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歲以下,985,男”,那些躲不掉的職場歧視

大多數職場人在找工作時,都經歷過各式各樣的職場歧視:

“我們更傾向於要男性,因為工作較為辛苦,會經常出差。”

“這個崗位需要有海外留學經歷。”

“35歲以上,就不在我們這次招聘的人選範圍內了...”

這種“硬標準”門檻讓人又無奈又可氣,無奈的是,自己無論現在如何努力也無法改變當下求職遇到的尷尬局面;可氣的是,自己年少時為什麼不好好讀書,給自己多添幾個“通行證”。

這幾年,就業形勢的嚴峻,讓白領們真切地感覺到工作越來越難找了,各種各樣的花式要求,總能有一款將你拒之門外。據智聯招聘《2019年白領滿意度指數調研報告》顯示,今年有41.7%的白領就曾感受到,自己遭遇了職場歧視。

職場歧視重災區都集中在哪?

錄用一個人,實則是衡量他的綜合能力,每個公司都會根據以往經驗和崗位的需求來設置關卡,在規避風險上,他們會用最低成本篩選出綜合分數最高的人,因此每個單項都在及格線上,會將出錯的概率降到最低。

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白領會遭遇一個又一個的職業歧視了。

據調查報告顯示,其中在學歷和年齡方面較為集中,46.4%的白領表示在“學歷”上受到過偏見,44.1%的白領則是在“年齡”上,另外,兩成以上的職場人也都遭遇過“性別“、”婚育“和”地域“歧視。

1、學歷歧視,從“出身”就開始

前不久,故宮博物院前院長單霽翔曾公開表示,“4萬多人報名修故宮,經過抬高門檻,名牌大學碩士以上才能報名”,一時間引起人們的熱議。

其實,企業初篩簡歷時,第一道考核標準就是學歷,即便不作為應聘限制條件,也避免不了成為HR心中的衡量指標。

對於企業而言,時間是招聘工作需要付出的最大成本,面對海量的簡歷,如果每個都認真對待,顯然沒精力也不現實,那麼通過“硬標準”來自動篩除一部分學歷不高的人,既能節約時間、提升效率,某種程度上還能降低出錯概率和風險,可謂一舉多得、省時省力。

所以,企業寧願從高學歷的人才中優中選優,也不會浪費精力從普通學歷中挑選有可能很優秀的“遺珠”。

2、越來越不受歡迎的“35歲+”

年齡歧視是最讓職場人倍感辛酸和無力的一道坎。突破了學歷歧視,戰勝了性別對抗,卻發現一不小心超越了年齡上限,慘遭35歲危機。

企業拋出的“35歲以上很難再就業,50歲之後註定被淘汰”的荒謬觀點,彷彿也開始逐漸被大眾接受。

無論是爆出華為開始清理34歲以上員工的消息,還是阿里要儘快實現P8全員35週歲以內的要求,都讓職場人不禁唏噓。姑且不論消息真假,但參加公務員考試要求35週歲以下卻是個不爭的事實。

究其根本,還是在於一旦到了35歲,性價比就開始逐漸降低,事業可拓展的空間越來越窄,天花板也開始顯現。

論體力,加班熬夜拼不過年輕人,論創新,年輕人靈感和思維獨特,接受新生事物快,能更加敏銳捕捉市場需求,論薪酬,年輕人要的真不多。難怪經濟寒冬,“35歲以上”成為最先感受寒冷的一群人。

招聘遇歧視,如何突出重圍?

1、突出優勢、展示硬實力

標準是門檻,為了快捷、低成本的篩選出合適的人選,但如果你足夠優秀,讓HR注意到了身上的閃光點,從而忽略了你的其他弱項,那麼這些門檻對你根本起不到作用。

每個公司為了招聘到優秀人才,都如求職者一樣,抱著大海撈針的態度,所以遇到應聘者有著非常優秀的特殊才能,公司會為了留才主動破例開綠燈。

邏輯思維的創始人羅振宇就曾因強大的自身優勢,兩次打破“硬標準”,第一次是在考研未達及格線的情況下,中國傳媒大學的胡智鋒導師為他積極爭取,最終拿到了破格參加複試的資格。第二次是在央視以臨時工的身份,破格當選了主編崗位,開了央視用人標準的先例。

可見,對真正的強者來說,阻礙你的不是缺陷項,而是你的核心能力夠不夠強悍。

2、轉換思路、達到曲線救國的目的

有時候你想到達的目的地無法直線到達,那麼繞道而行,轉換思路不失為一種可取的方式。

有兩種方法可供參考:

1、想應聘A公司,但門檻太高,可以先應聘與A公司業務往來頻繁的B公司,以B公司為跳板,在與A公司取得較好印象分時,表達想去A公司的想法,在A公司工作人員的協助下,走內部推薦。

2、每個公司招聘崗位不同,應聘條件也差異很大,想去的A崗條件不夠,可降格去申請B崗,再試圖通過內部轉崗的方式完成崗位調整,達到目的。

當強攻無法突破時,與其哀怨神傷,莫不如積攢能量,轉變策略,試著採用迂迴戰術。成功永遠不止一種方式,誰說“曲線救國、另闢蹊徑”就不能湊效了。

3、逆向思維,提前做好規劃

在公司擁有絕對主動權的大背景下,比起抗爭充滿“歧視”的要求,靜下來思考“什麼才是公司想要的”顯得更為實際。

從“我擁有的去對標公司”轉變為“公司需要的我去準備”開始,做出相應的職業規劃。

可以包括明確未來發展方向、確定行業類別、精確目標崗位,甚至還可以是對該崗位的深入調查和適配度的自我評估,都有助於提高求職成功率。

比如要想從事建築行業,成為職業經理人,資歷和經驗必然是最重要的考核標準,這就要求你既要帶過項目,又要具備建造師身份。

所以,如果你沒有資格證書,就算你逃過了學歷歧視,也依然逃不脫行業歧視的命運。

學會逆向思維能讓你早做準備、提前籌謀、預先規劃,將“被動歧視”變為“主動出擊”,從而佔據有利位置。

在職場中,就像不存在絕對公平一樣,職業歧視也必將難以避免。真正強大的人,是看清了職場本質的同時,也依然能為之奮鬥,用職場的邏輯來為自己的天平不斷加碼,掌控命運和選擇的主動權。

記住,相比質疑職場歧視和學習應對技巧,更核心的是思考是否已經具備足夠的實力去證明自己。

end.


掃描下方二維碼報名參加課程

“35歲以下,985,男”,那些躲不掉的職場歧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