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2 陝西的民俗文化特色——陝北說書


陝西的民俗文化特色——陝北說書


陝北說書是西北地區十分重要的曲藝說書形式,主要流行於陝西省北部的延安和榆林等地。最初是由窮苦盲人運用陝北的民歌小調演唱一些傳說故事,後來吸收眉戶、秦腔及道情和信天游的曲調,逐步形成為說唱表演長篇故事的說書形式。


陝西的民俗文化特色——陝北說書


陝北說書的傳統表演形式是藝人採用陝北方言,手持三絃或琵琶自彈自唱、說唱相間地敘述故事。根據伴奏樂器的不同,或稱之為“三絃書”,或稱之為“琵琶書”。到20世紀三四十年代,陝北說書在著名藝人韓起祥等的改造下,發展成一人同時操用大三絃(或琵琶)、梆子、耍板、名叫“麻喳喳”的擊節木片和小鑼(或鈸)五種樂器進行伴奏的曲藝說書形式。


陝西的民俗文化特色——陝北說書


陝北說書的唱詞通俗流暢,有濃郁的地方特色;曲調比較豐富,風格激揚粗獷,素有“九腔十八調”之稱,其中常用的有【單音調】、【雙音調】、【西涼調】、【山東腔】、【平調】、【哭調】、【對對調】、【武調】等。


陝西的民俗文化特色——陝北說書


陝北說書的傳統節目很多,其中代表性的長篇有《花柳記》《搖錢記》《觀燈記》《鵰翎扇》等,短段有《張七姐下凡》等。從20世紀40年代起,陝甘寧邊區文協成立了說書組,由新文藝工作者林山等幫助韓起祥和其他藝人陸續編演了一些配合革命鬥爭的新書目,如《劉巧團圓》《王丕勤走南路》《宜川大勝利》《翻身記》《我給毛主席說書》等。韓起祥和劉緒旺、黨福祥、王進考等是富有影響的陝北說書名藝人。近些年來,陝北說書的發展陷入困境,老藝人們逐漸離世,藝術傳承後繼乏人,急需扶持和保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