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2 張愛玲《小艾》:掙扎在底層社會的女孩,一朵努力綻放的雛菊

“我常常想著,只要能夠像別人一樣,也有個父親有個母親,有一個家,也有親戚朋友,自己覺得自己是一個人,那就無論怎樣吃苦捱餓,窮死了也是甘心的。”--小艾

張愛玲的諸多作品中,小艾是最不起眼的一個女主角,她既沒有白流蘇傾城的容貌身段,也沒有紅玫瑰嬌蕊那樣嬌豔亮眼,她就像一朵開在路邊的雛菊,小小的,絲毫不顯眼,引不起任何人的注意,卻能在經歷風吹雨打之後,依然開出燦爛的花。

小艾是悲慘的,從小被賣到席家做丫鬟,沒有一點人身自由,受盡欺凌;但同時小艾又是幸運的,因為她遇見了真摯的愛情,嫁給了能守護她的人,雖然日子一樣艱苦,卻能在貧寒中嚐到一點甜。

在那段特殊的時代背景裡,小艾並不是一個個例,有千千萬萬她這樣的女孩,過著遠離故土、顛簸流離的生活,她們也許漸漸變得悲觀厭世,也許學會了獻媚討好,丟失了自己的本心。小艾的好,就在於她始終相信自己能走出大院,能有自己的一個家,能開心舒適地過自己的日子,信念是最重要的,在那些卑賤如螻蟻的日子裡,只有信念才能支撐起人的意志。

張愛玲《小艾》:掙扎在底層社會的女孩,一朵努力綻放的雛菊

1. 悲慘命運裡,“倔強”是一種自我保護

小艾的命是很苦的,六七歲就被賣到席家,做了五太太的丫鬟,因為年紀太小,雖幹不了重活,但大家都欺負她,上到太太,下到老媽子,都以欺負她為樂。什麼東西碎了亂了,都怪小艾,罰她跪著,也不許她吃飯。這樣的描述裡,一種悲涼的味道就出來了,當別人家的小女孩正無憂無慮過著童年生活的時候,小艾已經變成了被欺凌的對象。

漸漸的,小艾連家裡人也忘了,連自己姓什麼也不記得了,眾人都愛逗她,越是問她,她越是不說話,因為她實在想不到有什麼方法來對抗了,沉默是她唯一能做的反抗。

到了她十四五歲的時候,五太太剛好帶著她去南京照顧席五爺,那是一個不靠譜的浪蕩老爺,整日裡吃喝嫖賭,把那一點家底都虧空了。

那時候小艾樣子出落得清秀起來,正值花一樣的青春年華。也許是無意,也許是蓄謀,五爺強佔了小艾的身子,小艾還因此懷了孕。那一刻,小艾對席五爺恨得牙癢,可見,小艾始終保持著自己的純真,不覺得被老爺寵了自己就要飛上枝頭了,也可以說她壓根就不想呆在這烏煙瘴氣的大院裡。

沒想到的是,小艾的身孕,引起了姨太太的嫉妒,也引來了兩房太太的矛盾。

“不要臉,自己沒本事,叫個丫頭去勾引老爺。”

姨太太向來是個厲害角色,雖得寵多年,但不見子嗣,這會知道小艾懷孕,立馬聯想到小艾以後要當姨太太,會搶走自己的寵愛,於是,她風風火火地來,對小艾拳打腳踢,硬生生地把她踢到流產。而在這個過程中,竟無一人去幫忙,五太太雖然生氣,卻冷冰冰地站在那裡,老媽子們自然不敢去頂撞,小艾就那樣,躺在血泊裡。

張愛玲《小艾》:掙扎在底層社會的女孩,一朵努力綻放的雛菊

那個吃人的社會啊,終究還是太過於殘忍了。小艾自此落下了病,五太太覺得因為她傷了兩房和氣,連個醫生都不給小艾請。

最後席五爺的話,才是這段故事的高潮。“誰當真要她啊”,你看看,小艾不過是是他臨時起意的玩物罷了,在這些主子的心中,一個下賤的丫鬟有何尊嚴?不被主子們待見,又因為這樣的醜事,被下人們恥笑,小艾孤獨至極。

她恨席家,也在心裡暗自地想:“總有一天我要給他們看看,我不見得在他們家待一輩子,我不見得窮一輩子。”小艾的倔強,就體現在她的意志上,她知道眼前的日子太苦太難,卻始終願意相信自己有云開霧散的那一天。

後來,小艾跟著五太太搬回上海,席家大院也分了家,日子相對輕鬆舒心了一些。小艾到了婚配的年紀,老媽子陶媽的兒子有根,看中了小艾,對她也算是情真意切。

“你趁早就死了這條心,你當她是什麼好東西,我娶媳婦要娶個好的。”

陶媽的一句話,刺痛了小艾的心,雖然她潛意識裡覺得有根也算是知根知底的人,但她不願再受陶媽的氣了,小艾倔強的一面再次顯現出來,既然你看不上我,那我就繼續冷冰冰,咱們井水不犯河水。

人吧,不可能永遠都活在陰溝裡,總會有被陽光照耀到的時候。被生活拋棄了的小艾,在愛情中找到了甜蜜的希望。住在對面的青年馮金槐,常坐在屋頂看書,小艾就常常望著,心裡漸漸有了愛慕之情。郎有情妾有意,他們常常站在樓下說會話,當知道金槐也惦記自己的時候,那種愉快簡直不能用語言來形容,只有臉色的笑意才能表達她的甜蜜。

張愛玲《小艾》:掙扎在底層社會的女孩,一朵努力綻放的雛菊

2. 真正的愛情,依然可以在貧賤中開出花

金槐對小艾的愛,著實讓人感動,知道了她顛沛流離的過去,也知道那段她被老爺侵犯的過往,卻絲毫不嫌棄,反而更心疼她了。

小艾最後如願離開了席家,嫁給了金槐,雖然什麼都沒有,只是租了一間閣樓,但新婚的時光,是她一生裡最幸福的日子了。

如果你以為故事到這就結束了,那就像童話故事了,生活怎麼會一下子就美滿起來呢?

剛新婚不久,金槐就要因為工廠搬遷要去香港去,誰知這一去,因為戰火紛飛的,和家裡就斷了聯繫。小艾的婆婆和哥嫂為了躲避戰事都來了,擠到這處閣樓裡,小艾為了賺錢,再次去當了女傭,後來又跑著賣米,累得病倒了。

家裡雖然滿滿當當都是人,但小艾絲毫不介意,自己孃家本沒有人,如今婆家的人,也都是自己的親人,小艾的善良就在這,她自己去賺錢養家,把錢都花到婆家人身上,自己倒也覺得幸福。

後來金槐輾轉了多地,終於回來了,小艾卻病得嚴重了,去醫院問,要開刀拿掉子宮,小艾不同意,她自己還沒有給金槐生下一男半女的,怎麼能呢?

金槐的確是一個好男人,勸小艾有沒有孩子都不重要,只要你身體好就行。說出這樣的話,是需要很大的魄力,就是放到現在,依然是對男人的一個極大考驗。他們的愛情如火苗,烘烤著周邊的陰冷,也如秋風,讓小艾這朵雛菊默然綻放。

故事的最後,小艾依然病著,金槐急忙忙地拉著她去就醫,他不會放棄小艾,我也相信他們會有一個好的未來。

我想起了一個女性採訪,被問到在婚姻中最絕望的事情是什麼?

我依然記得她的回答:我不怕跟著他過苦日子,最怕的是看不到生活的希望。

小艾嫁給金槐,雖然依舊是過著苦日子,可以說是貧賤夫妻百事哀,但小艾卻是幸運的,能得到一個男人的愛和關懷,是多麼不易。這在張愛玲的很多作品裡,完美的愛情簡直是不存在的,可見連張愛玲都對小艾悲慘的身世產生了憐惜,想給她一個好的生活走向。

小艾的人生如同路邊的雛菊,被人隨意踐踏,經歷了風吹雨打,可她的生命力頑強,在愛情的滋潤下,哪怕只是一縷陽光,就能開出一朵美麗的花。

張愛玲《小艾》:掙扎在底層社會的女孩,一朵努力綻放的雛菊

3. 作品藝術分析

在小艾的這部短篇裡,能看到張愛玲不凡的語言形式,一句句看似平常的句子,卻帶領我們領略了一個耐人尋味的故事。

五太太和席老爺的婚姻,小艾和金槐的婚姻,是兩個鮮明的對比。

五太太沒有姿色,沒有身段,只是一個填房,又不得寵愛,在文中是一個守活寡的狀態,她對席老爺又害怕又敬畏,內心想和他親近,又不知如何開始。席老爺小妾不斷,從來沒有寵過她,唯一一次向她示好,還是因為想用她的錢財。

可以說,五太太的一生也是悲劇的,在臨死的時候還幻想著五爺能回到她身邊,這也是張愛玲筆下女性的一貫特色,始終抱著對愛情的幻想和憧憬,卻一直得不到愛情,默默承受著無愛婚姻的苦。

因此,五太太內心向往著自由戀愛,也一直支持鼓勵自由戀愛,因為自己就是被舊式婚姻害苦了,小艾和金槐的婚事能順利進行,也得益五太太的這點嚮往。

小艾和金槐的婚姻完全是因為愛情,一見鍾情,彼此有意,可以說是張愛玲筆下少有的相愛相守的婚姻了,可他們就能一直幸福了嗎?顛簸的生活,貧瘠的物質條件,小艾病痛的折磨,這些都讓他們夫妻覺得艱難和悲哀,小艾不能生育的遺憾,更讓他們夫妻痛心。

兩段婚姻,不同形式,不同觀念,走向卻一樣透著悲涼,現實中沒有太過完美的事情,在特殊的年代裡,每個家庭都有屬於自己的傷痛。

“鏡子”在此作品中出現了三次,每一次都有它獨特的意義。

開頭寫的五太太,對著鏡子在剪劉海,她是填房,不受寵愛,上有婆婆,周邊還有妯娌,還要養育前太太留下的孩子,五太太每日活得戰戰兢兢,連老媽子她都不敢得罪。這面鏡子裡,讓讀者看到了五太太的艱難處境,雖是正房,卻是一個守活寡的角色。

第二次出現是在小艾家裡,“小艾迴到家發現自己的一面腰圓鏡子被小孩砸破了,用一根紅絨線縛著,勉強使用著,鏡面上橫切一道裂紋。”當時小艾心裡就有點傷感,“破鏡是否能重圓呢”,遠在香港的金槐是否能平安歸來呢?此時的鏡子就是小艾真實感受的寫照,也讓讀者感到了一絲絲悲涼意味。

還有一次出現鏡子是金槐離家走時,小艾讓他帶上一直熱水瓶,熱水瓶是玻璃做的,和鏡子一樣易碎不好攜帶,側面說明夫妻兩個生活的窘迫,也意味在在動盪不安的年代裡,生活和婚姻都如鏡子一般,容易破碎。

張愛玲《小艾》:掙扎在底層社會的女孩,一朵努力綻放的雛菊

在小說創作中,一些獨特的寫作手法總能讓人遐想,讓讀者意猶未盡,張愛玲在《小艾》這部作品中,運用了很多對比,參照,前呼後應的寫法,描寫了一個底層悲慘女孩小艾的命運走向,她是不幸的,也是幸運的,她的倔強和善良,她的吃苦耐勞都是她無比寶貴的品質。

1951年刊登在上海《亦報》上的《小艾》有著一個完美的結局:困擾很久的疾病被治癒了,還如願去了工廠做了女工,一直心心念唸的懷孕也如願以償,他們的生活向著陽光大道奔去。但在收錄在《怨女》小說集的時候,這個結尾被刪掉了,也許我們都覺得這樣美好的結局是不存在的,就像一個夢境,是一個理想的幻想。

現在的開放式的結尾更符合張愛玲的文學風格,其實是引著讀者往悲劇方向走的,畢竟在當時的背景下,一對貧窮的夫妻,面對高昂的醫療費,這本身就是一個悲劇。

小艾是苦命的,也是當時社會下底層人的一個縮影,除了艾草,我更相信她是一朵雛菊,頑強地開在路邊,只要你低頭欣賞,那花啊,一樣透著醉人的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