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知音難覓

文丨賽人

按照母系的算法,我是武漢人。相比父系傳統在戶口本里定義的正式籍貫,武漢和我有更加如影隨形的水土之親。

母親和她的姐妹們,在武漢周邊的小城裡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常說我生活在母系氏族的環境裡,我的姨媽都比我的姨夫們要強勢,要更有擔當,我的母親也一樣。

我的外婆是個完全的大家長,她的兒孫對她都有層次不同的俯首。看到她,總讓我想起《紅樓夢》裡的賈母,一樣的慈祥,一樣的精明,一樣的愛熱鬧,一樣的愛享受眾星捧月所帶來的簇擁感。她是地地道道的武昌人。


武漢,知音難覓

《紅樓夢》(1987)

我對武漢人的印象,首先來自對於武漢女人的印象。她們說一不二,雷厲風行,她們好像很早就經過社會化的訓練,極善於料理生活。

像我的母親,在物質匱乏的年代,仍能讓我能吃到蛙類和蟹類。她還精於縫紉,讓我看上去與我的那些同學相比,衣服總會多上幾件。但她們的剛硬和嬌氣,常常是扭結在一起。

她愛你,是一定要讓你切實地感受得到,要命的是,你還必須及時地作出等量回應。若沒有,狂風暴雨就會席捲你的身心。這樣一來,她們周圍的男人,也就隨之明白溫柔二字在他們生命當中佔據著何等重要的地位。


武漢,知音難覓

《萬箭穿心》(2012)

我生長在黃石,從我母親算起,武漢人我是見得多了,但武漢這地方,我去的次數再多,卻始終逛不熟。

小時候,有好幾年的寒暑假,我都是在漢口渡過。由我的表舅和漂亮的表舅媽來照顧我的起居和出行。武漢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大。武漢三鎮是各有各的大,加起來就更大。再一個是嘈雜,早點前是人聲鼎沸,臨街小鋪的老闆和老闆娘,嗓子極好。他們用他們的粗門大嗓去安撫那些不耐煩的顧客,真性急的話,他們會用更霹靂的姿態去訓斥他們。


武漢,知音難覓

《萬箭穿心》(2012)

坐上公交車,小姐妹們邊嘰嘰喳喳,邊迅速地搶佔座位。有老人上了,她們中的一位臉上會寫著不情願,但畢竟還是起了身。售票員靈活地在人群中穿行,極周道又不乏蠻橫地安排那些行李過多的,或懷抱嬰兒的乘客。

稍有磕碰,就會引發一場嘴仗。說的人杏眼圓睜,聽的人柳眉倒豎。更多的聽眾則前仰後合,實際是為她們言詞間的生猛、脆爆而喝彩。

池莉的短篇小說《冷也好熱也好活著就好》就描寫過這類再日常不過的情景,一個爽朗的女售票員在教訓了幾個摳門的外地遊客時,因爆了粗口,而萬分得意。

撿到這笑話的女司機,險些要把這樂子捂熱了捂餿了。她就這麼如鯁在喉地耗了大半天,直到遇到她的姐妹淘,才興奮無比地去一吐為快。

池莉應是武漢知名度最大的作家,就像王安憶之於上海、葉廣苓之於北京、遲子建之於東北。


武漢,知音難覓

池莉

池莉的敘事都關乎這漢江流域之地的民生民情,以及由此帶來了如人飲水般的冷暖自知。但她的筆端很少暴露這個碼頭文化所流淌出的粗豪之氣。她也會有武漢人所特有的快人快語,但再怎麼口不擇言,仍有智慧的火花在閃現。

池莉筆下的武漢人,多少是有些文氣的,與我們慣常見識到的以現實為藉口又將現實當武器而大殺四方的武漢人相比,他們再怎麼被現實壓得喘不過氣來,也會為自己的心靈留下一個出口,口服心不服。

池莉的小說被改編成影視劇的還算比較多,只是在我看來,她最好的作品還沒有通過視聽的方式呈現在我們面前。

如果我沒有記錯的話,她的第一部被搬上銀幕的,是根據《你以為你是誰》改編的《家事》。導演是第五代裡最年輕的劉苗苗,主演是申軍誼,女一號是剛從北京電影學院畢業沒多久的蔣雯麗。


武漢,知音難覓

《家事》(1996)

一個男人為家業所累,再大的事業跟瑣碎的家事若一塊烹炒,讓人吃也不是,不吃也不是。蔣雯麗的出現,像是這個疲憊男人的身外身,夢中夢。可這個看上去知性溫婉的女人,也包藏著她似乎不得已的禍心。在她清心寡慾的背後,又有另一番不便啟齒的慾望在遊蕩。


武漢,知音難覓

《家事》(1996)

池莉的另一部聲名更大的小說《生活秀》先後被改成電影和電視劇。精明幹練的來雙楊和《家事》裡的陸武橋一樣,兼具魄力與魅力。蔣雯麗則換作了色厲內荏的陶澤如,同樣要將一個人,僅存的一點念想摔個粉碎。那星星點點的生活之光也隨之一一泯滅。

武漢,知音難覓

《生活秀》(2002)

池莉有部小說叫《不談愛情》(曾拍過兩版電視劇),她要說的是愛情靠不住,那麼其他的感情也跟著不堪一擊起來。池莉表面上是在寫精神生活的完敗,但內裡卻隱藏著一定的優越感。


武漢,知音難覓

《不談愛情》(2007)

廣泛的武漢人實際沒有那麼多精緻,他們有時會得理不饒人,但他們在口服與心服之間,更注重前者。他們好面子,也更講究只要面子過得去就行。他們是活生生,甚至是血淋淋的現實主義者,但對需殫精竭慮方可步步為營的現實主義計算,他們有時又疏懶了,覺得沒那個必要。他們特別能吃苦,但吃到小富即安的程度,他們的慾望就不再沸騰。

一句話,他們看上去很兇,到底還是無害的,根子裡還是友善的。

《生活秀》的來雙楊就有這個特點,電視劇版是于慧演的,電影版則是陶紅。這讓她獲得當年的金雞影后,也幾乎成為了她惟一的代表作。但《生活秀》的電影版是在重慶取景,這讓我這個武漢人頗感遺憾。


武漢,知音難覓

《生活秀》(2002)

武漢的另一位女作家方方,她的作品也常遭遇同樣的命運。如《藍色愛情》《埋伏》和《睡不著》,都將故事發生地移至青島這類的海濱城市,彷彿大海比長江更能容納那些兇險而奇崛的人間傳奇。


武漢,知音難覓

《藍色愛情》(2000)

私心裡,方方是我最喜歡的兩位女作家,另一位是沈虹光。沈虹光主要成就是寫話劇,也寫過一些非常不錯的電視單元劇。

單說方方,她的小說常處於流變之中,有極具現代派的意識流敘述,也有純現實主義的風情描畫。有時語言極其乾脆利落,有時又纏綿繁複。

假如說池莉是用一顆溫熱的心與人群相擁,那麼方方則慣於在雲端之上看廝殺。從前面所列舉的三部電影裡,不難發現,方方對於懸疑本身所抱有的濃厚興趣,她動不動就會去張望人性的黑洞,相信我們終將會被命運的玩笑所裹挾。她的《埋伏》借一起滅門慘案,卻帶出「等待戈多」的國際化寓言在中國本土的落地生根。


武漢,知音難覓

《埋伏》(1997)

方方有兩部小說改編的電影,即《桃花燦爛》和《萬箭穿心》,是在武漢取景。但傅華陽執導,郭曉東、陳思誠、周韻主演的《桃花燦爛》並沒有很好地利用武漢的風物人情,不太節制的抒情腔也像極了瓊瑤所偏好的那一口,而少了方方作品中最令人擊節的冷峻之美。就製作本身而言,還不如方剛亮執導的電視劇版《桃花燦爛》。

武漢,知音難覓

《桃花燦爛》(2005)

目前來看,方方最成功的電影改編作品肯定是《萬箭穿心》,雖然顏丙燕和焦剛的武漢話,在我聽來,不那麼地道,但王競這位專注於現實主義書寫的導演,在這麼優質的文本面前,總算好風憑藉力,也完成了他導演生涯中的目前最佳,也是所有的武漢影像敘事中最醇厚也最具穿透力的一部。


武漢,知音難覓

《萬箭穿心》(2012)

「不信邪」是武漢方言中的重要詞彙,翻譯成普通話就是「不認命」。任你「萬箭穿心」,我自傲然生長。惟有這部影片才真正彰顯出,才真正流淌出一橋飛架南北,經由漢水、長江水所灌溉出的武漢人的強硬之風。

「不信邪」的背後是不服輸,不服輸好的時候,是隻顧低頭趕路,而不顧兩岸風光,堅信活著本身就是最大的勝利。片中的李寶莉不給丈夫面子,也不給婆婆面子,最後連兒子的面子也不要了。


武漢,知音難覓

《萬箭穿心》(2012)

更意味深長的是,這個自尊心極強的女人,是連自己的面子也不要的。說挑起扁擔就用柔軟的身軀去負重前行。而不服輸不好的時候,是自負且骨子裡不乏虛榮的武漢人,很少作自我檢討,他們總能很快地發現別人的不足不堪,同時又能找到自己的無奈無力,從而快速地進入心理舒適區,好去應對生活更無情的錘打。

武漢,知音難覓

《萬箭穿心》(2012)

長江水是渾濁的,它所孕育的一方水土也跟著渾茫起來,讓我們無法去嘆去贊,也無從愛恨地看著他們忽爾浪花四濺,忽爾驚濤拍岸,然後又自顧自地奔流到海不復回。


武漢,知音難覓

《萬箭穿心》(2012)

這個妻子告發丈夫準嫖娼所引發的連鎖效應,在大洋彼岸,被一個叫伍迪·艾倫的小老頭也講過,那便是《藍色茉莉》。伍迪·艾倫多少是在嘲諷某類女性的不自知所帶來的精神困境。


武漢,知音難覓

《藍色茉莉》(2013)

而我們的《萬箭穿心》則站得更高,看得更遠。人類的不自知在更湍急的生命之河面前,是一種更激越的生命體徵,是一種更不懼盪滌的飛流直下。


武漢,知音難覓

《萬箭穿心》(2012)

其實關於武漢的電影,是有一些,大多質素不高。有一些權且是人生苦旅的一所驛站,如建國初期的《革命家庭》,還有《人在囧途》。

稍有近代史常識的,都知道是在武昌打響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槍,所以我們在《辛亥革命》《建黨偉業》裡都能看到這首義之地。再後來的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因武漢地理位置的顯著和顯要,也成為各方勢力集聚和中轉之地。

武漢,知音難覓

《辛亥革命》(2011)

在《南昌起義》等重大歷史題材影片中,我們都能看到在那個風雨飄搖的年代,武漢有時會成為避風港的所在。吳永剛執導的《楚天風雲》講述的就是這一歷史時期的故事,這部一板一眼的電影被稱為第二代導演真正意義上的掩卷之作。


武漢,知音難覓

《楚天風雲》(1981)

我不知道研究歷史的人會不會把武漢看作與北京、上海、廣州、昆明等地一樣,對中國革命能有著持續的推波助瀾。這個夏天熱到滿街皆是肉色,冬天要到戶外去取暖的,人聲極易鼎沸的城市。在我的印象裡,與火熱的中國歷史相比,它好像總少了一些溫度,而多了些容易遺忘的寂靜。

這是武漢歷史的或輕或重的書寫,關於當下的武漢。婁燁有過兩次敘述,除了知名不具的那部以外,另一次是《浮城謎事》。


武漢,知音難覓

《浮城謎事》(2012)

在武漢有過生活經歷的王小帥,其執導的《扁擔·姑娘》有著外鄉人客居武漢時的不安不適,反而有了一些真切。而《浮城謎事》更多的是事件的堆砌,環境並不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武漢,知音難覓

《浮城謎事》(2012)

另一些在武漢取景的影片,連拿武漢當明信片的目的都沒有,作為地域的武漢,在那些影片裡都沒有不可或缺的存在感。如《女大學生宿舍》《江城夏日》《全城通緝》《最好的我們》等。在這些電影裡,武漢實際是可有可無的,重要的不是武漢,而是那些人那些事。

刁亦男的《南方車站的聚會》倒是盡最大力氣去接這座江城的所有力氣,它在很多時候,與我所見所聞並無二致。


武漢,知音難覓

《南方車站的聚會》(2019)

我欣喜於見到那些粗暴的殺戮,那些荒蠻的生長,那些說變就變的紅塵男女,我更樂見於刁亦男將武漢打造成一個泛著血腥味的世外桃源。這個人人愛講現實的大城市,就如這部影片所描述的那樣,總有一股鄉野之氣,一觸到油腥,就要火燒火燎起來。

這些停留在口頭上的現實主義者,真到了用身體去體認現實的時候,就換了一副模樣,就撕下了精神上的偽裝,而格外浪漫了。

只是在我看來,它還不夠粗放,還是有些文人的自憐在擾亂著身體意志,而不能更大踏步的前行。這部有陪泳女加入的影片,卻偏偏少了武漢最通行的口語「婊子養的」。


武漢,知音難覓

《南方車站的聚會》(2019)

這部電影太需要這樣的漢腔了,武漢人說這句口頭禪,是興奮,是憤怒,是跟即有價值觀開玩笑,也是在冷不防地拆道德的臺。武漢的母親跟自己的孩子動氣,也會脫口而出:「婊子養的」。這其中,有著隱隱的,因精神SM所帶來的別樣快感。《南方車站的聚會》之於武漢而言,少的就是這份精氣神。


武漢,知音難覓

《南方車站的聚會》(2019)

像我這樣與武漢有著極深淵源的人,自然認為武漢是個值得影像去大書特書的城市。但外省人實在很難去切膚切齒地感受到武漢的好與不好。

武漢是個有歷史的城市,它最有名的古蹟,一個是黃鶴樓,崔顥的《黃鶴樓》已成千古絕唱,但漢陽、鸚鵡洲這樣的地名還在沿用。另一個是古琴臺,是因子期和伯牙而聞名,說的是高山流水,知音難覓。

這彷彿也在預示著熱鬧而偏安,世俗而不俗,既豪氣又小氣,既虛榮又豁達的武漢,同樣知音難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