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靈隱寺

靈隱寺始建於東晉咸和元年(公元326年),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歷史,為杭州最早的名剎。地處杭州西湖以西,背靠北高峰,面朝飛來峰,兩峰挾峙,林木聳秀,深山古寺,雲煙萬狀。

開山祖師為印度僧人慧理和尚,他在東晉咸和初,由中原雲遊入浙,至武林(即今杭州),見有一峰而嘆曰:“此乃中天竺國靈鷲山一小嶺,不知何時飛來?佛在世日,多為仙靈所隱”,遂於峰前建寺,名曰靈隱。

杭州靈隱寺

靈隱寺


初創時佛法未盛,一切僅初具雛形而已。至南朝梁武帝賜田並擴建,其規模稍有可觀。唐大曆六年(公元771年),曾作過全面修葺,香火旺盛。然而,唐末“會昌法難”,靈隱受池魚之災,寺毀僧散。直至五代吳越王錢鏐,命請永明延壽大師重興開拓,並新建石幢、佛閣、法堂及百尺彌勒閣,並賜名靈隱新寺。靈隱寺鼎盛時,曾有九樓、十八閣、七十二殿堂,僧房一千三百間,僧眾多達三千餘人。

南宋建都杭州,高宗與孝宗常幸駕靈隱,並揮灑翰墨。宋寧宗嘉定年間被譽為江南禪宗“五山”之一。清順治年間,禪宗巨匠具德和尚住持靈隱,立志重建,廣籌資金,僅建殿堂時間就前後歷十八年之久,梵剎莊嚴,古風重振,其規模之宏偉躍居“東南之冠”。清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南巡時,賜靈隱為“雲林禪寺”。

杭州靈隱寺


新中國成立後,靈隱多次進行大規模整修。在政府和社會各界的關心與支持下,靈隱寺兩序大眾以“充分發揚佛教優良傳統,積極建設東南人間淨土”為發展目標,使靈隱這座千年古剎,法幢高樹,海眾安和,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靈隱寺主要由天王殿、大雄寶殿、藥師殿、直指堂(法堂)、華嚴殿為中軸線,兩邊附以五百羅漢堂、濟公殿、聯燈閣、華嚴閣、大悲樓、方丈室、東西藏堂、東西碑室等建築所構成,共佔地一百五十多畝,殿宇恢宏,建構有序。大雄寶殿中有一尊釋迦牟尼佛像,是以唐代禪宗佛像為藍本,用二十四塊樟木雕刻鑲接而成,共高24.8米,妙相莊嚴,氣韻生動,為國內所罕見。

杭州靈隱寺


杭州靈隱寺


千百年來,靈隱寺以其得天獨厚的佛教文化,宏偉壯麗的殿宇建築和秀美幽雅的自然風光,吸引著海內外遊客,成為人們學佛、觀光、祈福、休閒的佛教聖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