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潑水節上的傣族女孩,西雙版納1995年


潑水節是展現傣族水文化、音樂舞蹈文化、飲食文化、服飾文化和民間崇尚等傳統文化的綜合舞臺,是研究傣族歷史的重要窗口,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潑水節展示的章哈、白象舞等藝術表演有助於瞭解傣族感悟自然、愛水敬佛、溫婉沉靜的民族特性。

潑水節源於印度,是古婆羅門教的一種儀式,後為佛教所吸收,約在公元十二世紀末至十三世紀初經緬甸隨佛教傳入中國雲南傣族地區。隨著佛教在傣族地區影響的加深,潑水節成為一種民族習俗流傳下來。傣族潑水節又名“浴佛節”,傣語稱為“比邁”,多在公曆4月中旬左右舉行。

西雙版納及德宏地區的傣族又稱此節日為“尚罕”和“尚鍵”,兩名稱均源於梵語,意為週轉、變更和轉移,指太陽已經在黃道十二宮運轉一週開始向新的一年過渡。慶祝活動長達三至七天。第一天叫“網黴”。人們認為這天不吉利,因此不洗頭、不理髮、不幹活。


大家去趕擺、賽龍船、放高升。第二天叫“網腦”這天被認為不乾淨,要沐浴、洗頭、理髮、更衣、洗佛像和佛塔,晚上舉行趕擺,放煙火,放孔明燈,把一年中的疾病、災難和髒東西統統送掉,乾乾淨淨進入新的一年。這兩天在傣歷裡,認為是“空日子” 不稱在舊年,也不算入新年。

潑水節來臨,傣家人便忙著殺豬、殺雞、釀酒,還要做許多“毫諾索”以及用糯米做成的多種粑粑,在節日裡食用。潑水節也是未婚青年男女們尋覓愛情、栽培幸福的美好時節。潑水節期間,傣族未婚青年男女喜歡做“丟包”遊戲。姑娘手中用花布精心製作的花包,是表示愛情的信物。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雲南省最南端,是雲南省下轄的一個少數民族自治州。屬北迴歸線以南的熱帶溼潤區。東西面與江城縣、普洱市相連;西北面與瀾滄縣為鄰;東南部、南部和西南部分別與老撾、緬甸山水相連,鄰近泰國和越南,與泰國的直線距離僅200餘公里。


“西雙”是傣語“12”的意思,“版納”是指比縣小一些的行政區域,“西雙版納”意為“十二個行政區”。西雙版納,古代傣語為“勐巴拉娜西”,意思是“理想而神奇的樂土”,這裡以神奇的熱帶雨林自然景觀和少數民族風情而聞名於世,是中國的熱點旅遊城市之一。

傣族,又稱泰族、撣族等,民族語言為傣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傣族是泰國、老撾的主體民族,佔泰國總人口的40%,傣族還是緬甸的第二大民族,中國、印度、越南、柬埔寨等國的少數民族。

傣族視孔雀、大象為吉祥物,民間故事豐富多彩,傣族人民喜歡依水而居,愛潔淨、常沐浴、婦女愛洗髮,故有“水的民族”的美稱,過去傣族普遍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和原始宗教。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傣族在中國境內共有126萬餘人。---【西雙版納,1995年4月15日。攝影資料:Lon Queta】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