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草根出身,一個賺得盆滿鉢滿,一個卻“裡外不是人”

歡迎閱讀前點擊關注,一起分享,共同成長!

我最近寫了兩篇人物稿,一篇是關於“大衣哥”朱之文,另一篇是關於王寶強。寫完後,我發現其實朱之文和王寶強有很多相似之處。

他們兩個都是草根出身,來自農村,沒有受過任何科班教育。但他們卻在自我追求的道路上取得了一些成績,被很多人認可。

不同之處是王寶強在演藝圈仍舊風生水起,朱之文卻已基本退出大眾的視線。

朱之文最近走進公眾的視線一是他為武漢疫情捐款20萬,二是之前蔣大為對朱之文的評論又被翻了出來。如果不是因為這兩次熱搜,很多人已經忘記了朱之文的存在。

是什麼造就了他們的不同境地呢?他們的追求不同,慾望不同,從來導致他們的選擇不同,道路不同。

王寶強想成為演員的最大動力就是改變家人的生活。

改變家人生活最原始的動力就是貧困。這樣赤裸裸的物質追求成為王寶強的工作動力。

事實證明王寶強的確一直保持了初心,他每次拍戲取得了報酬都交給了父母,用於改善家人的生活條件。

同是草根出身,一個賺得盆滿缽滿,一個卻“裡外不是人”

在王寶強的幫襯下,他的父母還清了債務,蓋了新房子。

成名後,王寶強已經不需要擔心溫飽問題,他開始考慮自己事業的長足發展。

王寶強因為“傻根”出名,但他沒有因為傻根而駐足。他在事業上一直都有自己的規劃,他一直按照自己的規劃前進。這也是為什麼王寶強一個非科班出身的演員卻獲得了很多觀眾和導演的青睞,演藝之路越走越順。

一個清晰的職業規劃不僅能決定你能在娛樂圈呆過久,能更保證觀眾能記住你多久。“演則優而導”,王寶強2017年導演的第一部電影《大鬧天竺》上映,雖然票房不怎麼樣,但這絕對是王寶強事業上的一個拐點。

王寶強從來不把自己侷限於某種框架,而是不斷進步。他不限制自己塑造的角色,從傻根到許三多再到封於修、唐仁,這些角色各有特點。而王寶強也一次次刷新觀眾對他的認知,他身上的標籤也越來越多,這代表著他的可能性會越來越多。

可能性多了自然代表著機會越多,前進的路上選擇也越多了。

朱之文的成名之路,跟王寶強比起來就順暢了很多。

同是草根出身,一個賺得盆滿缽滿,一個卻“裡外不是人”

他第一次參加《我是大明星》的選秀節目就奪得冠軍,之後又獲得了《星光大道》年度總決賽第五名,緊接著登上了央視春晚的舞臺,獨唱歌曲《我要回家》。

朱之文的成名路可以用“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來形容。他用一年的時間就獲得了這麼好的機會和資源,如果能把握好機會,一定未來可期。

但成名後的朱之文卻沒有把握好自己的前途,導致他的歌唱事業沒有走多遠就終止了。

朱之文走到今天很大原因是他自己先天不足,後天失策。

首先朱之文的確是一個善良的人,但是善良過度就成為了人生的累贅。

朱之文在剛剛成名後的一次演出中碰到了一位得白血病的小姑娘。他當時沒有什麼錢就拍賣了自己的軍大衣,然後又自掏腰包10萬元幫小姑娘治病。任何一個人碰到這樣的事情都會慷慨資助,朱之文的行為值得點贊。

出名後的朱之文收入多了,他的錢成為了鄉親們的“眼中刺肉中釘”。很多鄉親找他借錢。朱之文覺得能幫一點兒就幫一點兒,結果借出去的錢就是潑出去的水,永遠收不回來了。有的人用借的錢蓋了房,買了車。

有些人借到第六次的時候,朱之文才說“不”,結果就因為這一次拒絕,朱之文成了鄉親們眼中的“壞人”。

同是草根出身,一個賺得盆滿缽滿,一個卻“裡外不是人”

朱之文手中的一大疊欠條更像是白紙,他前前後後借出去了一百多萬,結果沒有換來一個好評。

民間有句話“救急不救窮”,朱之文借出去的很多錢是幫別人“脫貧致富”。當然朱之文難得的善良本該珍視,但是他的善良卻被濫用了。歸根結底他沒有建立起自己的借錢規則,他沒有弄清楚什麼錢該借,什麼錢不該借,另外借出去的錢何時還,如果不還又該怎麼辦。

如果他當初能跟借錢的人講明這些規則,那麼現在的他就不會如此被動,村裡的鄉親們也會對他尊重有加。

朱之文和妻子最窮的時候只有一塊四毛錢,兩人靠著這點兒錢過了十多天。朱之文牙痛得在床上打滾,沒有錢治療,他舍不下面子去借錢。最後妻子賣掉了自己的長髮,讓朱之文去看醫生。

朱之文經歷過了貧困,他深知“一分錢難倒英雄好漢”。但是“有求必應”的他該認真反省人性的惡,不該讓自己成為“東郭先生”。

同是草根出身,一個賺得盆滿缽滿,一個卻“裡外不是人”

鏡中我效應是美國社會學家查爾斯·霍頓·庫利提出來的,這個理論認為,一個人的自我觀念是在與其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一個人對自己的認識是其他人對自己看法的反映。

從朱之文第一次進入大眾的視線,他就被貼上了“樸實”的標籤。久而久之,朱之文就把這當成了自己的行為法則。他的所有行為必須符合“樸實法則”,否則就是欺騙眾人。

其實世上的很多事是可以分對錯,講黑白,定規則,朱之文卻忽視了規則,只袒露自己的樸實,最終成了成敗中的蕭何。

其次,朱之文的自卑沒有伴隨著成名而消減,反而讓他繼續仰望別人。

朱之文的唱歌實力完全是憑藉自己的摸索前進。他的成名證明他骨子裡是一個有追求的人,而且確有實力,但他卻一直不自信。

成名後的朱之文特別忙,馬不停蹄,各種演出,各種節目都要參加。朱之文一直沒有僱傭經紀人,凡事親力親為。

雖沒有明星架子,卻浪費了自己的很多時間和精力。

他接活動的原則就是隻要行程不滿,全部答應。在他看來,別人請他是看得起他,他不能辜負別人。實際上不是所有的節目都值得他露面,結果朱之文上的節目良莠不齊。在很多節目裡,他成了被主持人戲弄的對象,博得觀眾一笑,沒有任何價值。

他的成名曲《滾滾長江東逝水》唱了一遍又一遍,聽到最後都想換臺。軍大衣成了他上很多節目的戰袍,到最後不得不讓人懷疑是人為地作秀。

同是草根出身,一個賺得盆滿缽滿,一個卻“裡外不是人”

到頭來他身上的標籤始終就是“大衣哥”,他沒刷新觀眾對他的認識,更沒有給大家帶來更多的意外和驚喜。

有些粉絲不遠千里來追隨朱之文,充當朱之文的親友團。朱之文不管多晚都陪著粉絲聊天,讓粉絲肆意侵佔自己的休息時間。粉絲說朱之文很好相處,可是這樣的好相處並沒有讓朱之文獲得更大的人氣和名望。

如果朱之文能將自己的一切事宜交給專業的經紀公司幫忙打理,他在演唱上投入自己的全部精力,那麼他在演唱事業上絕對有所建樹。這樣也就不辜負粉絲對他的喜愛和支持。

但是朱之文只看到了成名後的煩惱,而沒有想辦法去解決這些煩惱。

第三,朱之文的“活在當下”走不出安逸區。2011年,朱之文的初選視頻傳播到網上後受到很多網友的追捧,迅速走紅。優酷公司得知朱之文最大的理想是辦一場演唱會後,來到朱之文的村子在露天辦了一場演唱會。

平板車搭建的舞臺,租借的音響,全村老少做觀眾,他唱了幾首自己最拿手的歌曲。他對此感到特別滿足,他特別感謝優酷圓了他的演唱會夢。

朱之文成名後的各種活動讓他覺得特別疲憊。他不止一次在節目中談到,他更想回到鄉下,回到從前,種地,守著老婆、孩子過日子。

朱之文在節目中談到過成名後的煩惱,他賺了錢卻沒有之前過得幸福,反而被拖累得身心俱疲。朱之文喜歡唱歌,他或許也想著自己的歌聲能得到大家的認可,可是被大家認可後他卻沒有前進的動力。

同是草根出身,一個賺得盆滿缽滿,一個卻“裡外不是人”

他曾說過,他唱歌一不為名,二不為利,到頭來卻要拼命地唱歌,他也不知道是圖什麼,他自己講不出所以然來。但是如果讓他不再唱歌,他會覺得可惜。

其實他的大多數煩惱不是成名後帶來的,而是日常生活中本來就會存在的瑣碎,比如孩子的教育問題,比如善良的底線問題。

他從來都不願意得罪任何人,也不願意拒絕別人,他的不懂拒絕讓他揹負了很多道德上的綁架。他的不懂拒絕反而傷害了跟多的人。

2018年底,朱之文通過自己的微博宣佈退出娛樂圈。

在朱之文的身上,我看到了最純的善良和樸實,可是在這樣的社會,他的樸實和善良沒有發揮出真正的價值。

他不想迎合任何人,只想做自己。但是在這個時代,他更應該學會照顧好自己,保護好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