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6 登封歷史名村

穎陽鎮----劉 相 村

劉相村位於登封西部,與洛陽市伊川縣僅一路之隔,以劉姓為主,另有程、任、王、劉等姓,還有一戶人家為回族,共分散居住在三個自然村。劉相村地勢平坦,土壤肥沃,人傑地靈,自古至今人才輩出。

張家祠堂建於清朝光緒年間,解放後改為學校,改革開放後學校遷出,1997年開始,張姓又恢復每年的祭祀活動。劉相村古廟宇有奶奶廟、龍王廟、文昌廟,牛王廟等。奶奶廟,興建於清朝初年,除四舊立四新時,奶奶廟內設施被全部拆除,改革開放後,村人又集資對其修繕,基本恢復原貌。每年二月十六(農曆)為古廟會。

張仲陶為清朝舉人,據說他在洛陽參加科試,在考場上他一字不答,只是畫了一把掃帚,在掃帚的右邊寫了“—筆掃洛陽”,就交了卷,宗師大人看後就知道他是看不起洛陽一帶所有文人,就把他請去,把洛陽當時有名的文人也請去,準備辦張仲陶的難堪,此時洛陽有一個“七十二個”臺階的高地,選擇了吉日,讓他們共同上臺階,要求一個臺階做一首詩,洛陽文人只准備了72首詩,當上去下來時,張仲陶說,我們怎樣上來再怎樣下去,意思是說下一個臺階也要做一首詩,洛陽的文人當即下不了臺,由此張仲陶名震洛陽。

武舉人張善,身材魁梧,力氣超群,中舉不願當官,為東家種田,不貪富貴,上山拾煤,能擔三四百斤,並還能在山間小路上摘酸棗。有一次,他父親讓他借牲口去犁地,他出去轉了一圈,回家對他父親說牲口借到且已送到地裡。他父親帶著犁一到地裡見沒有牲口,就責怪他,他說:“來吧,我來拉犁。”結果他父親扶犁他拉,不到半晌一畝多地就犁完了。他一頓飯能吃一筷子厚的烙饃,一次能吃兩摞。張善人品極好,被村鄰成為“老善人”。

相傳很早以前,太上老君看上了潁陽劉相村周圍的土地,就想在此架起八卦爐冶煉鐵礦石,心到手到,便夯實了一片地,準備支八卦爐。這下,當地的土地爺不高興了,認為太上老君做為天上的上仙,太欺負人了,在我的地盤上辦事,也不和我打個招呼。於是二人就發生了爭執,太上老君說:“我鍊鐵是為了讓中嶽廟鑄造鐵人,另外還可給這方百姓打製勞動工具,你憑什麼阻擋?”土地爺說:“你目中無人,俗話說禮多人不怪,你竟連招呼都不打。”說著,土地爺就用黃土將太上老君夯實的土地蓋住。太上老君氣不過,認為一個小小的土地都敢這樣對待自己,就又把沙子撒在這片地上。氣衝斗牛的土地爺就又用青泥將此地重新覆蓋嚴實,太上老君一看,好呀,就不信你有多大能耐,就又用爐渣將此地遮住。土地爺二話不說,又用黑土將這片土地蓋住。然後,土地爺對太上老君說:“你不必要枉費心機了,這裡有的是土,我還會爭不過你。”太上老君心想,真是強龍不壓地頭蛇,於是說:“咱們不要在此瞎折騰了,不行的話到天庭找玉皇大帝評理去。”土地爺說:“論理說,中嶽廟鑄鐵人也是大事,但你只顧低頭拉車,不會抬頭看路,你就不瞅瞅附近有沒有鐵礦石。”一語點破迷中人,太上老君心想要是這樣,到玉皇大帝那裡打官司,誰也不會贏,不如賣給土地爺一個面子,遂對土地爺說:“多謝你的提醒,你說那裡鐵礦石又多又好呢?”土地爺說:“那還用問,告成冶上唄。”太上老君就謝過土地爺,到冶上去一看,果真如此,心想真是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呀。

太上老君走了,土地爺犯難了,這片地被我們二人搞成這樣子,老百姓怎麼種莊稼呢?後來想到“千年槐萬年柏,趕不上一棵老柿伯”,於是就教人們種柿樹。因為這片地裡土質鬆軟肥沃,柿子長得又大又甜,只是柿核也大。

一年秋天,一位娘娘到中嶽廟進香,走到劉相時感到口乾舌燥。一個隨身侍從看到柿樹上結的柿子都像紅燈籠似的,就用棍子捅了幾個,誰知掉在地上就爛了,好不容易爬到樹上摘了幾個獻給娘娘,娘娘一口一個,雖然解了渴,但慌亂之中,一個柿核也卡住了喉嚨。吐出柿核後,娘娘長出了一口氣,說:“這柿子,味道甜香,很好,如果沒有核,掉到地上也摔不爛就好了。”

因為娘娘是金口玉言,以後劉相的柿子果真都不再長核,柿核的成分都融到了柿子皮裡去了,柿子皮也比較堅實,掉到地上也不會摔得稀巴爛。說也奇怪,劉相這種無核柿樹種到外地就會結核,外地柿子種到劉相就不會結核。劉相柿子遠近聞名,劉相柿子——無核,也成了嵩山地區的一句口頭禪,為人們所耳熟能詳。

潁陽鎮劉相村姓張的很多,姓張的堂號為積善堂,為什麼叫積善堂呢,這裡有個傳說。相傳從前劉相有一戶姓張的,家裡很貧窮,但一家人心地很善良,經常做善事,在方圓附近口碑很好。張家的當家人,人稱老掌櫃,心想家裡窮,可能是善事做得還不夠。積善有餘慶,於是村裡不管哪家只要有事需要幫忙,他就和家人義務幫忙。有時村裡來了要飯吃的,自己雖然不富裕,寧肯自己不吃,也要給要飯吃的端碗飯吃。頭上三尺有神明,老天爺對老掌櫃的善心善行,一清二楚,算著他已做了九十九件善事啦,就想知道他是真心做善事,還是做表面文章。於是,老天爺就想考驗考驗他。

沒有多久,老掌櫃要娶孫子媳婦啦。在“好兒”當天,孫子媳婦剛娶到家,就來了個老道士,穿得破破爛爛的。老掌櫃就趕緊招呼家人讓老道士坐酒席,誰知老道士不吃也不喝。客人走後,老掌櫃就和氣地問老道士:“老道長,您從哪裡來,到此地辦啥事哩?”老道士說:“我啥事也不辦,聽說您是個大善人,讓我在您住一晚上吧!”老掌櫃說:“看您說哪裡去啦,咱家有房子,住就住唄,說那外氣話幹啥!”老道士對老掌櫃說:“別的地方我都不住,我就要住您孫子的洞房。”同村一個來幫忙的年輕人一聽,鼻子都氣歪了,說:“你這牛鼻子老道,哪裡不會住,您非住人家新房。”說著,就要趕這老道士走。心地善良的老掌櫃雖然心裡也覺得蹊蹺,還是制止了這個年輕人,讓他趕快離開。年輕人走後,老掌櫃對老道士說:“老道長,您看,不然您就住到我屋裡。”誰知,這老道士是一根筋,腦子不轉彎,說:“不中,要住就住您孫子屋。”老掌櫃一聽,心想做善事還會遇到麻煩,然後就答應了老道士。吃過晚飯後,老掌櫃對孫子說:“今晚上,你到外邊找地方睡吧,新房讓這位遠客住。”孫子一聽,非常生氣,心想新婚之夜入洞房哩,您也不知道犯哪門子糊塗。張家家法大,孫子沒敢說出來,就嘟嘟囔囔地出門走了。

鬧房人走後,老掌櫃對老道士說:“今夜就委屈老道長了。”說完,把老道士讓進了洞房。老道士一進屋,一句話也沒說,倒頭就躺在新床上睡著了。新媳婦心裡也很委屈,就在床頭坐了一晚上,屋裡燈一晚上也沒吹滅。老掌櫃心裡也急呀,一晚上就在新房外轉來轉去。就這樣熬到了五更雞子叫喚,老掌櫃心想:“該讓他走了,要不然,傳出去不僅自己的老臉沒處擱,孫子和孫子媳婦今後也做人。”於是,就鼓鼓勇氣拍拍門,說:“老道長該走了!”過了一會兒,沒什麼動靜,眼看天要明瞭,老掌櫃就喊孫子媳婦:“讓我進去看看吧!”孫子媳婦開開門說:“爺,你進來吧!”老掌櫃一看孫子媳婦眼睛通紅,很心疼。轉身就去叫老道士起床,誰知喊他不答應,拉他他也不動。老掌櫃心想壞了,如果出事可咋辦,不但人丟大啦,還要吃官司呢。於是就叫來了家人,幾個人都拽他不動。老掌櫃在屋裡急得直轉圈,最後乾脆一不做二不休,扯開了被子。不承想,被窩裡哪裡還有老道士,卻躺著一個金人。

原來老天爺考驗他,看他是真心行善,送他家一個金人,還託夢給他說:“你家的堂號就叫積善堂吧!”從此,張家發了,成了附近有名的大戶人家,而積善堂的堂號也流傳了下來。

潁陽鎮劉相、張莊村的張姓家譜上,記載有十字輩份,但每一輩卻有兩個字號同時並行:“欽統承先志,堂西生貴樹”(“希緒迪端懷,朝東立良材”),從清朝順治年間就已開始這樣排輩。相傳劉相張氏原本是睢陽人,始祖張正國洪武年間任河東鹽運司,經過登封時,見這裡二室拱峙,潁水環抱,景色秀麗,因睢陽是江淮孔道,不願旋里,遂定居於潁陽劉相村。下傳了不知多少代,到明末清初時,出了個能人,人稱張先兒。張先兒家有幾十頃良田,樂善好施,在當地很有名望。張先兒在潁陽街有店鋪,每逢潁陽街集會時,都騎著牲口去趕集,並查看生意。有一次,張先兒又去潁陽街趕集,走到半路上,看見前面幾個年輕人在滴滴咕咕。他不以為意,誰知這幾個年輕人在打賭,說誰敢把張先兒從牲口上拽下來,潁陽街上最好的肉包子讓誰吃個飽。其中有個年輕人,性子急,腦子簡單,說:“他雖是個人物,咱不怕他,我敢。”

說話不及,張先兒騎著牲口來到了跟前,這個年輕人一個箭步衝過來,張先兒的僕人還沒愣怔過來,張先就被年輕人從牲口上拽了下來。張先兒問明原由後,只是責備了幾句,就上街趕集去了。這時,又有一個年輕人想兩面落好,就到潁陽街找到張先兒的大兒子,說:“你還在街上逍遙哩,有人欺負你爹,你爹被人家從牲口上拽下來了!”張先兒的大兒子也年輕氣盛,就帶了幾個人去找那個年輕人去了。雙方一見面,就開始打起來了,張先兒的大兒子人多勢眾,結果把那個年輕人打死了。

打死人要朝命,這是天經地義的事。張先兒一看大事不好,遂攜重禮到年輕人家賠不是,然後又上下打點,請縣太爺輕判。張先兒只所以這樣,還有一層原因,他的大兒子已結婚生子,如果以命抵命,兒媳和孫子將沒人照看,他是想讓小兒子去頂官司。縣太爺收禮在先,瞭解原委後,認為年輕人衝撞張先兒在前,張先兒又拿出很多銀兩包賠,就判張先兒的大兒子發配邊疆。張先兒提前又進行了打點,讓他小兒子去頂了官司。民不告官不究,對方不再窮追不捨,官司也就這樣了結了。

二十年後,張家小兒子刑滿回家,張先兒也已不在人世。弟弟看到大哥一家子生活得很滋潤,對他不冷不熱的,心裡很是惱火,我替你吃了官司,受了二十年罪,就落個這下場。於是,就搬到了村南一里多地自家的場房屋去居住,並且要求子孫後代不再按家譜上的“欽統承先志,堂西生貴樹”取名字,又給後代定了十個字輩“希緒迪端懷,朝東立良材”。

(供稿 常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