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岩石泉水罅出而得名,古代石雕藝術價值,福建福州棲雲洞造像

羅源聖水寺,位於福建福州市羅源縣南郊蓮花山腰的一座佛教寺廟。該寺始建於宋紹聖三年(1096年),因山上流泉清洌甘醇如"聖水",可醫病,故得名"聖水寺"。為羅源第一名寺。

因岩石泉水罅出而得名,古代石雕藝術價值,福建福州棲雲洞造像


羅源聖水寺,三進三疊,殿宇軒昂。迎面的是"一進"金碧輝煌的"天王殿"。兩旁坐列四大天王,中奉袒胸露腹的彌勒佛。殿後有"瀉露池"。只見泉水從石壁"破壁"而出,"瀉"在一汪水池裡,叮咚作響。池中荷花亭亭玉立,含露欲滴;水裡金鱗嬉戲,妙趣橫生。旁邊有摩崖題刻"清池皓月"。當夜幕垂臨,月兔東昇,靜影沉壁,更有一番難得的情趣。因此,"蓮峰月色"被推為"羅川八景"之首。 大雄寶殿:第二進為"大雄寶殿"。殿前兩側鐘樓和鼓樓左右對峙。"晨昏鐘樓,聲聞城邑"是這裡的寫照。殿裡煙霞氤氳,佛相莊嚴。旁邊有客堂。宋代理學大儒朱熹曾客居傳學,手書"南石古道"至今仍在,所以"客堂"也稱"文化書院"。文化大革命期間,該寺後方鐫有大量宋元明清石刻的龍虎巖被毀。該寺珍貴的棲雲洞十八羅漢造像1990年代以來曾多次被盜。

因岩石泉水罅出而得名,古代石雕藝術價值,福建福州棲雲洞造像


 棲雲洞造像;位於福建省羅源縣鳳山南部、蓮花山聖水寺側。洞形如鍾,佔地36平方米,洞內明亮,繞石壁砌築的石臺上有石雕十八羅漢和觀音坐像。石刻製作於南宋淳祐八年(1248年),高者84釐米,低者75釐米,具有五代石刻風韻,是研究我國古代石雕藝術的有價值的實物資料。棲雲洞為天然石洞,形如巨鐘罩地,中有澄心井,高1.3~2.85米,方廣37米內置石雕羅漢像18尊,圍壁列坐,其中16尊為南宋淳祐八年(1248年)刻,2尊為明代所補。此外,洞中還有一尊觀音石雕。另有石雕觀音造像1尊。造像高0.75~0.84米不等,形態各異,造型美觀。洞壁尚存摩崖題刻9段,書法遒勁,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價值。2006年棲雲洞造像被國務院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因岩石泉水罅出而得名,古代石雕藝術價值,福建福州棲雲洞造像


洞頂奇石;棲雲洞頂有平坦巨巖,稱"近日靈臺",旁邊一巨石,如仙鶴縮頸,稱"眠鶴石"。過數十步又有石似青龍猛虎,故稱"龍虎巖"。此外還有"一似硯橫坡,一似筆斜插"的"筆硯峰",皆惟妙惟肖,耐人尋味。佇立在"筆硯峰"上,遠望五里江上白帆點點,近看鳳山城內高樓林立,一派羅川風光盡收眼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