好好先生,回到家裡肆意揮霍壞脾氣。

百善孝為先,無論何時,都能對父母心平氣和,是一場修行。

作家史鐵生,因為雙腿癱瘓憋了一股怨氣,只好衝著母親發。

殊不知,母親身體也不好,身患肝病依然包容著兒子。

待到母親去世,他才幡然醒悟:“這倔強只留給我痛悔,絲毫也沒有驕傲。

父母給了我們一次做人的機會,若是沒有一顆恭敬之心,喜怒無常,談何孝心。

給父母再多,都是外在的,只有始終保持和顏悅色,從內心深處感恩父母,才是一個人最高級的教養。

04

人心難測,只有在某些情境中,才會彰顯無疑。

真正的有修養的人,不論遇到什麼人,遭遇什麼處境,都能保持本色。

所謂推己及人,能做到這些的人,人品才值得信賴。

看透一個人,三點就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