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林文化-龍門大佛 曠古神工

梵林文化-龍門大佛 曠古神工

東都洛陽,伊河如鏡,又如玉帶,波光瀲灩,岸邊楊柳依依。河畔兩山對峙,如蜂窩般密佈於兩山崖壁上的石窟佛龕,蔚為壯觀。

梵林文化-龍門大佛 曠古神工

盛唐,伊水東山一處不時傳來“叮叮噹噹”鑿擊山石的聲音,山下人頭攢動,人們正在緊張有序地完成著一個很大的工程,:有的揮動鐵錘鑿著山石,有的挑筐運走石塊,有的拿繩尺丈量長寬……

有一位稍上了年紀的老僧,靜靜地站在佛容依稀漸露的山崖前,目光堅毅而深遠,神情清靜而慈悲。

他,就是工程的總設計者、監造者,古代稱為檢校僧的善導大師。此時,他正在監造史上絕無僅有的曠古神工——龍門盧舍那大佛。弛名中外的龍門大佛,是善導大師留給後人的偉大傑作。

梵林文化-龍門大佛 曠古神工

唐高宗咸亨四年(672年),唐高宗發心在龍門修福造佛,皇后武則天以其脂粉錢二萬貫作為資助。

梵林文化-龍門大佛 曠古神工

由於善導大師的佛教藝術造詣早已名揚海內,上達天聽,於是皇帝下詔命他為檢校僧,負責主持監造。

梵林文化-龍門大佛 曠古神工

大佛前後耗時三年,是龍門石窟中藝術水平最高、整體設計最嚴密、規模最大的一處。

梵林文化-龍門大佛 曠古神工

大佛依山而坐,居高臨下,使仰視者崇敬之心油然而生,佛陀的睿智與慈悲觸目可及,佛的博大胸懷與悲愍之心展現無遺。

主像盧舍那大佛通高17米,頭高4米,耳長1.9米,大佛端坐於蓮花座上,身披袈裟,衣紋簡潔而清晰流暢。髮髻呈波紋狀,面部豐滿圓潤,眉如彎月般修長而舒展,目光寂靜而含蓄,恬淡凝神,雍容睿智,氣宇不凡,嘴邊微露笑意,顯示出內心的平和與安祥。其嚴整週密的幾何尺度將佛陀的面相刻畫得莊嚴肅穆,佛陀的博大胸懷與慈悲無盡,也被演繹得淋漓盡致。

唐朝以豐滿為美,今人以瘦削為美。古今中外的繪畫、雕塑等藝術,往往會隨著時代、地域的不同而難以得到人們普遍的欣賞與認同,此方人以為精美絕倫,另一方人卻覺得平庸無奇,索然無味。然而,這一尊盧舍那大佛,似乎超越了時間與空間,每一方人、每一時代的人,都在一睹的當下不約而同地驚歎他的莊嚴精妙、磅礴氣勢,彷彿大佛所打動的,是人類內心的最深處。在內心深處,每一方的人、每一時的人都是一樣的。人們不覺會異口同聲地說:“這尊大佛,就是特別為我而雕鑿的!”

梵林文化-龍門大佛 曠古神工

只有深體佛心而又具有登峰造極藝術造詣的善導大師,才能將佛的大慈大悲、大智大慧如此真實地展現在這個世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