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奇葩的“湛江十大怪”,不是湛江人真的看不懂

關於湛江的多少怪,曾有多個版本,經我和駱老師分析,總結出有十大怪比較貼切,但這些怪多數是過去時,到現在已經消失了,只能作為了解湛江歷史的一扇窗口。下面就將這“十大怪”的內容及解析與大家分享。

湛江第一怪,一座城市分兩塊。這個大家應該比較清楚,湛江以前就是霞山、赤坎兩個老城區,法國殖民統治湛江47年,當中二年半被日軍佔領,湛江的城建一直都是一個城市分兩塊的模式。霞山赤坎靠12公里西赤路(後改造為椹川大道)連結,公路兩旁是農村田野,很少民房建築,就像一根長扁擔,兩頭挑著霞山和赤坎。

湛江第二怪,郊委在市內,地委在郊外。湛江地委是舊時的行政管理部門,管轄的地域很大,包括現在的茂名和陽江。地委辦公室設在赤坎北橋196醫院旁邊,比較偏僻,當時的北橋是郊野。湛江市當時分為赤坎區、霞山區和郊區。郊區包括了麻章區、坡頭區、東海島及霞山海頭公社。湛江市郊區黨委的辦公地點則設在霞山市區中心地帶。

湛江第三怪,牛車要比汽車快。1913年法人把南橋河的臨時木橋改建為混合結構的永久橋,並將霞山至赤坎的牛車路擴建為南路最早的一條公路,舊稱西赤路。由於道路是牛車路改車,自然寬不到哪去,加上當時的牛車仍然是主要交通工具,只能與汽車混行。牛車慢悠悠地走在汽車前面,任你喇叭聲震天,也不讓你汽車先過,汽車無奈慢過牛車!

奇葩的“湛江十大怪”,不是湛江人真的看不懂

湛江現代的牛車

湛江第四怪,牛車後面帶糞袋。結合上一怪就很容易理解了,公路允許牛車走,牛拉屎怎麼辦?誰來清理?所以只能在牛車把上裝上糞袋,隨拉隨接。這個措施不錯,比現在那些讓寵物狗隨地便溺的市民有公德。

湛江第五怪,人打赤腳牛穿鞋。牛車是當時重要的交通工具,牛是農民重要的生產工具。在那個年代,說牛比人金貴一點都不誇張!所以,怕牛把蹄子磨破,就用車輪膠割制包牛蹄的鞋。趕車的人卻常常打著赤腳。那時物資貧乏人也窮,沒有塑料拖鞋沒有人字拖,只有木履穿,穿起來還不舒服。再說既然人不走路,還穿鞋幹嘛,浪費!

湛江第六怪,牛車上面談戀愛。又說到牛了,可見牛在當時多重要!由於牛車慢悠悠的,人坐在上面聊天,可隨著老牛到處走,消磨很長的時間,就像談戀愛的人一樣有說不完的話……實際上是沒辦法,那時沒手機,趕牛的人大多沒文化不開書,不吹水難道睡覺嗎?

湛江第七怪,生猛海鮮估堆賣。別看現在海鮮金貴,窮的時候不值錢。海鮮主要是蛋白質,如果不配合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直接吃太多海鮮會消化不良,甚至發生蛋白質中毒。而且蝦蟹殼多,吃起來麻煩,不適合充飢,大多數拿來餵豬。白米飯和肥豬肉那時才是最重要的,是生存的必需品。所以捕撈上來的海鮮都是論堆賣,而且價格很低。

湛江第八怪,雞狗白斬人人愛。湛江白斬雞,湛江白斬狗,名震天下!注意,要用“斬”字而不用“切”字,專用的砍刀虎虎生威,幾下子,一碟好肉就出來了。夾上一塊帶著原味香氣的雞肉塊或狗肉塊,蘸著特製的調料,鮮香四溢,好吃得快把自己的舌頭也吞下去了。

奇葩的“湛江十大怪”,不是湛江人真的看不懂

湛江美食白斬狗

湛江第九怪,鋪仔門前煙筒擺。這也是湛江特色,無論是小賣部還是大排檔,一根公用的水煙筒是少不了的。你一口我一口,不避嫌地邊抽邊吹水,對菸民來說,真是快樂似神仙。

湛江第十怪,蒲草鋪滿公路曬。湛江麻章、雷州一帶農民擅長蒲草編織,編織出草蓆、草筐等拿到市場賣錢,就需要場地曬乾新鮮的蒲草,最適合的莫過於平整的公路了。你可能要問:蒲草鋪滿公路,不怕被汽車壓嗎?答案是:壓才好呢!壓扁蒲草是蒲編的必要工序,有車輪胎將蒲草壓扁,自己還省一道工!對公路來說,蒲草還可保護路面。真是兩全其美的好事!

奇葩的“湛江十大怪”,不是湛江人真的看不懂

農民在公路上曬蒲草

這就是我和駱老師整理和解析的舊時“湛江十大怪”,其中多數已經消失或變化,只有少量還存在。對於這“十大怪”,你有什麼看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