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四次被中科院“拒之門外”的她,當選美國院士,最後出國了嗎?


若能當選中科院院士,對於每一位學者而言無疑都是莫大的榮譽。雖說這個稱號並不能用於褒貶評價科研人員們的成就高低,但是畢竟是一塊含金量極高的、響噹噹的“金字招牌”,因此,每年中科院評選院士之時,都會引來人們的高度關注。

曾四次被中科院“拒之門外”的她,當選美國院士,最後出國了嗎?

那些位於一流水平的頂尖科研人員一個個堪稱“神仙級別”,不僅要有高水平、高水準、高含金量科研成果,還要具備其他多方面條件,想要成功入選是非常不易的。


而今天要說的這位值得崇敬的科學家,就是我國著名材料學家李愛珍。李愛珍曾經四次落選中科院院士,隨後卻當選了美國院士,著實富有“戲劇性”。而這位成就極高的女科學家,卻完全沒有赴美的打算,而是一直堅定地留在了中國。

曾四次被中科院“拒之門外”的她,當選美國院士,最後出國了嗎?

李愛珍於1958年畢業於復旦大學,畢業後即從事稀土金屬和稀有金屬化學領域的研究。在那個國內教育還不是很發達的年代,很難想象,一個年僅22歲的女生會成為一個材料領域的專家,並且堅持自己的事業幾十年之久。


在自己的科研生涯中,李愛珍始終執著、堅定、不怕艱辛、不斷探索,因此取得相當卓越的科研成績。申請近三十項專利、發表多達256篇論文,在我國環保、國防和醫療等重要領域都做出卓越貢獻。

曾四次被中科院“拒之門外”的她,當選美國院士,最後出國了嗎?

最值得一提的,是李愛珍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帶領團隊研製出的分子束外延設備。直至今天,當我們上網搜索這項尖端技術設備系統,依然是德國等國獨佔鰲頭;更不用說在那個國內科學技術比較落後的年代,中國面臨著怎樣的高端技術封鎖局面。而李愛珍和團隊所研製出的分子束外延設備,等同於打破了國外的技術壟斷,不僅促進了國內科學技術的發展、擺脫了相關領域完全被壓制的被動狀態,更是間接促進了國內經濟的發展。

曾四次被中科院“拒之門外”的她,當選美國院士,最後出國了嗎?

成績如此顯赫,李愛珍卻前後四次遺憾落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從1999年等到2005年,她都沒能等到“應得的”榮譽。然而,面對人們惋惜的、遺憾的發問,李愛珍卻表示,自己為國家做貢獻是最根本的初心所在,不需要這些所謂的光環加持。即便後來美國向她拋出了美國科學院院士的橄欖枝,李愛珍也選擇了堅定拒絕,堅持留在國內,繼續從事自己所熱愛的科研,為祖國的發展傾盡全力。

曾四次被中科院“拒之門外”的她,當選美國院士,最後出國了嗎?

很多人都表示,對於這樣一位堅持初心、始終如一、如此優秀的科學家,應當予以相應的榮譽表彰。但也有人說,走到李教授如今這一步,所謂的榮譽早已經不重要了。對於她本人而言,更加珍貴的或許是那些多年奮鬥在科研第一線的寶貴回憶,或許是那些研製出新成果的喜悅,更或許是看見祖國不斷進步、騰飛的由衷自豪。那些名利、稱號,在這樣的胸懷與情操對比之下,就顯得尤其微不足道了。

李愛珍無疑是一位淡泊名利、默默無聞的偉大科學家。即便李老本人並不在乎那些浮於表面的名利,但我們卻會永遠記住她為國家發展所做出的奉獻,以及那一顆熱忱的、始終如一的愛國之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