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藍天野:裘盛戎和北京人藝,“不讓上臺唱戲要我裘盛戎幹什麼!”

裘盛戎先生是我極為欽佩的京劇大家,北京人藝也“裘迷”眾多。裘先生功底深厚,又有精闢創新,他嗓音魅力十足的韻味,唱腔動人心魄,不全得自先天,更是下苦功、摸索錘鍊出來的,也來自他的修養和悟性,尤為可貴的是他擅於塑造人物,於傳統中創新,在精美的京劇程式中化解蛻變,創造出一個又一個鮮明人物形象。

藍天野:裘盛戎和北京人藝,“不讓上臺唱戲要我裘盛戎幹什麼!”

  北京人藝和裘盛戎先生很有些緣分,從裘先生與譚富英先生挑班的北京京劇二團,到馬、譚、張、裘領銜的北京京劇團,只要裘先生有戲,人藝許多演員必去,其代表作《姚期》、《鎖五龍》……大都看過十次以上,所有劇目都看過,《白良關》、《牧虎關》、《二進宮》或全本《大、探、二》、《捉放曹》,為譚先生配戲的《空城計》……以及整理或新編歷史劇《赤桑鎮》、《除三害》、《將相和》、《鍘美案》、全本《楊家將》、《官渡之戰》……大合作戲《赤壁之戰》中新創的“壯別”一折,那真是令人叫絕不已,《趙氏孤兒》裘先生挑了個戲不多的角色,可一段漢調“我魏降……”的腔,使得多少知音觀眾歎服!

  裘先生個頭不高,嗓音也不似金派那樣寬闊洪亮,但只要他在臺上,那氣場就貫若長虹,使滿場觀眾都提起神來。

  那年挖掘傳統老戲,其中有些曾被禁多年的戲,裘先生在北京飯店內部演一場《探陰山》,北京人藝只分得一張票,照顧給了我去觀賞,引起所有人藝裘迷的羨慕。

  北京人藝在焦菊隱先生引領下,探索話劇民族化,從向中國民族戲曲學習入手,又因人藝養成的良好學習風氣,舉辦了大量觀摩和講座,請了很多位戲曲和曲藝名家來講課。邀請裘先生來過兩次,消息傳出,青藝等其他院團演員也自動跑來旁聽,排演廳(現在新建成的菊隱劇場)擠滿聽眾。裘先生說自己不擅言詞,每次都帶一位時為年輕的演員來幫他說,一次是陳永玲,一次是馬長禮,記得陳永玲講他和裘先生演《姚期》時的一個細節,他扮演的娘娘為姚期敬酒一折,裘先生用牙笏接酒時,總是輕聲念著“老臣不敢”,其實,這聲音觀眾是聽不到的,而且帶著髯口,連口型微動也看不見,但裘先生就是這樣全身心在戲裡,我輩話劇人受教了。

  在場裘迷們紛紛提問,有演員問:您“盜馬”一折:“山腰以內紮營房,尋不著御馬圈近在何方……”是怎樣處理的?裘先生只一句:“我看見了。”我們明白,身為演員——角色,他心裡有“山腰”這規定情境的視像,這又是我們這些話劇演員都難做到的啊。我們常是白天聽了裘先生講,當晚去聽他的戲,對哪段唱,哪個動作,體會就更清晰了。

藍天野:裘盛戎和北京人藝,“不讓上臺唱戲要我裘盛戎幹什麼!”

京劇 《連環套》 高盛麟,裘盛戎


  1957年,我在人藝主持了演員學習班的表演教學,安排大量觀摩京劇,尤其是以田漢先生的《名優之死》為教學劇目時,更盡一切可能去體驗生活,聽戲、泡後臺……結交了很多京劇行朋友,和北京京劇二團逐漸更熟了,那天裘先生貼出全本《連環套》,我們中場時到後臺,見裘先生卸去戲裝,光膀子披一件水衣,盤腿坐在桌子上休息,跟我們打個招呼後,讓人把琴師請來了,說:下面“盜鉤”那段唱的某句某字要改一下,壓在什麼板、眼上,這我們不甚懂,肯定是行腔改變半拍的活兒吧,琴師汪本貞認真聽著、琢磨著去了,我們深感,唱了大半輩子的一段腔,先生還在不斷改進以求精!

  前些天看了北京京劇院的新創劇目《裘盛戎》,這部戲截取了裘先生從1964年創演現代戲《杜鵑山》,至“文革”中被禁上臺,因而鬱悶而終的一段情節。我瞭解那個歲月,也知道這段往事,就邀了兩位摯友同去看戲,看得我感動莫名!演出結束後,北京京劇院院長問我觀感,我說,看戲時不斷流淚,現在還沒從傷懷中解脫出來,院長說,是啊,劇組在創排過程中也是動真情的。

  1964年,裘先生的《杜鵑山》我看過,那時他演的這個人物不叫雷剛,叫烏豆,從人物造型、身段、唱腔,都把人物體現得富於藝術魅力,一段“大火熊熊……”餘音繞樑,震撼無數觀眾,那豈是樣板戲中同一唱段的腔堪與比肩的!

藍天野:裘盛戎和北京人藝,“不讓上臺唱戲要我裘盛戎幹什麼!”

1965年,我接待一個日本戲劇家代表團,劇協為他們組織了座談會,日本同行對京劇演現代戲頗為關注,提出些如何保持中國民族戲曲傳統的問題,那天裘盛戎先生、袁世海先生也參加了,裘先生仍是不擅言詞,袁世海先生說得較多,他特意以《杜鵑山》裘先生塑造的烏豆為例,譬如烏豆造型,既趨於生活化,又巧妙地保持了傳統臉譜的韻味。

  這也是我看《裘盛戎》悲慟的緣故,“不讓上臺唱戲,要我裘盛戎幹什麼!”一代名優,視藝為命,被禁足舞臺,怎能瞑目。

  《裘盛戎》劇中提到一個情節,“文革”中打造的樣板戲《海港》,讓裘先生在上海演過兩場高志揚,這個人物是戲一開始就上場的,我想起那年代,樣板團上海京劇院來京拍樣板戲電影,就駐紮在我們首都劇場,演過《海港》,也算近水樓臺,我蹭進去看了,很多觀眾是衝著裘先生來的,每場戲開演,一看不是裘盛戎,立馬不少觀眾就退場了,每天如是。《海港》在北京,根本就沒讓裘先生演。

  裘先生仙逝多年,當今梨園十淨九裘,聊堪慰藉。

  也是緣分,與裘芸相遇時常說起歷歷往事,更常在演唱會上,聽裘芸酷似乃父的裘韻聲腔。又與先生嫡孫繼戎情誼真摯,總想說些心裡話,繼戎興趣廣泛,這或許亦有祖父基因,藝不壓身,近年繼戎與舞蹈大家楊麗萍合作,發揮了他的才幹。當然,我更願他在京劇舞臺上一展身手。

藍天野:裘盛戎和北京人藝,“不讓上臺唱戲要我裘盛戎幹什麼!”

  我,一個話劇人,裘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