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懂得這幾個心理效應,才有機會在危機中逆勢生長

文| 木木茶

懂得這幾個心理效應,才有機會在危機中逆勢生長

知名作家尼古拉斯·塔勒布,在其著作《黑天鵝》裡指出:

同時具備稀有性、極大衝擊性、和事前不可預測性的事件可稱之為黑天鵝事件。

對於2020年的中國乃至全球來說,新冠肺炎無疑是今年最大的黑天鵝事件,它的突發不但改變了我們一貫的生活,而且把死亡、疾病、失業這些原本遠離我們的事情一下子攤開在我們的面前,讓我們焦慮恐懼又無可奈何。

然而塔勒布在其另一本書《反脆弱》中告訴我們:"黑天鵝事件雖不可避免,但也有其價值,我們偶爾也需要一些混亂和壓力,來刺激族群,以維持生存和繁榮。"

誠然,正如風會熄滅蠟燭,亦能使火越燒越旺,黑天鵝危機能使人困頓不前,亦能催生逆勢生長。

於是,在很多人焦慮迷茫、寢食難安的時候, 一些人已經迅速調整,走在逆勢生長的路上。

懂得這幾個心理效應,才有機會在危機中逆勢生長


比如跑了9個城市花了9天時間沒買到口罩的遼寧瀋陽小夥關勳澤,用11天時間從0到1,建成口罩工廠並實現量產;

比如疫情期間的自媒體寫作群體,利用這段宅家時間名利雙收;

又比如北京k歌之王宣佈破產的同一天,上海TAXX酒吧線上首開播,7萬人在線,引爆一系列雲綜藝,雲蹦迪,雲擼貓等等操作。。。

那麼他們做對了什麼,才可以從危機中突圍,逆勢生長的呢?每個人、每個公司、每個組織都有其不同的特點和優勢,但他們的共性是都避開了同一些坑,本文將從情緒、目標、環境與策略四個方面來闡述,希望能夠給到大家一些提醒。


懂得這幾個心理效應,才有機會在危機中逆勢生長


避免沉浸於負面情緒,善用皮格馬利翁效應


面對健康的隱患,工作的迷茫,未來的不確定,大多數人都會被焦慮、不安和恐懼的情緒所裹挾。互聯網鋪天蓋地的負面消息,更加劇了這一情緒,讓我們無處躲藏。

其實,焦慮不安恐懼這些情緒,是我們自身在遇到危機時啟動的自我保護機制,它們本身是在提醒危機的降臨。

然而不加控制,任其氾濫,便會讓人進入情緒上的死循環:焦慮恐懼-無法專注於目標-無法有效行動-目標不得實現-更加焦慮恐懼。

如何避免沉浸於負面情緒呢?

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提出,人們基於對某種情境的知覺而形成的期望或預言,會使該情境產生適應這一期望或預言的效應。

通俗地說就是:你期望什麼,你就會得到什麼,你得到的不是你想要的,而是你期待的。只要充滿自信的期待,只要真的相信事情會順利進行,事情一定會順利進行;相反,如果你相信事情會不斷受到阻力,那這些阻力就會產生。

這就是心理學上所說的皮格馬利翁效應,也叫期待效應。

懂得這幾個心理效應,才有機會在危機中逆勢生長


因此不必過度地擔憂。

皮格馬利翁效應告訴我們,當情緒持續低落的時候,可以經常給自己積極的暗示,經常進行自我肯定以重新找回丟失的信心和對自我的期待,然後只管去做,相信事情進展定會如你期待那般。

前幾天,深陷被起訴危機的藝人吳青峰,回應危機時說:

世界本來就充滿好與壞的事,事情來了,就好好坦然面對處理。不要浪費情緒,掉入"我好悲慘"的圈套裡。不管發生什麼,我始終相信,都會好的。就算再多不好,自己要有讓一切變好的能力。

我以為,這是面對危機時的正確打開方式。

懂得這幾個心理效應,才有機會在危機中逆勢生長


避免羚羊效應,做始終目標明確的獅子

曾經看到過這樣一個有趣的話題,談到一種現象:

你隨便問一個人,給他兩個選擇:你是願意結婚生子,帶孩子,然後去穩定工作;還是願意做一個有夢想,有激情,能夠向這個世界反抗的人?所有人都會選擇第二種,但是大部分人都活成了第一種。

可見跑偏,是絕大多數人不知不覺犯的錯。

其實,問題並不在於平淡的人生狀態有多不好,而在於你明明日思夜想A,卻在庸常的生活裡隨波逐流、退而求其次,最終只得無奈地選擇了B。

心理學上有個著名的羚羊效應:當羚羊被獅子追逐時,跑了一段時間,它們便會莫名其妙地停下來,或直接撞到獅子的爪下。因為羚羊在逃跑過程中,會突然忘記自己當初為什麼而跑,要跑到哪裡去。

很多每天忙忙碌碌的人,正如草原上的一直奔跑羚羊,工作了好多年之後反倒因為出發太久,忘記了目標,越來越迷茫。

而黑天鵝危機的到來,雖然打亂了生活增加了壓力,但也恰恰提供了一個反思的機會,用劇痛的方式刺激你的麻木,讓你重新記起你要去到哪裡。

像草原上的獅子一樣,時刻記得目標,校準目標,你就已經走在了逆勢成長的路上。

懂得這幾個心理效應,才有機會在危機中逆勢生長

避免成為"觀光者",做“理性的漫遊者”

"觀光者"的概念是塔勒布在《反脆弱》這本書裡提到的,與之相對應的是"理性的漫遊者"。

"觀光者"是指遇到"黑天鵝"就會遭受重創,無法抵抗不確定性的人群。觀光者往往認為大環境是穩定的,目標和計劃僵化且不知變通;

相反,"理性的漫遊者"則會不斷觀察,根據外部環境的變化,不斷修正自己的目標、策略,他們在面臨不確定性的時候彈性更強,能利用危機讓自己變得更強。

疫情當前,口罩史無前例的緊張,五菱汽車看到這一點,迅速硬核改裝口罩生產線。10天的時間產出口罩並大批量出貨,包裝盒上的那句"人民需要什麼,五菱就造什麼"的標語,刷爆朋友圈。

一個生產汽車的公司,在這麼短的時間內能如此迅速地調整策略,整合內部資源,為緊缺的市場帶來口罩,盈利的同時贏得了口碑,更贏得了一次極好的內部應對危機的機會。

湖南衛視,在一波雲綜藝,讓《歌手》收視率再度翻紅,成為疫情期間為數不多能持續播出的娛樂節目之一。。。

此外,在疫情之下,線上辦公,員工共享,線上賣貨等概念迅速成為主流。很多人已經迅速調整好了姿勢,相信他們已經走在了逆勢生長的路上。

因此,避免成為觀光者,牢牢抱住僵化的目標策略不放,而是要積極根據外部環境的變化調整策略。為此,才能獲得先機。

懂得這幾個心理效應,才有機會在危機中逆勢生長

避免孤注一擲,善用槓鈴策略


什麼是槓鈴策略?這是由塔勒布提出一種投資理財策略,亦是一種應用廣泛的思維工具。

它告訴我們,工作生活中的決策最好由兩個極端條件組成,而不是單一的中庸模式。

通常我們擁有一份穩定的工作,大多數人就會安於現狀歲月靜好了,然而在槓鈴策略中,這隻相當於有了槓鈴的一端。

這個時候最需要做的,是積極去配置槓鈴的另一端,唯如此,才能具備抗風險和反脆弱能力。

還記得去年河北唐山收費站被裁員的收費員嗎?"我已經36歲了,除了收費啥也不會。"而今疫情之下,每天做著重複工作的上班族遇到這種迷茫的一定不在少數。

迅速把槓鈴的另一頭補起來,才是解決這種恐慌的當務之急。比如在可接受的風險範圍內實行Plan B,進行投資,創業或其他。

有了這種槓鈴策略思維,在穩定性有保障的同時搏取更多風險收益,才有機會在危機來臨的時候不被打垮,甚至彎道超車。

懂得這幾個心理效應,才有機會在危機中逆勢生長

結語

莎士比亞在戲劇《暴風雨》中寫道:"凡是過去,皆為序章。"

疫情總會過去,但危機也總會再次到來。

面對各種不確定,調整好情緒,明確好目標,培養好思維習慣,總有機會在未來逆勢生長,贏得先機。

春天已至,未來已來,行動起來,加油。



文| 木木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