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8 李三福:杏壇風采,一脈相承

李三福:杏壇風采,一脈相承

李三福,男,1965年3月出生,湖南東安人。1998年考入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專業,2004年7月畢業,獲教育學碩士、博士學位。曾任湘潭師範學院辦公室副主任、政治系黨總支副書記,湖南科技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院長,湖南省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湖南科技職業學院黨委副書記、校長。現任湖南科技職業學院黨委書記、湖南省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

主持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教育學)一般課題1項、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課題1項、湖南省社會科學基金課題2項、湖南省教育科學規劃重點課題3項、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學改革重點課題1項、湖南省職業教育教改重點課題1項、湖南省學位與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課題1項、湖南省高校精品課程1門,在《教育學報》、《中國教育學刊》、《外國教育研究》、《江蘇高教》、《教育理論與實踐》等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60餘篇,出版專著《教學語用學原理》、《教育科研評價論》、《區域內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基本原理》、《農村中小學教師勝任特質與學生學習質量的實證研究》4部,獲全國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湖南省第九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1項,湖南省高等教育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三等獎1項,湖南省教育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一等獎1項。

李三福校友工作的湖南科技職業學院,專門騰出了一間辦公室,作為華師大湖南校友會的聯絡點。這裡掛滿了華師大的歷史老照片、校友會建設時的珍貴照片,放著華師大湖南校友聯誼會成立紀念冊,和各種與校友會相關的紀念品。更重要的是,這裡的每個角落都充滿了校友們對母校的真摯情感。

在烈日炎炎的八月,我們在這個溫馨的校友大本營,見到了李三福校友,和陪同前來的朱智校友。

1、“懷著一種‘朝聖’的心態,我選擇了華東師範大學”

從湘潭師範學院本科畢業後,李三福校友留校做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黨政管理工作。當時湘潭師範學院的黨委書記王鳳飛認為,學校對黨政管理人員的培養培訓還不夠,應該加強對他們的教育培養,整體提升他們的綜合素質。王書記在參加全國毛澤東教育思想研究會時,認識了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陳桂生教授,兩人很投緣。於是,1996年上半年,華師大和湘潭師範學院在湖南湘潭共同舉辦了德育原理研究生課程,有60餘人參加,揭開了華東師大與湘潭師院合作培養人才的序幕。眾多華師大名師來湘潭師院授課,如施良方、陳桂生、熊川武、杜成憲、吳志宏等教授。

李三福校友在課程學習中感受到名師風采,對華師大心生嚮往。在學校政策和自身發展目標的雙重驅力下,李三福校友決定繼續深造。瞭解到華師大的教育學在當時排名全國第一後,“懷著一種‘朝聖’的心態,我選擇了報考華東師範大學。”

師大名師在李三福校友6年攻讀碩博的時光中,留下了歷久彌深的印記。“印象最深的是我的碩導袁振國老師和博導熊川武老師。他們在為人、做學問方面都十分嚴謹,對學生要求非常嚴格。”

李三福:杏坛风采,一脉相承

談起嚴師,李三福校友笑著回憶起一件昔年趣事。有一年寒假,華師大在大年初八開學。當時火車票很緊張,有同學問熊川武老師,是否可以推遲幾天再來學校?熊老師回答:“那你就可以不用再來了。”得知熊老師的強硬態度後,李三福校友想方設法買了一張從湘潭到上海的硬座票。上車時,幾個朋友幫忙從窗口將行李塞了進去,由於人太多,根本就找不到座位。李三福校友當即決定到餐車去,跟著車上買貨物的小推車(先後跟了3臺),費盡千辛萬苦,最終到了餐車,花了100元錢在餐車裡買了個座位(免費供應晚餐、早餐兩碗麵)。按時回到學校。

“儘管我的老師們要求嚴格,但他們對學生都非常關心。熊老師的導師瞿葆奎先生,袁老師的導師金一鳴先生,還有華師大老校長、著名教育家劉佛年先生,都是治學嚴謹且關心學生的好老師。華師大名師們遠大的理想信念、嚴謹的治學品質、厚實的學術功底、熱心的人文關懷,源遠流長,一脈相承,影響了一代又一代華師人。”

嚴師出高徒。在老師嚴格要求的同時,李三福校友自己也十分努力和自律。在師大的時光裡,有兩件事令他印象最深刻。第一件是他堅持每天下午在學校操場上跑二十圈。“我在跑步前先把洗澡準備好,跑步回來後就洗澡,再去吃飯,吃飯後和同學們一起去散步。我一直如此,堅持得很好。讀書時我感到壓力很大,因為我是作為湘潭師範學院的副處級幹部去讀書的,當時年紀已經比較大了,所以我很珍惜讀書的機會,上課認真聽講,晚自習也抓得很緊,只能利用吃飯前後的空閒時間去鍛鍊。”

第二件印象深刻的事情是學英語。華師大對碩士、博士的英語水平要求比較高。李三福校友認為自己的英語水平還有較大差距,於是每天早上在中北校區的夏雨島上讀英語、學單詞、背範文。最終,所有的努力都獲得了回報,李三福校友圓滿地完成了學業任務。

2、“大學裡最重要的是學習思維方式,學會知識遷移”

談到大學生專業學習和未來工作道路時,李三福校友表示,在大學裡,除了要紮實學習專業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學習思維方式,培養髮散性思維、創新性思維,學會知識遷移。很多人文社科、理工科的學生畢業後改了行,但他們在新工作崗位能很快適應,就是因為學會了創新的思維方式,做到了知識的遷移。

李三福校友以自身經歷為例,進一步說明知識遷移的重要性。在華師大讀博期間,李三福校友曾在構思論文選題時遇到瓶頸。但在熊川武老師所開的書單中,有很多英文原版書和哲學書。李三福校友將這些書全部看了一遍後,將語用學知識、語言哲學知識遷移到教育學中,開創性地完成了博士論文——教學的語用學研究。“越是抽象的知識就越容易遷移,比如哲學知識。”李三福校友告訴我們。

再一次知識遷移的經歷產生於學習與工作期間。李三福校友的工作崗位是辦公室的文秘工作,先後有8年的經歷,一直幹到辦公室副主任,曾經頗為頭疼枯燥的案牘工作,由於李三福校友將其與讀碩、讀博期間的論文開題論證、課題申報二者融合貫通,很好地實現了知識的遷移,起到了相得益彰的效果。李三福校友認為,論文開題論證、課題申報就是一個綜合材料,而且是提供了提綱與規範要求的綜合材料。在這種認識的指引下,他不僅順利地完成了學業,而且使工作更加得心應手。

李三福校友用自身經歷,為苦惱於專業和就業矛盾的大學生們解答了困惑。他告訴我們,只要在大學期間紮實學習知識,掌握過硬的方法、能力、態度,注重知識的遷移,將知識靈活運用,將來走上工作崗位,即使工作領域和當前學習的專業沒有聯繫,也能輕鬆勝任。

此外,李三福校友還著重談到了大學校園的文化薰陶。他說,每一所大學都有屬於自己的獨特文化和精神,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校園裡的師生,為他們的人生打下深刻的烙印。校訓是一個學校文化的集中體現,華師大“求實創造,為人師表”的校訓,在自己學習、工作、生活過程中,就產生了深遠而潤物細無聲的影響。

3、“作為教育家,他一見到孩子就完全忘我,全身心地投入進去”

從教育學系畢業後,回到工作崗位上,李三福校友傳承在華師大習得的文脈與風采,在工作崗位上發光發熱,異彩紛呈。他任湖南科技大學教育學院院長時,跨越式地振興和發展了湖南科技大學的教育學科;任湖南省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時,工作有聲有色,主持申報了博士後工作站和與湖南師範大學聯合培養博士生工作,將湖南省的教育科研工作推進到全國前列,每年的全國教育科研工作會議都有湖南省的典型經驗推介;現在的湖南科技職業學院在李三福校友的帶領下發展非常迅猛,呈現出人心齊、人氣旺、事業興的可喜局面。

李三福校友不僅在工作實踐中弘揚華師大精神,踐行教育家本色,而且在指導、幫扶佛年學校的建設發展中也取得了優異的教育實踐碩果。佛年學校位於湖南株洲醴陵,原名“大林小學”,是我國著名教育家、華東師範大學原校長劉佛年先生的母校。2014年9月,為紀念劉佛年先生誕辰100週年,“大林小學”更名為佛年學校。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部、附小與醴陵市教育局簽訂協議,對口支援佛年學校。

李三福:杏坛风采,一脉相承

一同接受我們採訪的華師大湖南校友會秘書長朱智校友介紹,在支援佛年學校方面,李三福校友親力親為,付出巨大努力。自佛年學校2014年掛牌後,李三福校友每年至少去調研2-3次,帶去名師等各種資源,資助困難學生,慰問華師大佛年學校的夏令營營員,等等。湖南科技職業學院還設立了專項經費,對口支持佛年學校。

更重要的是,李三福校友發現,可以利用湖南科技職業學院的專業資源優勢,幫助佛年學校走向“農村特色學校”的發展道路。根據教育部的意見,農村學校要辦好,主要的目標是建設“農村特色學校”。醴陵以陶瓷、煙花為特色,而陶瓷是湖南科技職業學院的特色專業。為了提高學生對陶瓷的認識,李三福校友將科技職院的年輕教師帶去佛年學校,讓佛年學校的孩子們動手體驗製作瓷器的過程,增加他們對本土文化更深層次的理解。

“陶瓷的故鄉要促進陶瓷事業的發展,培養陶瓷工藝的傳承人。”懷著這樣的理念,李三福校友為佛年學校帶去了豐富的教師資源,幫助學生們“練童子功”,讓孩子們從小充分接觸陶瓷的相關知識。以前,佛年學校嘗試進行橋牌、圍棋等素質教育,但不能很好地彰顯地方特色,並且師資也有限。在李三福校友的努力下,佛年學校選擇傳承富有地方特色的陶瓷技術,並且擁有了大學教師師資,開闢了新天地。現在的佛年學校,是整個株洲市農村教育均衡發展的典型,是醴陵市最標準的現代化農村小學。

“李三福校友在啟迪孩子心靈教學的過程中想了很多辦法,比如,他帶了不少教育界名師前往佛年學校。在佛年學校做調研時,作為一名教育家,李三福校友一見到孩子就完全忘記了自我,全身心地投入進去了。他忠實地實踐著自己碩導、博導和劉佛年先生的教育理念,將‘求實,求精,求活,求新’的方針貫徹落實。這說明華師大培養的大教育家,不論是在理念還是實踐方面,都把為教育忘我投入的精神融入血液。”朱智校友發自內心地敬佩李三福校友作為教育家的奉獻與成果。

4、

“‘愛在華師大’,對我來說有不同的意義”

李三福校友能在對口支援佛年學校上取得碩果,一方面源於教育家的過硬專業素養,另一方面源於他對華師大的深厚感情。

李三福:杏坛风采,一脉相承

“對年輕人而言,‘愛在華師大’可能更多意味著美好的校園戀情。可對我們這些上了年紀的人來說,‘愛在華師大’有不同的意義。一方面,華師大自然環境優美,一年四季風景如畫,是‘遠東最美學府’;另一方面,華師大的人文環境非常可愛。師生關係、同學關係十分融洽。老師很關心學生,經常噓寒問暖;更值得一提是華師大彰顯的精神尤其可敬可愛,‘求實創造,為人師表’的校訓在我生命中打下了厚重的烙印。”

懷著對母校的深厚情感和一顆感恩的心,李三福校友在校友會建設中做出巨大貢獻。作為華師大湖南校友會的副會長,從校友會策劃籌建、到聯繫校友,再到對接母校開展服務工作……李三福校友全程參與,投入了非常多的時間與精力。除了在湖南科技職業學院成立校友會聯絡點、落實對口支援佛年學校外,李三福校友還參與了幫助擴大華師大在湖南招生的工作,等等。

即使為校友會做出如此多貢獻,但提起校友會和母校,李三福校友最先想到的不是自己的付出和成就,而是對母校的感激與懷念。談到佛年學校時,李三福校友最先說到的,是感謝母校和湖南校友會對佛年學校的支持。他說,佛年學校本來是快要撤銷的辦學點,現在排名飛躍至醴陵市農村小學第一,城市小學第二,這源於湖南校友會將對口支援佛年學校做成了品牌工作,更源於母校教學部給與了人力、財力、物力等方面的巨大支持,例如每年暑假,華師大都組織志願者參加對口佛年學校的夏令營。“參與校友會建設時,儘管辛苦,但我們都非常享受這一過程。每次校友開會時,大家都特別關注、期待母校的發展。所有校友都真誠地盼望母校越來越好!” 在李三福校友充滿感情的敘述中,我們看到了一位心繫母校的師大人的赤誠之心。

在採訪即將結束時,李三福校友對華師大的未來發展和師大學子的努力方向提出建議。他認為,華師大的站位要高,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立德樹人,辦好人民滿意的大學。同時要突出特色優勢,將教育專業做大做強,爭取做到國內第一,世界知名。此外,應加強學科建設和教師隊伍建設,建設世界一流的大學。在談到校友對學校的貢獻時,李三福說,校友是學校建設改革發展的重要資源,可以充分挖掘知名校友的影響力,擴大華師大的美譽度。每一位師大學子,應該把握大學的黃金時代,學好知識與本領,立下遠大志向並努力奮鬥,做一個對社會有益的人。正如習總書記所說的,“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要立鴻鵠志,做奮鬥者。”

李三福:杏坛风采,一脉相承

杏壇風采,一脈相承。李三福校友師承華師大教育學名師,繼承華師大文脈,從師大校園走出後,作為一名出色的教育家,在創新理論、服務決策、指導實踐、引領輿論等方面碩果累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華師大的精神經代代師大人的接續與努力,在世界各地生根發芽,開花結果,芳香四溢。我們期待著、盼望著,華師大走向更加光輝璀璨的明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