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崇尚傳統的客家春節

百節年為首,過年一直是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崇尚傳統的客家,圍龍屋裡的春節更有著一番濃郁的親情。 客家人過春節,一般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從十二月二十四日入年界至除夕為準備階段;正月初一至初五為過年階段;年初六至元宵節為餘興階段。


崇尚傳統的客家春節


大年卅日,也就是除夕。這一天是過年氣氛最為熱烈、最為歡樂愉快的一日。這天上午,家家戶戶要拜菩薩、敬神,還要挑好時辰全族人一起在祠堂或廳下敬祖公,大家挑著三牲、紙寶二頭跑。敬過神的三牲可再敬祖公,直到最後從八仙桌上撤回家,供全家團圓吃年夜飯之用。

崇尚傳統的客家春節


正月初一凌晨打開大門,有的地方又稱接財神。過去每年選擇吉時,現多以零時為準(臘月年三十,如月小年廿九,午夜12點正子時)。大門一開,鞭炮聲立即響成一片,萬爆齊鳴此起彼伏。

正月初二,走親戚拜年。客家人出嫁的女兒,有回孃家探親的習俗,又稱“轉妹家”。她們帶著雞、糖果等禮品,回孃家看望父母,與家人團聚。

初三早上吃“歲飯”(有的年前廿九日晚上蒸好,有的正月初二晚上蒸好),飯上插上筷子,家中有幾個人就插幾雙,再插上一根帶葉樹枝,有的還要放上桔、柚等水果。


崇尚傳統的客家春節


正月初四是"迎神"的日子。原來,年前臘月二十四日是"送神"日,下界諸神都在這一天昇天向玉皇大帝朝賀述職,報告一 年來下界人間行為的善惡。

正月初五,出年界。廳堂的祖宗畫像要收起,紙門簾要取下燒掉,俗稱“火燒門前紙”,意即“嬲(玩)新年”到今天為止,以後要恢復正常的工作。“開小正”俗諺雲:“火燒門前紙,大人做生意,細人(小孩)夾狗屎”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