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6 大理府與大理古城

大理府與大理古城

大理府10兩川型錠

大理府,明代始置府衙,至清末府治於太和,轄太和(縣治在今雲南省大理市大理鎮)、浪穹(今雲南省洱源縣)、雲南(今雲南省祥雲縣)共3縣;鄧川(州治在今雲南省洱源縣鄧川鎮)、雲龍(州治在今雲南省雲龍縣)、趙(州治在今雲南省大理市鳳儀鎮)共3散州,於1913年廢。

大理府與大理古城

大理府志

大理古城位於雲南省西部,又名葉榆城、紫城。古城其歷史可追溯至唐天寶年間,南詔王閣邏鳳築的羊苴咩城,為其新都。古城始建於明洪武十五年(1382),佔地面積3平方公里。

大理府與大理古城

大理府與大理古城

大理古城

大理古城在唐、宋500多年的歷史間是雲南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唐宋時期,大理相繼建立過南詔、大理國兩個地方政權。唐開元二十七年(739),太和城被南詔國選做其都城,太和城分為外城和內城。後晉天福二年(937),段思平於羊苴咩城定都建國,國號大理。元朝滅大理國,城毀於兵燹。明洪武十五年(1382),明軍攻佔大理,大理路改為大理府,仍治太和縣,並築新的府城,即為現在的大理古城。

大理府與大理古城

大理府與大理古城

大理古城街道與街景

大理五華樓在古時是官方聚會宴請貴賓的地方,高達五層,可容萬人站立。但在歷史上五華樓幾次焚燬又幾次重建,走過千年滄桑。現代的五華樓是1998年重建的,是一座高二十多米的四層建築,下面的一層為臺座,上面的三層為樓。五華樓是大理古城的標誌性建築之一。

大理府與大理古城

清代時期的五華樓

洱海,古稱昆明池、洱河、葉榆澤等。因其狀似人耳,故名洱海,位於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一般湖水面積約246平方千米(一說251平方公里),蓄水量約29.5億立方米,呈狹長形,北起洱源縣南端,南止大理市下關,南北長40公里,是僅次於滇池的雲南第二大湖,中國淡水湖中居第7位。

大理府與大理古城

大理府與大理古城

早期的洱海景觀

洱海形成於冰河時代末期,其成因主要是沉降侵蝕,屬高原構造斷陷湖泊,海拔1972米。洱海具有供水、農灌、發電、調節氣候、漁業、航運、旅遊七大主要功能,洱海西面有點蒼山橫列如屏,東面有玉案山環繞襯托,空間環境優美。1981年經雲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蒼山洱海自然保護區,1994年晉升為國家級。

大理府與大理古城

大理府雲南縣糧單

大理府與大理古城

大理府浪穹縣查單

崇聖寺三塔位於大理古城西北部1.5公里處,西對蒼山應樂峰,東對洱海,距山腳約為1500米。南336米處有桃溪向東流過。北76米處有梅溪,東靠滇藏公路。三塔由一大二小三閣組成。大塔又名千尋塔,當地群眾稱它為“文筆塔”,通高69.13米,底方9.9米,凡16級,為大理地區典型的密簷式空心四方形磚塔。

大理府與大理古城

大理崇聖寺三塔

雞足山雄踞於雲貴高原滇西北賓川縣境內西北隅,西與大理、洱源毗鄰,北與鶴慶相連,因其山勢頂聳西北,尾迤東南,前列三支,後伸一嶺,形似雞足而得名。是中國十大著名佛教名山之一,迦葉菩薩的道場;是以展示佛教文化和生態景觀為主的集佛事朝拜、佛學研究、觀光旅遊、科普科考為一體的多功能旅遊景區。

大理府與大理古城

大理府鄧川州執照

下關鎮隸屬於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是大理州、市政府所在地,是雲南滇西地區的政治、經濟、交通中心。下關鎮不但是滇西的現代化重鎮,又是一個有著豐富歷史文化遺蹟的城鎮。其前身龍尾關古城始建於唐朝,其地處進入南詔國都的咽喉地帶,曾是南詔與唐朝抗爭的古戰場,“天寶之戰”即發生在此。

大理府與大理古城

大理下關釐金分局

下關鎮前身為雲南省下關市,建市於上世紀50年代,是雲南最早建市的四個地區之一(昆明,下關,箇舊,東川),後80年代下關市與大理縣,鳳儀縣合併成立大理市,下關成為大理市的下屬鎮。大理火車站也位於下關境內,下關距大理機場僅12公里,可謂是交通十分便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