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安慶太湖今有花亭湖和文博園,但古代的熙湖四景多少人能記得

記得當年在老家太湖上學的時候,印象最深的是,當時的《長河文藝》雜誌社好像聯合太湖地方縣誌辦公室,組織了一次關於瞭解太湖風土人情的知識比賽,其中有一道題就是問太湖古代的四大名勝古蹟。

也是從那時候起,對太湖的“龍山夜雨,馬路西風,法華方竹,玄妙古松”四大名勝有所瞭解。如今的太湖,在人們的印象中可能除了花亭湖風景區,就是五千年文博園。但估計沒有多少人,瞭解到太湖過去的那些歷史古蹟,尤其是出生在太湖的年輕一代,估計知道的更是少之甚少。

“龍山夜雨,馬路西風,法華方竹,玄妙古松”四大名勝,史稱“熙湖四景”,名稱皆出自太湖狀元趙文楷之口。由於它們集古邑太湖秀美的自然風光與深厚的底蘊於一體,所以雖物換星移而不失魅力,遺蹟猶存而具影響。

今天查閱相關文獻資料,對這四大名勝的位置、成因以及古蹟的影響力做些介紹,希望更多朋友的關注,尤其是希望引起太湖家鄉人的重視和保護。

01、龍山夜雨

家鄉安慶太湖今有花亭湖和文博園,但古代的熙湖四景多少人能記得


A、位置

龍山位於太湖城北1.5公里,山脈發自明堂山,蜿蜒磅礴,勢若游龍,故曰龍山。龍山海拔雖不足500米,但因臨畈瀕河,拔地而起,懸崖壁立,石骨玲瓏,故顯綿亙深厚,偉岸雄奇。

山之西麓,傍山而過的長河有一水潭,深不可測,號稱“龍湫”,俗叫“龍潭”。民間傳說,潭中有大穴,通達“龍宮”。古時,潭邊建有祭祀龍王的廟宇曰“龍山宮”,龍山也稱“龍山宮”即源於此。

B、成因

龍山巨石縱列,節節相連,由粗變細,恰如巨龍扭腰擺尾,盤舞而下,俯潭汲水。更為奇特的是,龍山宮附近山體岩石,夜即潮潤如洗,晨觀若經宿雨,景稱“龍山夜雨”,為“熙湖四景”之一。

對於這種奇特景觀的成因,古代有“蛟龍嬉水”、“龍涎淌溼”之類的附會之說。其實龍山之夜雨,乃龍山陡崖瀕臨長河深潭形成的一種獨特“小氣候”。岩石與水體的比熱不同。岩石熱得快也冷得快,水體熱得慢冷得也慢。白天龍山石熱而龍潭水冷,夜間則龍山石涼而龍潭水暖。水體熱輻射使水面空氣受熱膨脹上升,遇冷便凝結成霏霏霧露,飄灑下瀠瀠雨絲,即所謂形成“龍山夜雨”的奇觀。

C、影響

巍巍龍山一邑巨觀,“龍山夜雨”景緻稀奇。自古以來,文人墨客慕名遊覽者,不乏其人。明代理學家王守仁、清代狀元趙文楷等都留下過贊詩頌聯。歷代官府,視龍山為太湖圖騰;佛界高僧,爭龍山宮為宗派聖地。依山先後建有“湖山一覽亭”、“覽秀亭”、“觀風亭”、“笑雲亭”、“希歐亭”、“龍山宮”、“觀音閣”等亭臺樓榭,太湖境內也有“十里一長亭,五里一大廟”之說。與不同時代留下的摩崖石刻、名人墓碑一起,構成了一個個風格各異的人文景點。

星移物換,滄海桑田。龍山之古建築,歷經兵燹,早已毀盡。但龍山依舊,夜雨常存。龍山攬勝,仍為邑人樂道。

02、馬路西風

家鄉安慶太湖今有花亭湖和文博園,但古代的熙湖四景多少人能記得


A、位置

馬路西風指的是馬路河口那段,在太湖老城西門外半華里處,為長河上游故道。古時長河上游納百川之水而浩蕩,借千山之勢而湍急。故龍山宮以下馬路河河床開闊,水勢泱泱。越河而過有一條連廬州接鄂省的太湖古驛道,常年驛馬飛奔,交通繁忙。為方便行人驛馬往來,臨河兩岸建有渡口。於是,不僅東岸的晉熙古城為水陸樞紐,連西岸渡口也舟車輻輳、商賈雲集而成繁華小鎮。馬路河、馬路口、馬路河口皆因此得名。

B、成因

太湖晉熙古城坐落在龍山腳下長河沖積的沙洲上,夏日沙灘蓄熱、暑氣薰蒸,城近山隈、悶熱如爐。唯有馬路河口地平空曠,每至夏夜,西來涼風習習,加上兩岸垂柳行行,竹林蔭蔭,自然成為晉熙城和馬路口鎮居民消暑納涼勝地。每當夕陽西下、夜幕初籠,兩鎮居民,挈婦攜幼,呼朋喚友,雲集河邊。或泛舟古渡,掛槳輕搖;或隨舫嬉水,倚棹歌簫;或游龍潭上下,探蛟室弄潮;或撫柳絲吟唱,枕涼蓆逍遙;或品香茗茶,嘗綠豆糕,聽評書大鼓,說孫吳劉曹……以至於馬路口鎮,夜市達旦,熱鬧非凡。於是,文人雅士見景生情,和形附會,將“馬路西風”作為熙湖一景。

C、影響

明萬曆年間,熙湖大水,長河改道傍城東而下,馬路河河水日漸減少,河床也日漸淺窄,已失往日風采。不過從清人王大樞《太湖縣賦》中“其龍山之夜雨,每見沾濡;其馬路之西風,常聞淅瀝”的記述看,至少在清乾隆年間,“馬路西風”這一景觀還能牽動一些文人的情思。但1958年在長河上修建了花涼亭水庫,長河水經東門河與太徐渠道兩路下洩,馬路河水即近枯竭,河床更為泥沙淤塞;再加上隨著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電扇空調走進千家萬戶,人們也就失了借風納涼之興。馬路西風,夜夜潛來,舊時美景,卻難再現。

03、法華方竹

家鄉安慶太湖今有花亭湖和文博園,但古代的熙湖四景多少人能記得


A、位置

法華寺舊址在古火神廟以北、今烈士陵園以南。熙湖四景之一的“法華方竹”,早在唐宋時期就較為有名。當時的法華寺“層樓翠映千杆竹,庭院松青樹滿花”。據《太湖縣誌)載.法華寺香火旺盛得益於’法華有竹,其杆皆方’。清乾隆二十一年(1755),太湖知縣吳易峰捐資重建的法華寺,“堂閣樓臺,班聯似筍’,不乏金碧輝煌。但從清人王大樞遊寺所記“尋昔年之方竹,賞今日之奇葩’來看.這時的法華寺雖有奇花異草,但方竹已蕩然無蹤。新建的法華寺到清末又遭兵毀,後移寺回龍山,雖香火未斷,然聲名早失。

B、成因

相傳,法華方竹潭於西域佛國天竺(今印度).乃唐代高僧玄奘西天取經帶回的寶物之一。唐僧回國後,弟子云遊四方,將方竹擇地栽種.但成活極少。後有一高徒在太湖龍山宮對面山麓遺址建法華寺.又在院內種方竹苗。不知是真有佛祖靈光護佑普照,還是由於龍山夜雨滋潤,這異鄉奇竹,竟在法華寺內長得茁壯茂盛,鬱鬱蔥蔥。 南國翠竹,種屬繁多,外形圓潤,幾成一律。唯有這方竹,有梭有角,逢節有黃白色鍾乳點,顯得風骨錚錚,確為植物珍稀。 物以稀為貴,亦以稀為奇。風雅之士紛紛題刻贊詩於竹杆之上,“久之,形類蝌蚪,早失其形”。從清代遊客所存詩句”古剎何年荒草蔓”、“過竹應憐野寺荒”來看,此時的法華寺早巳衰敗。

C、影響

竹的生命力是很強的,按說法華雖毀.方竹應存。近百年來,邑人踏遭青山難覓其蹤,熙湖父老無不痛惜。“峰迴路轉行應遍,芳景怡人去復留。”正值法華寺毀、方竹瀕滅之際,有官任黃河道的邑人陳竹橋回鄉省親,尋法華舊址而見敗竹,感嘆唏噓之餘,頓生憐香惜玉之心,隨即起根移苗,栽於辛衝家宅。後歷經鄉人呵護,終使這珍奇竹種得以保存。

春風喚回花千樹,舊時美景今再現。在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太湖迎來了開發的春天。充分認識到方竹觀賞價值的黃鎮辛衝村民,對它倍加珍愛,精心呵護,終於再現了一道方竹成林、百杆搖風的靚麗風景。有人賦詩曰:“法華方竹西天來,唐僧高徒擇地栽。香消玉殞百年後,新枝發在辛衝崖。”

04、玄妙古松

家鄉安慶太湖今有花亭湖和文博園,但古代的熙湖四景多少人能記得


A、位置

玄妙觀俗稱玄廟觀,舊址在晉熙鎮北門。縣誌載為東漢方土左慈所建。左慈道號“烏角先生”,潛山人。相傳曾學道於四川峨眉,歷三十年,得“遁甲天書”,會隱身之術。因不願侍奉權貴,在魏王宮擲杯化鶴,遁甲而隱。有詩為證曰:“飛步凌雲遍九州,惟憑遁甲自遨遊。金盤當殿呈銀繪,玉盞飛空化雪鳩。頃刻花開紅影亂,片時果結翠蔭稠。左慈施設神仙術,點悟曹瞞不轉頭。”

B、成因

據說,左慈遁走魏王宮,本想隱居故里潛山。誰知路經太湖時:被熙湖奇山秀水所動,竟一改雲遊四方之志,建起一座玄妙觀定居修道。為配道觀風景,左慈夜遁司空,移回一棵千年古松栽於玄妙觀前。這棵古松,針葉蒼翠,冠蓋如雲,枝虯幹曲,如龍蛇飛舞,甚是奇特。玄妙配古松,熙湖添勝景,一時傳為佳話。自此“玄妙古松”成為“熙湖四景”之一。

C、影響

玄妙觀在明天啟二年(1622年)和清咸豐四年(1854年)兩遭兵毀。觀殿、古松蕩然無存,邑人痛惜不已。此後一段時間,去玄妙觀舊址徜徉踟躕、探幽懷古者仍絡繹不絕。相傳此舉感動“烏角先生”,他略施仙術,竟將“玄妙古松”的幻影還於熙湖。此後,每當月夜,玄妙觀舊址上,“有影綴地,致為奇幻”。於是,“玄妙古松’’仍為“熙湖四景”之一,廣為傳頌。

這些都是通過一些文獻獲得的資料,作為一個太湖人,說起來還是很慚愧,上述四大名勝,真正實地領略到的也只有辛衝的方竹而已。

不知道那位網友遊覽太湖後,曾經留下一首對這四大名勝讚賞的詩句:

龍山夜雨長河流

馬路西風聖地遊

法華方竹怡景秀

玄妙古松幻影幽

家鄉安慶太湖今有花亭湖和文博園,但古代的熙湖四景多少人能記得


古代太湖有四大名勝“龍山夜雨,馬路西風,法華方竹,玄妙古松”,今日太湖也有花亭泛舟、禪宗古剎、革命舊址、文博風物、寺前樸老、摩崖石刻、溫泉飛瀑等更多的景觀,熙湖四景神奇美妙,太湖山水如此多嬌,怎能不來太湖一遊呢?

我是裁縫方師傅,希望我的家鄉太湖越來越美,美麗的花亭湖歡迎您!五千年文博園歡迎您!

(本文部分章節參考太湖地方縣誌相關文獻資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