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自衛隊有始無終的早期直升機航母計劃

作為二戰的戰敗國,日本雖然不允許擁有武裝力量,但在美國出於自身全球利益的支持下,日本在戰後卻以自衛隊的名義重建了軍事力量。冷戰時期,日本對美國在亞太地區同蘇聯爭霸十分重要,特別是在應對蘇聯海軍龐大的潛艇力量方面,日本的重要性無可替代,是扼制蘇聯海軍核潛艇進入西太平洋的一個重要“前沿堡壘”。也正是由於這個任務定位的要求,日本海上自衛隊的水面作戰艦艇都極為重視反潛能力(其次是防空,再次是反艦)。


日自衛隊有始無終的早期直升機航母計劃

英“無敵”輕型直升機航母


隨著20世紀50年代反潛直升機的出現,其機動性強、搜尋範圍大、反應速度快的特點使反潛戰由平面轉向了立體,一些新型驅逐艦、護衛艦都開始將反潛直升機作為標準配置。但這些水面艦艇的噸位、平臺有限,不可能攜帶更多的直升機,因而可以攜帶大量直升機的直升機航母就隨之誕生了,使反潛作戰的強度、範圍、效能都達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以致潛艇、特別是核潛艇對水面艦艇的威脅明顯降低。


以反潛為首要任務的日本海上自衛隊當然也看到了這一趨勢,遂開始在20世紀50代初醞釀發展自己的直升機航母。但由於發展航母對於戰敗國來說極為敏感,因此日本在所有公開場合均一概否認,然而在暗地裡,日本卻實實在在進行著。

日自衛隊有始無終的早期直升機航母計劃

海王反潛直升機


20世紀50年代,日本先後從美國海軍接收了60多艘水面艦艇,組建了海上警備隊(海上自衛隊的前身),用於海上防禦作戰。當然,日本並不滿足這種數量、質量都極為有限的海上作戰力量,日本國內一些舊海軍將領提出了“新日本海軍再建案”,提出新日本海軍至少需要300艘各型艦艇,並且首次提出了需要4艘8000噸級護航航母(CVE)的要求。這一龐大的重整海軍計劃被美國斷然否決,因為太平洋戰爭才結束數年,慘烈的戰況美國人還歷歷在目,自然不可能允許手下敗將再重新翻身。另一方面,從日本當時的實際情況來看,這個龐大的重整海軍計劃也不切實際。50年代後期,隨著海上警備隊改名為海上自衛隊((下稱海自)以及海上作戰任務的擴展,發展航母再次被提了出來。只不過航母的類型由護航航母變成了直升機航母,這也是根據海自新時期強調反潛作戰所提出的。

1959年,海自參謀部進行了規劃,同年8月完成初始設計方案,似乎距離開工只有一步之遙。根據設計方案,這種直升機航母的標準排水量為8000噸,滿載排水量達到14000噸;艦長166米,艦寬22米,吃水6.5米;動力裝置為2臺蒸汽輪機,雙軸雙槳推進,雙舵,可以提供超過60000馬力的輸出功率。儘管該航母因噸位的大幅增加而導致最高航速只有25節,但相對於二戰期間的護航航母來說,這個速度已經有了很大提高,可以滿足對抗當時蘇聯海軍各型潛艇的需求。在艦型方面,這種直升機航母採用了與常規航母類似的直通式甲板設計,艦首與二戰期間日本海軍的大型航母一樣為非封閉式,這主要是為了減小艦體側面的受風面積並減輕上層建築的結構重量,增強艦體的穩定性。為了增強艦體的抗打擊能力和生存力,艦體平臺採用了大隔艙設計,雙層殼體,並且在機艙、彈藥艙兩舷等重點部位使用了與二戰期間戰列巡洋艦類似的縱隔壁結構,舷側被命中2枚重型反艦魚雷時艦體也不會傾覆,生存力得到了根本保證。艦體內部絕大部分空間都被龐大的機庫所佔據。


日自衛隊有始無終的早期直升機航母計劃

反潛機雷達


由於艦體尺寸並不大,因而內部可用的空間實際上比較有限,為了能搭載更多的直升機,艦內的機庫就佔據了整艦的2/3,最大寬度22米,最窄處也有14米,總面積約為1800平方米。機庫設計裝載能力為18架HSS-2“海王”反潛直升機,但以HSS-2的尺寸來看,這個數量有些過於樂觀,因為即使尾槳摺疊,HSS-2的佔地面積也約有90平方米,考慮到機庫內需要有一定的運轉空間,因此實際裝載14架比較可行。機庫的前部和中部側面各安裝了一部升降機,用於機庫與飛行甲板之間的直升機調運。155米長的飛行甲板上設置了3個起降點,可以滿足3架HSS-2反潛直升機同時起降的要求。


艦上配置了4座雙聯裝76毫米艦炮,用於對空、對海防禦。由於76毫米艦炮配備有先進的火控系統,因此其對空打擊精度比二戰時期的同口徑艦炮大幅提高,在當時艦空導彈還沒有大規模普及的情況下,這種防空火力已經相當可觀。艦上的雷達、電子設備也基本上是當時日本海自驅逐艦上的類似設備,只是增加了直升機引導系統,以便更有利於數量眾多的反潛直升機的訓練和作戰。從整個設計來看,日本海自的這個直升機航母方案比較符合當時日本的實際國情,技術和裝備方面當時也是完全可以實現的,而就當時日本國內的建造能力來說,經過戰後近十年的發展,其造艦能力已經得到了很大恢復,也不存在任何技術困難。


不過,這個直升機航母方案卻得不到的美國的同意,因此在提出初步方案後,後續的詳細設計工作基本上停滯下來,整個發展計劃也隨之被擱置。然而,日本海自對於發展直升機航母並未死心。在規劃“第三次防衛力整備計劃”時(1967年到1971年度),建造直升航母又一次被提上日程,不過這次卻出現了另一種意見,即直升機航母對於日本的國際形象有影響,時機還是不太成熟,而發展可以攜帶多架直升機的驅逐艦(DDH)卻不會造成太大震動,建造成本也較低,而且很多技術與武器還可與當時正在建造的新一代驅逐艦通用,更有利於作戰能力的形成。

日自衛隊有始無終的早期直升機航母計劃


實際上,直升機驅逐艦在當時的西方國家已有先例。例如與日本一樣同為二戰戰敗國的意大利就在20世紀50年代末建造了2艘排水量不到6500噸的“安德里亞·多利亞”級直升機巡洋艦(實際上按大小及噸位劃為驅逐艦更為適宜),艦上可以搭載3架AB-212反潛直升機。60年代中期,意大利又建造了1艘排水量達8000多噸的“維內託”號直升機巡洋艦,攜載的反潛直升機數量增加到了6架,而且建造成本只有直升機航母的1/3。在反潛能力方面,這樣一艘直升機驅逐艦擁有2-3艘反潛艦艇的航空反潛能力。由此可見,發展直升機驅逐艦是那些無法擁有直升機航母的國家一種比較現實的選擇,於是發展直升機驅逐艦的意見最終在日本海自佔了上風。

但在確定了直升機驅逐艦的發展方向後,日本海自在“第四次防衛力整備計劃”中又提出建造2艘8000噸級直升機航母的構想,但以“大型直升機驅逐艦”的名義列入發展計劃,以規避“航母”這個十分敏感的名稱。但由於70年代第一次石油危機的出現,日本的國內經濟受到了很大影響,軍事預算難以支撐這個項目,這次直升機航母計劃遂再次被取消。

日自衛隊有始無終的早期直升機航母計劃

無敵輕型直升機航母


進入20世紀80年代後,受到英阿馬島海戰的影響,日本海自又考慮發展類似英國海軍“無敵”號的輕型航母的可行性。由於艦上搭載的是可用於艦隊防空的“鷂”式垂直/短距起降戰鬥機,作戰能力遠超此前計劃的直升機航母,因此日本海自對其戰術性能和作戰運用進行了非常詳細的探討,直到80年代中期仍在秘密進行著前期規劃,但這個設想最終又是受到經濟方面原因,尤其是美國的反對而作罷。要知道,美國一直是將日本海自作為自己第七艦隊的反潛護航力量對待的,如果日本海自這種輕型航母計劃得以實施,無疑需撥出相當數量的水面艦艇去為航母提供保護,這就必然削弱為美國海軍提供護航的力量。

因此,從自身利益以及出於控制日本海自發展等多方面考慮,即使在20世紀80年代美蘇冷戰最激烈的階段,美國海軍也一直反對日本海自發展直升機航母。可以說,美國的反對是日本直升機航母始終無法實現的一個決定性因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