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江西填湖廣:曾國藩先祖,如何從江西遷到湖南?

江西填湖廣:曾國藩先祖,如何從江西遷到湖南?

茶陵境內的洣水,這是一段南宋時期的老城牆,當年江西填湖廣,也有很多人是通過洣水乘船去往各處


湖南人的祖先們從江西而來,翻越綿遠的羅霄山脈、幕阜山脈進入湖南後,何去何從?


在湖南圖書館收藏的族譜中能找到部分答案。他們水陸兼程在攸縣、茶陵等地再分道揚鑣,去往湘中、湘南、湘西南。在湖南定居,先祖們有的因風景甚好留下,有的因外出經商或為家人奔喪停留,有的又因戰爭阻隔住下,還有的因做官沒回遷,或屯兵駐守創造家園,甚至還因出湖打漁方便而定居。


在今人看來,這些定居的理由頗為 " 隨意 "。但與他們而言,看似靠眼緣隨意選擇的定居地,實則 " 別有用心 ",這些開基地大多都參照故鄉模樣:相似的地形、地貌,相似的氣候。某種意義上,這裡只是離家更遠的理想家園。


祖先們帶著自己的生產生活方式,儘可能結合路上見聞和當地元素,創造相似的家。他們在適應環境時,不經意間更新故土舊物,開創了更先進的文明。


以族譜為線索,推測曾國藩先祖的遷徙之路。他們在翻越羅霄山脈後,從茶陵經攸縣過衡州府。鼓磉洲羅氏沿湘江北上進入長沙府湘潭縣,而大界曾氏過衡州府,在衡山方廣寺停留一陣,進入唐福村,最後定居到雙峰。不妨重走這段遷徙之路,試圖找尋他們這樣抉擇的緣由。


01

曾孟魯因生計遷徙,

選擇離故鄉較近的茶陵纂溪


大界曾氏遷湖始祖曾孟魯迫於生計從江西永豐縣睦陂遷徙,他跨過羅霄山脈過了洣水後,發現茶陵纂溪跟他住的睦陂有幾分相似:一條小河從山腳穿過,後面是植被茂密的山林,而小河經過處土地平整。又加上這裡離故鄉最近,於是,他定居下來。一直繁衍至今。


江西填湖廣:曾國藩先祖,如何從江西遷到湖南?

△衡東,楊林與莫井間的山間古道。


去年5 月 23 日,太陽下山時,我們到達茶陵纂溪,找尋曾氏足跡。在馬江鎮末頭村問及此事,大家對祖先孟魯知之甚少。好在末頭村秘書曾元珠記起堂兄曾黑仔家有族譜,可以查閱。隨他進入纂溪,沿途都是種了菸葉和水稻的平整田地。一陣風起,菸葉在田地裡翻出綠浪。


屋舍都靠著山腳沿河而建,當跨過一座小橋,74 歲的村民曾祖生說,小橋對面的空坪裡就是曾氏宗祠所在地," 已經毀了很多年,一直沒重建。" 宗祠旁還保留了幾棟有些年頭的青磚瓦房,像在訴說著這裡也曾是傳統村落。離橋不遠處,兩棵上百年的重陽木在纂溪兩岸對望。


江西填湖廣:曾國藩先祖,如何從江西遷到湖南?

△曾氏後人為我們展示家藏族譜。


見到保管族譜的曾黑仔時,他剛種了芝麻回來。" 哎,我不識字,前不久江西那邊還有人來找我看過族譜。" 他連忙放下鋤頭,急著給我們倒酒。這位當地聞名的草藥郎中待客頗為特別,他的這些藥酒用親手種植的中草藥泡製,寶貝得很。" 一般人難得喝到了。" 曾元珠說。


見我們拒絕喝酒,他從木箱裡拿出一堆泛黃的老譜,兩次修譜的時間停留在清乾隆和宣統年間。後來一直沒人修譜,也難怪,當有人問他們纂溪曾氏從哪裡來時,族人拼命搖頭。族譜中並未記錄曾孟魯如何選擇此處開基,但我們發現,他們的族譜跟別處同祖宗的族譜有些出入。


這兒族譜中記錄孟魯是北宋鹹平四年(公元 1001 年)攜兄弟遷入纂溪,而後來查看唐福村和衡陽金蘭鎮曾氏的記載似乎比這個時間更早。孟魯定居纂溪,子孫一直繁衍到第四代,生活才出現了一些波瀾。南宋時期,他的曾孫曾壩離開祖居地,再度移民。


現在的纂溪不大,從村頭到村尾不用半小時就能走完。這裡除了一兩戶雜姓外,幾乎都是同宗曾氏。但村裡幾乎都是老人和小孩留守," 年輕人出去打工了。" 這樣的場景,我們在睦陂也剛好碰到。


02

曾壩再度遷徙,

水陸兼程向衡山走去


曾壩從纂溪離開時,這裡經過曾氏四代人的開發,早已是個初具規模的成熟村落。可曾壩為什麼還遷走呢?


我們從曾氏族譜中無從得知原因,但南宋初,金人南下,戰爭延綿不絕,整個社會處在動盪之中。茶陵也不太平,曾壩遷走時,茶陵的古城牆還未修築。他應該也不是避禍離開,若是這樣,大概纂溪的曾氏也都要背井離鄉了。


不管他出於什麼原因遷徙,他走的時候並不慌亂,所以我們推測,他由茶陵縣城出城,經山口鋪、文坊鋪、寒婆鋪、黃石鋪後,左拐經丫尖至黃茅鋪,爾後從淥田鎮的五峰村入境經路浦、淥田,過安仁入衡山,再到衡陽。


他走的這條驛道起於南宋首都臨安,經江西吉安,在茶陵秩堂曉塘村境內的 " 吳楚雄關 " 處入湖南,再由衡陽分達兩廣和雲貴川。原攸縣檔案局局長羅平介紹,這條古道是南宋政權維繫其對贛、湘、粵、桂、雲、貴、川有效統治的重要官道。" 出現應該早於南宋,在攸縣淥田境內有十公里,相當於現在京港澳高速。"


我們沿著曾壩走的這條遷徙之路到達攸縣淥田路浦村。正是農忙時,田壟裡村民收油菜、耕田,新翻的田地周邊站滿白鷺。原來的古驛道在田中央,舊石板散落在田埂周圍,而它們之間,還有一座翻修的官架亭和保存完好的單拱石橋。" 前面還有好幾座這樣的亭子。" 村民指著淥口鎮方向說道。曾壩經過這兒時或許也曾在茶亭喝過茶。


" 相傳岳飛追剿叛軍曹成也曾走的這條路。" 羅平說,明以前,茶陵一直隸屬衡陽府 ( 郡 ) ,古道上一直設有驛站通衡陽。明洪武年間起,茶陵改隸長沙府,驛站改經攸縣、醴陵而達長沙,淥田古官道上的驛站被廢止,古道由官道而漸為民間鄉道。


繼續往前進入淥田古街,這是條特別的街道,安仁和攸縣各分一半,街道上的房屋一半是攸縣建築,另一半則是安仁統一規劃的徽式建築,住在這條街的居民連講話都有差異。離街不遠處有淥溪,在淥溪河上還有驛道的痕跡,這是座建於南宋年間的單拱石橋。


但到了明代,為連接淥江兩岸街道,方便民眾往返,在拱橋之東約相距 200 米處,另搭了一座平板石橋,取名搭水橋。我們這次探尋古蹟時,搭水橋已被水泥覆蓋,沒了古蹟。曾壩並未選擇在此停留,大概這離茶陵太近。


出攸縣進入衡東草市鎮,這是永樂江和洣水的交匯處,它曾是繁華的大碼頭,當年徐霞客也到此一遊。曾壩經過此處大概只是陸路換水路,仍然繼續西行。過草市後,又是陸路,一路經過楊林鎮進入莫井、吳集,經雙園、雷市、大源渡,過湘江到老林、新場市後,直達南嶽。這段古道在莫井長衝還保留一段。


熟悉這段歷史的衡東縣委黨校教務科長王月華領著我們走上這條古道。石板古道在深山之中被草木掩蓋,剛下過雨,一路攀爬一路打滑。古道難走,植被卻很豐富,鉤藤、金銀花沿途綻放。我們沿路返回,繼續往衡山方向走去。


曾壩到南嶽後去蓮花峰下的方廣寺停留一陣,他並沒有在那定居。大概,他也只是崇拜名山,而藏在衡山深處的方廣寺又是南嶽第一古剎,值得一遊。


03

以唐福村為圓心,

曾氏在衡山周邊環形分佈


曾壩定居的唐福村 ( 衡陽縣渣江鎮唐福村天子坪 ) 離方廣寺只有 25 公里,這裡風景秀麗,被譽為曾氏福地。


唐福村處在衡陽盆地,北面衡山,西面嶽沙河,東面可望岣嶁峰,適宜種植水稻、番薯等。如若以我們這次重走曾氏遷徙之路所見,這裡跟茶陵纂溪幾無區別。如果不是地圖顯示來到衡陽縣唐福村,我們還以為再次進入纂溪。


唐福村離纂溪有 160 公里左右,在曾壩遷出時,兩地同屬于衡州管轄。他遷到這裡時,已有人居住。" 那時這裡有許氏,後來他們遷走了。"69 歲的村民曾玉賢說。曾壩遷入時,山腳有兩口水塘,村中那條小河沿對面山腳蜿蜒流淌,遠遠看去是一條龍的形狀。


信奉風水的曾壩認為,這是成就霸業的好地方," 他在這裡養了一匹白馬,靜待時機出山 "。現在天子坪的那兩口水塘還在,只是村中那條彎曲的小河已經改成直道,穿過村莊,在田裡插秧的曾氏族人戲稱:" 河流改道,龍脈都破壞了。"


作為茶陵遷衡陽的祖居地,唐福村是 " 曾氏大本營 "。曾國藩在衡陽訓練水師期間就非常關注這裡,他曾委託九弟曾國荃為曾氏族人建一所學堂。清咸豐九年,曾國荃在唐福村曾家灣老曾氏宗祠旁邊建了唐福小學。一百多年過去,曾氏宗祠早已不再,唐福小學更名無數次之後仍然還在原地。那天,在曾玉賢帶領下,我們去到唐福小學,在學校食堂旁邊看到了祠堂大門的條石,它已經成為學生們乘涼的坐凳。


為了保留曾氏先祖的痕跡,80 歲的曾繁梅在自家堂屋門頭掛起了 " 順德堂 " 匾額。在他家堂屋中間的神龕上也供奉著 " 曾氏先祖神位 "。這樣的習俗似乎在衡陽這邊常見,在衡東也見到類似情況,他們認為祖先為大。


老人顫巍巍地從神龕側邊的櫃子裡取出木箱,裡邊各種新舊族譜,族譜取出後,裡邊還躺著 6 本破舊的《康熙字典》。" 這是爺爺傳下來的,是我們的啟蒙書籍。" 他女兒曾珍玲說,父親雖然沒什麼文化,但他讓孩子以耕讀傳家,現在她哥哥和妹妹都是高學歷人才。


曾壩的子孫繁衍極快,子孫以唐福村為中心,遷往附近的廟山、大花堰、慄山塘、花橋、雙峰荷葉等地。這些地方都在唐福村周邊 30 公里內,仍屬於衡陽盆地的範圍。從地圖上看,他們的遷徙軌跡以唐福村為中心,呈扇形擴散。


04

曾國藩日記裡的 " 故鄉 "

廟山仍是曾氏大本營


曾國藩在日記裡不止一次提及他的故鄉在廟山。" 廟山 " 在哪兒?它是曾國藩先祖離開唐福村的居住地,離唐福村僅 23 公里,屬於今衡陽縣長安鄉。


5 月 29 日,我們來到廟山村,沿途碰到村民晾曬米粉,米粉跟茶陵、攸縣米粉很像,而我們在江西永新、永豐也遇到類似的米粉。或許,因為這些地方都以種稻米為主,米粉只是衍生出來的農副產品。


廟山村的農事較茶陵更為晚些,由於很多年輕人外出打工,村裡的荒田不少。沿著鄉間水泥路一直到廟山村委會,沿途的小山崗一個接一個,秀秀氣氣,煞是好看。那些盛滿水的水田就在這些小山崗之間,像一塊塊畫布般散落。越往廟山走,民居的更新迭代越明顯,紅磚房、水泥牆面的平房、有羅馬柱的兩層樓,再到最時新的輕鋼別墅。


通過無人機航拍觀察,這個村落的形狀像一艘船,兩側地勢高,小山峰將村落包圍起來,中間低窪處就是耕種的田地。廟山村也處在衡陽盆地內,它的地形跟唐福有幾分相似。村民們一聽是來找廟山曾氏,紛紛指向村委會對面的馬路," 馬路沿線都姓曾。" 原來,這麼多年過去,曾氏族人遷進遷出,曾國藩惦記的故鄉,在當地,曾氏仍是大姓。


江西填湖廣:曾國藩先祖,如何從江西遷到湖南?

△小學生們對我們帶來的無人機很感興趣


" 我們這裡就是他日記裡的廟山,除了唐福村,這裡也是曾氏的又一‘大本營’。"78 歲的曾昭久說,他曾參與了曾氏族譜的修繕,十分了解曾氏的源流。為了讓我們找到更多曾氏痕跡,他領著我們去隔壁村落找尋曾氏宗祠。遺憾的是,曾氏宗祠已經變成一塊空坪,有些曾氏族人已經在旁邊建了房屋。" 這個宗祠以前是兩進兩橫的。"


在他的指引下,我們在兩棵枇杷樹下找到祠堂的部分麻石,上面的雕花依稀可見。在池塘邊另一處曾家人門口,又找到三個支撐祠堂木柱的石墩,石墩被草覆蓋,但保留完好。曾昭久像拾到寶物一樣,叮囑住在旁邊的族人," 千萬留好了,再修祠堂的時候還能用上。"


曾國藩先祖從廟山遷出後去了今衡山縣白果鎮嶺坡鄉棠興村。在那裡並沒有住多久,他曾祖父曾竟希 60 多歲高齡再次帶著族人舉家搬遷到湘鄉(今雙峰)荷葉的白玉堂。清嘉慶十六年(公元 1811 年),曾國藩在白玉堂出生。而他家在棠興村的老宅,據說後來賣給趙恆惕的先祖。


江西填湖廣:曾國藩先祖,如何從江西遷到湖南?

△雙峰縣白玉堂,古建上有精美浮雕。


江西填湖廣:曾國藩先祖,如何從江西遷到湖南?

△白玉堂是一代名臣曾國藩的出生地,這裡有著極為講究的地理格局選擇。


江西填湖廣:曾國藩先祖,如何從江西遷到湖南?

△雙峰荷葉鎮曾國藩出生地白玉堂航拍。組圖 / 記者常立軍 伍婷婷


據衡山縣史志辦主任熊仲榮告知,曾國藩弟弟曾國荃就葬在棠興村老家不遠處。或許,這也是另一種意義上的落葉歸根。


05

移民地保留著江西的蛛絲馬跡


江西和湖南有地理上的 " 對稱性 ",讓遷徙途中的移民選擇居所時更有熟悉感和安全感外,在某種程度上,也促使了原有文明的突破。餘秋雨說:" 大遷徙造就了文化的大更新和大留存,(文化)在移動過程中活下來了,在移動過程中由於更新活得更好。"


雖然 " 江西填湖廣 " 已過去幾百年,在歷史進程中,很多痕跡已消失。但跨過羅霄山脈、幕阜山脈,繼續往西前行的遷移途中,我們循著當年先祖們可能走過的道路,發現了這些文化更新或留存的蛛絲馬跡。


江西填湖廣:曾國藩先祖,如何從江西遷到湖南?

△湘江株洲下游段江心處的古桑洲似一條鯰魚,當地也稱 " 鯰洲 "


06

血鴨的 " 軌跡 " 就是江西人移民湖南的 " 軌跡 "


在湖南境內,有血鴨的地方就有 " 江湖 "。


看似不起眼的一道血鴨跨過羅霄山脈、幕阜山脈進入湖南後,在湘東、湘中、湘南、湘西南都留有痕跡。攸縣、茶陵血鴨,衡東血鴨,永州、郴州血鴨,邵陽血鴨,甚至到了湘桂交界的全州還有血鴨。這道血鴨的 " 軌跡 " 很大程度上就是江西人移民湖南的 " 軌跡 "。


血鴨的源頭在江西西部的蓮花縣、永新縣,相傳始於南宋。過去 700 多年,為什麼血鴨能成為江西、湖南之間 " 血脈相連 " 的食物?當我們踏上睦陂—茶陵—攸縣—衡東—衡山—衡陽縣—雙峰這條曾國藩家族遷徙的道路時,才發現,有血鴨的地方在地理環境中都極為相似,幾乎都處在山地、丘陵、盆地之中,境內水系發達,尤其適合水鴨的生長繁殖。


血鴨隨著江西移民進入湖南,它跟當地的飲食文化發生碰撞後又呈現出地域差異性。在江西,通常是夏末秋初吃血鴨,以仔鴨為料,斬碎,佐之以姜蒜和紅椒,用當地的糯米酒和鴨血攪和。在當地又因時令、地域不一分出禾花鴨、蚯蚓鴨、隴西酒鴨、上溪鹽鴨。


跨過羅霄山後,湖南的茶陵、攸縣等地則選擇在端午左右吃新鴨,新鴨是當地的麻鴨,體重一斤半左右,做法跟江西血鴨相同。到了衡東,做法基本相似,只是將紅椒用當地特有的黃貢椒取代。衡陽是血鴨做法的分水嶺,往南,到永州、郴州,鴨子是兩三個月的嫩鴨,肉切大塊,佐之以辣椒、姜、蒜,但是鴨血一定用鹽攪拌,不能結塊,倒入與鴨同炒,裡邊放黃豆和花生。


衡陽往西南,到邵陽境內的武岡、新寧,這裡用端午前後的嫩鴨,斬大塊,鴨血通常取罈子裡的酸水來攪和,佐以青椒紅椒,姜蒜同炒,此外,還需要用到花椒和香葉來提味。


07

湖南各地和江西密不可分的贛方言


" 木嘰,尼罷堪案關個咯。" 我們從攸縣淥田去往香山仙的路上,偶遇一位老人讓孫女關緊窗戶。" 窗戶 " 在攸縣話裡跟 " 堪案 " 諧音。村民告知,跟江西民居的小窗戶有關,舊時多匪患,小窗可隨時觀察陌生人。行至茶陵,又有人警惕地說:" 口冏有人(尼)到門內裡傾。" 即 " 外面有人朝門縫裡偷看 "。


這些難懂的話屬於贛方言,是江西對湖南文化滲透的痕跡。在湖南境內,贛語區絕非只是跟江西相鄰的幾個縣市,它還包括有岳陽市城區、臨湘和岳陽縣、平江、華容的部分,瀏陽、長沙縣北,株洲醴陵、攸縣、炎陵和茶陵,衡陽的耒陽和常寧,郴州的永興、安仁和資興以及邵陽的洞口、綏寧和隆回的北部。


那麼它們如何形成的呢?除了歷代受鄰省方言的侵蝕外,歷史地理學家周振鶴、遊汝傑在《方言和中國文化》中提到:這是湖南歷代大量接受江西移民的結果。


從唐至明初這 700 多年裡,湖南的贛語區因江西移民持續增加而定型。宋人劉克莊從萍鄉進入醴陵,醴陵人仍說楚語。到明嘉靖年間,《茶陵州志》記載茶陵一帶流行贛語,且十里不同音。" 州東類永新,西類安仁,南北與城中多漢語。"


根據上系列報道,我們推測的江西移民線路,贛語隨移民進入湖南,首先在與之交界的東部形成語言島,之後越過該區域呈現縱深發展趨勢。又因江西南部移民至湖南南部,北部移民至湖南北部,因此也造成了湖南南北贛語差異。周振鶴、遊汝傑還提到,江西移民從湖南東北向西南、西北、東南 3 個方向遞減,和各地距離江西北部、中部的遠近成正比。所以,接近江西的贛語特徵更明顯。


08

湖南或存或毀的萬壽宮都來自於江西


除此之外,江西移民湖南還帶來了他們的 " 保護神 " ——許真君。幾乎移民到哪,哪裡就有許祖行宮、許真君廟、萬壽宮。尤其在明清時期,長沙、瀏陽、平江、龍山、永順、靖州等地都建有祭祀許真君的廟宇。


歷史地理學家譚其驤在《湖南人由來考》中指出:" 湖南人之祖先既太半皆江西人 …… 江西人好祀許遜,以是許祖行宮、許真君廟,亦遍於湖南。" 此次,我們重走曾氏、羅氏遷徙之路不曾見到萬壽宮,但沿途村民告知,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前,當地有祭祀許真君的場所,只是後來毀了。而今,若想一睹萬壽宮模樣,只能去靖州、鳳凰等地了。


有萬壽宮就有戲臺,從江西本土而來,以聲調高亢而著名的弋陽腔也隨之進入湖南,甚至成為後世高腔之祖。現在湘劇、祁劇、辰河戲中都有弋陽腔的影子。


移民作為風俗載體,在遷徙時也將故土風俗帶入居住地。江西人重風水,村落、房前屋後都栽種水口樹來增風水,幾百年後這些樹木仍在。我們這次行走途中也留意到這個風俗在湖南留下痕跡。在攸縣菜花坪弄塘組、衡南花橋鎮蔣家大屋、株洲馬家河古桑洲等地,皆有上百年的樟樹茂盛地立在村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