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9 大通湖區:蜂窩式繁育小龍蝦喜獲豐收,貧困戶樂了

大通湖區:蜂窩式繁育小龍蝦喜獲豐收,貧困戶樂了

貧困戶正在收小龍蝦。

紅網益陽6月29日訊(通訊員 宋梅 蔡俊 記者 單仕平) “這批蝦苗的成色與活力真是沒得說。”6月27日,在益陽市大通湖區北洲子鎮華源小龍蝦繁育基地,養殖人員正將一批活蹦亂跳的蝦苗投放到養殖池裡。

湖南華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成立於2011年,是益陽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專業從事水產品養殖、科技研發、技術推廣、智慧農業項目開發。唐源是該企業的負責人,2013年,他在湖北潛江考察時,發現了小龍蝦繁育的巨大市場,但當時小龍蝦繁育技術在國內市場上參差不齊,大部分都採用自然交配,出苗率低且苗種大小不一。唐源琢磨著,如果能改進繁育技術,那小龍蝦繁育市場的前景還是相關可觀的。2017年3月,唐源通過多方努力,成立了一支由湖南、湖北兩地擁有多年水產養殖經驗的10名水產專家組成的專家研發團隊,對小龍蝦繁殖技術進行攻克,同時在沅江市陽羅水產孵化基地租了近50畝孵化池進行實驗。

“小龍蝦最高壽命可達17個月,脫殼11次,要在較短的繁育期內達到高質量的繁育率,就要根據小龍蝦的習性,人為創造優於自然交配的環境,我們這個蜂窩式繁育器就是關鍵。”技術總顧問楊述奇說,經過近半年上萬次的實驗,專家團隊對小龍蝦底棲性、趨水性、好鬥性、掘洞性、脫殼性、攀爬行和夜行性這七個方面的習性進行攻破,最終成功研發出全球領先、國內首創的小龍蝦繁育技術——蜂窩式龍蝦繁育,並於2017年11月成功申請了國家專利,改變了小龍蝦天然繁育分散、無序、多次交配的習性,實現集中、有序、一次性交配成功,解決了出苗不齊、不能批量出苗等問題,提高了小龍蝦懷卵和胚胎髮育的成功率,填補了湖南在小龍蝦繁育上的空白。

為了將科技成果轉化為惠農動力,2017年年底,華源農業在大通湖區北勝村和河心洲村流轉了2500畝土地建設小龍蝦繁育基地,並根據實際情況進行了兩期規劃。目前北勝村的1000畝一期基地已完成建設,河心洲村1500畝二期基地也在同步打造中。2018年6月初該公司從江蘇盱眙、湖北潛江、湖北洪湖等全國優質蝦苗基地購買了近20萬斤蝦苗分區域投入一期繁育池中,待蝦苗一年成蝦後,再優選進行蜂窩式繁育,不僅能滿足周邊縣市蝦苗供需,還能緩解市場蝦苗源緊張的局面。

“這個差事好,來基地工作後,看病買藥的錢有了,生活也越來越舒坦了。”64歲的徐長庚是北洲子鎮北勝村的貧困戶,妻子有冠心病、高血壓等多種疾病,常年需要藥物治療,往年除幾畝薄田望天收外,幾乎沒有其他收入來源。華源農業在北勝村流轉土地後,與該村村委會進行協商,優先聘用土地流轉的貧困戶到基地工作。2017年12月,經村委會推薦,徐長庚成為了基地的一名工人,現在他不僅能得到700餘元/畝的土地流轉費,還有3000元每月的固定收入和績效分紅,每年增收至少5萬元。據瞭解,該公司在員工招聘中,重點向識水性、擅駕船、有養殖經驗的貧困戶傾斜,目前基地共聘請了20餘名貧困戶。

據唐源介紹,這批投入的20萬斤蝦苗成蝦後,能繁育出兩批蝦苗,畝產可達2500斤,每畝產值5萬元,北勝村基地總產值將有望突破5000萬,這不僅能創造更好的經濟效益,更能幫貧困戶早日脫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