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育才:中西之間——看中西之間的人才教育

博雅教育

何為育才?“育才”正如其表面意思一樣,即,培育人才。、

談起培育人才就不得不提起“博雅教育”。那麼何為博雅教育呢?

英國思想家約翰·密爾對博雅教育的總結最為精闢:“每件事都知道一點,有一件事知道的多一些。” 實際上就是常說的T型人才,做一個淵博之人,做一個博雅之人。

其實說到“博雅”,學界一般認為這是一個西方概念,源頭可追溯至古希臘語的eleutherion epistemon,古羅馬拉丁語的artes libenales或liberaliter educatione ,其意義是面向自由人階層的教育。中世紀,“博雅”觀念被具體化為“七藝”,到16世紀英文的liberal arts開始出現,“博雅”逐漸成為一種具有影響力的教有觀念。至20世紀,其語義更偏向“自由教育”。

通俗來講,“博雅”二字可分開來看,博即廣博,雅即雅正,所以博雅教育可以理解為通過廣博的見識來培養一位雅正的人才,也就是一種育才教育。錢鍾書《談藝錄》說“東海西海,心理攸同”,西方教育重“博雅”,東方教育亦重“博雅”,從而點出中西方皆重視博雅教育。

育才:中西之間——看中西之間的人才教育


中國的博雅教育

中國的博雅教育自古至今本質上是追求一種借“博雅”讓人成為“雅正”的君子的過程。養成君子人格其實也就是博雅教育的目標,《論語》以及其他古代的文學經典中都表現出對君子的培養和約束,從而讓君子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上知天文,下曉地理,兼君子風範的人才。但這些博雅教育真的被很好地實施了嗎?對古代教育歷史不太瞭解的我不敢妄加評價。

縱觀中國現代的教育,雖然中國的應試教育依然處於教育的中心,但是博雅教育確實在漸漸的被各個學校所重視。

眾多學校開展素質教育、通識教育課程,欲通過“廣博”來培養當今時代需要的高素質的“雅正”人才,但是博雅教育倡導的應該是一種自由教育,而現在許多學校,尤其是中學階段,通識教育課要不就是被其他老師佔去成為中高考的墊腳石,要不就是演變成又一門需要考試的課程,學校很難把博雅教育的精神真正地傳遞給學生。但不可否認的是應試教育雖然稱不上最正確的,但一定是當下比較適合於中國的,

且隨著博雅教育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相信博雅觀也會日漸深入廣大施教者與受教者的心中,博雅教育也必定會中國培養出更多博觀雅正的人才。


育才:中西之間——看中西之間的人才教育


西方的博雅教育

博雅教育是一種歷史悠久的西方教育傳統,它起源於古希臘時代。古希臘時代的博雅教育是一種以休閒為目的不功利的教育方式。因為當時只有階級地位高的貴族子弟才可以享受受教育的權利,而他們都是自由人且衣食無憂,不用接受功利目的的教育。這種自由的博雅教育也自此開始發展,柏拉圖提出“七藝”的框架,亞里士多德追求高尚而文雅的博雅教育,近代的博雅教育走上科學教育大堂,再到現代的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的互融,從中可見西方的博雅教育是在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並且西方的博雅教育更多的是老師在引導學生進行自由學習,鼓勵學生去博觀,從而培養自由氛圍下的人才。

19世紀中葉,英國有個叫紐曼的大教育家,他在出任大學校長時便說:“真正的大學教育是什麼?不是專業教育,不是技術教育,而是博雅教育。大學的理想在於把每個學生的精神和品行昇華到博雅的高度。這樣的人首先在精神上就是健康的。”現在的西方學者可從《論法的精神》中得自由、從《國富論》中知理性、從《審美教育書簡》中養審美,從《正義論》中曉正義、從《歷史》中明歷史……這些西方的經典著作不僅是在論述一個一個問題,也是在培育人的各種品質。

其實自由與理性也是西方博雅教育的主要觀念,他們的博雅教育主要是在自由的環境下訓練人的理性,也正是這種自由的氣氛讓他們學到更多,且讓他們更加具有自己的想法與觀點,有更多的創新意識,通過“廣博”成為一個品德雅觀,學術創新的人才。


育才:中西之間——看中西之間的人才教育


博雅:中西之間

前面已經簡要談到了中西的博雅教育,就不妨對二者間的博雅教育進行一下比較。哈佛大學杜維明教授考察了中國大陸、美國、香港和臺灣的博雅教育後是這樣總結的,博雅教育在中國的普遍稱為素質教育,美國稱為Liberal Arts Education, 香港稱為博雅教育,臺灣通稱為通識教育。雖然對博雅教育的叫法不同,但是各方面都一致認為在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大學應該注重通識教育,提供人文訓練,培養人文素質。可見中西之間博雅教育在它的目的上都是相同,即通過“廣博”來培育“雅正”之人。

但如果細細觀察中西之間的博雅教育,發現在根本目的相同的博雅教育中也存在著些許差異,即教育過程中的差異。中國的博雅教育是在老師或前人已經設定好的框架下進行,也可以理解為現在的學生大多是在走前人已經固定的路,這些路確實是最短的捷徑,但也因此失去了過程中的自我思考經歷,而西方的博雅教育更傾向於老師引導,學生髮散思維,自我創新,走出自己的路。正如中國的《論語》或者各家經典許多都在說君子應該怎麼怎麼做,不要怎麼做,有一種灌輸的形式,可能是因為漢語的簡練所致,但西方的眾多經典例如《審美教育書簡》、《論法的精神》更多的是一份

潛移默化的育人的作用

中國的博雅教育確實有所不足,但也確實在不斷改善。現在從小學到中學的語文課本中都添加了要求學生課外必讀的一些書目,也算是盡力讓學生在課餘時間能夠“博觀”,但應試教育似乎在與之拮抗。為什麼這麼說呢?首先,學校還是通過單純的考試來評價學生“博觀”的效果,結果讓學生臨時抱佛腳,考前看看所謂的必考點來應付考試,這與博雅教育的初衷截然相反。再者,中國學生作業的繁忙,各種補課班各種檢測,讓課餘時間少之又少,課外的“博觀”可能很難實現,而且不僅僅是“博觀”上的縮水,而且學生的身體素質也受到影響,平時的體側也僅僅能維持在勉強及格水平。再反觀西方,自由輕鬆的學習氛圍,學生更多的創新,課餘時間的豐富,更多的“博觀”,確實在為他們的成才在鋪路,這也是為什麼西方諾獎層出不窮,而中國如此大的人口基數卻諾獎缺失。

中國式教育毋庸置疑的為更多的學生打下了更結實的基礎,這也是為什麼有網友說簡單的小學乘法老外卻得用計算器。中國的博雅教育亦是如此,雖說不能像西方那樣自由的“博觀”,但中國學校與考試要求每個學生必須去“博觀”起所規定的科目,而且比起西方,更能讓大家普遍成為“雅正”的人才。

所以,中西之間的博雅教育各有長短,也許現在有許多人在抨擊中國的應試教育,但是要相信中國在博雅教育這條路上必然會走向美好的彼岸,因為廣博雅正的教育理念之花已經全國逐漸盛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