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4 世界從哪裡來?

世界從哪裡來?

本文授權轉載自星球研究所(ID:xingqiuyanjiusuo)。

世界从哪里来?

我們的世界

極其複雜

夜空中

萬億顆恆星

熊熊燃燒

(沃爾夫·拉葉星,圖片來源@ESA/Hubble & NASA)

世界从哪里来?

藍天下

千萬種不同的生靈

生機勃勃

(泰國灣,鯨魚和海鳥,圖片來源@VCG)

世界从哪里来?

大地上

70億人類

生生死死、來來往往

(城市街道,攝影師@魏宏)

世界从哪里来?

然而

我們的世界

也極其簡單

因為無論形態如何多樣

組成物質世界的材料

不外乎118種元素

它們創造於宇宙的洪荒時代

也見證了宇宙的繁榮擴張

它們是

宇宙諸子

01 宇宙的創造

大約138億年前

我們已知的宇宙

在一場大爆炸中誕生

在1億億億億分之一秒內

就增大了100億億億億億億倍

極速的膨脹

導致跳崖式降溫

純粹的能量開始凝結

組成物質的微觀顆粒

在能量的海洋中浮現出來

帶有一個正電荷的質子

帶有一個負電荷的電子

和不帶電荷的中子

成了組成原子的單元

(原子結構示意圖,以碳原子為例,製圖@趙榜/星球研究所)

世界从哪里来?

所有質子數量相同的原子

被統稱為一種元素

緊跟著質子的出現

僅擁有1個質子

第1號元素

也誕生了

由於結構簡單

它在宇宙中無處不在

直到今天

仍佔整個宇宙元素數量的

92%

緊接著

在大爆炸產生的高溫高壓下

質子與中子相互結合

形成更重的原子核

重原子核進一步聚合

形成新的元素

這種因原子核聚合

而發生的變化

被稱為

核聚變

(氫原子核聚變為氦原子核的過程,製圖@趙榜/星球研究所)

世界从哪里来?

當質子因核聚變

而結合在一起

第2號元素

便形成了

這個過程釋放出能量

此外

最初的核聚變

還創造了極少量

擁有3個質子

在創造了最初的幾種元素

由於溫度和壓力的降低

聚變難以為繼

因此早期的宇宙中

佔比高達

99.9%

它們組成瀰漫的原子雲霧

宇宙黯淡、冰冷又無聊

但很快

有趣的情況發生了

大爆炸產生了微小的不對稱

使得宇宙中某些地方的原子雲霧

比其它地方更濃稠一些

在引力的作用下

物質開始向這些地方聚集

組成巨大的雲團

(鷹狀星雲的冷氫氣雲,圖片來源@NASA)

世界从哪里来?

雲團內的物質越聚越多

核心溫度升高至

1500萬℃

氫元素的聚變

再次開啟

光與熱得到釋放

一顆恆星誕生了

(從星雲到一顆恆星的形成過程示意,製圖@趙榜/星球研究所)

世界从哪里来?

緊接著是另一顆、又一顆...

數以億計的恆星

相繼在黑暗的雲團中綻放

(在恆星形成區,來自恆星們的星風正在吹出一個巨型氣體空腔,圖片來源@Glenn Research Center)

世界从哪里来?

直到宇宙被璀璨星光點亮

彷彿一片光芒之海

(NGC 4833球狀星團,圖片來源@NASA)

世界从哪里来?

它們聚集在一起

成為了

星系

(仙女座星系,圖片來源@Adam Evans)

世界从哪里来?

星系聚集在一起

組成龐大的星系群

以及更加龐大的星系團

(Abell370的星系團,其中包含數百個因引力相互吸引而結合在一起的星系,圖片來源@NASA)

世界从哪里来?

由氫元素創造的恆星世界

點亮了整個宇宙

而在恆星的內部

新元素的創造

正在醞釀之中

02 恆星的創造

在恆星的核心

引力造成物質的收縮

使源源不斷地聚變為

穩定地生產著光和熱

這是恆星的青年時代

我們的太陽

如今正是處在這一時期

但恆星核心的原料

終將消耗殆盡

彼時

的聚變將開始

三個原子聚合在一起

成為了一種嶄新的元素

聚變導致恆星的外層急劇擴張

使其膨脹為一顆

紅巨星

(搏動的紅色巨星Chi Cygni,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世界从哪里来?

成為紅巨星後

恆星的生命也將迎來轉折

當核心中的氦也逐漸消耗殆盡

溫度提升至

6億℃

碳聚變開始

形成了

此時

質量小於8個太陽

小質量恆星

生命就此完結

其外層煙消雲散

只剩一個由組成的內核

這個內核溫度極高

發出白熱的光芒

這就是

白矮星

(白矮星LSPM J0207 + 3331,已知最古老、最冷的白矮星,圖片來源@NASA)

世界从哪里来?

質量在8-10個太陽之間

中等質量恆星

可以生成比氧更重的元素

但依舊無法抵抗

成為白矮星的命運

只有質量超過10個太陽

大質量恆星

才能突破宿命

(Wolf-Rayet star R136a1,已知質量最大的恆星,圖中左下方的紅色小點,是為了對比而加上去的太陽,面對這顆特超大質量恆星,太陽只是一粒微塵,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世界从哪里来?

在它的核心

溫度已達到驚人的

20億℃

高溫高壓之下

聚變的鏈條一發不可收拾

鎂、硅、磷、硫

氯、氬、鉀、鈣

等元素相繼出現

又輪番成為下一輪聚變的燃料

大質量恆星在生命的末期

成為一顆超級紅巨星

它用一生創造的所有元素

層層將自己包裹

彷彿在做最後的告別

(紅巨星階段後期的恆星,內部發生分層,製圖@趙榜/星球研究所)

世界从哪里来?

此時恆星核心的溫度

已高達

30-50億℃

元素聚變

生成了恆星聚變所能創造的

最重的兩種元素

26號元素

和28號元素

將“殺死”它的創造者

因為鐵原子核

具有極高的穩定性

恆星內部的高溫高壓

也無法推動其聚變

當聚變停滯

萬有引力就重新掌握了主動權

中心物質不斷地被壓緊、再壓緊

直到電子被硬生生壓進了原子核

恆星的核心瞬間坍塌

外層的物質高速墜落

引發內爆

這就是

超新星爆發

(v838mon紅巨星爆發為超新星過程示意,圖片來源@NASA)

世界从哪里来?

爆發產生的巨大力量

將原有的原子核打碎並重組

形成比鐵更重的90多種元素

銅、鋅、金

鉑、鈾、釷

......

超新星爆發

將這些重元素拋向宇宙

形成一片絢麗的星雲

大質量恆星的一生就此結束

宇宙的一角重歸寂寞

(蟹狀星雲,圖片來源@NASA)

世界从哪里来?

然而

一切並非如看上去那般冷清

爆炸產生的引力漣漪

在星雲之中盪開

物質又在聚集、騷動

很快

新的恆星

將從前代的遺蹟中誕生

星雲-恆星-超新星-星雲

這樣的輪迴

將再次上演

(NGC 2070中的大恆星形成區,圖片來源@NASA)

世界从哪里来?

不同的是

這次有了豐富的重元素作為原料

一些特殊的天體即將形成

03 行星的創造

經過數次輪迴

在銀河系的一個角落

太陽

誕生了

(太陽,圖片來源@NASA)

世界从哪里来?

它獨佔了星雲中99.8%的質量

剩餘的氣體、塵埃和顆粒

圍繞它形成了一個圓盤

在引力的作用下

相互碰撞並粘附在一起

逐漸從1毫米長到1000千米

這就是

星子

(恆星維加周圍的小行星帶,僅做示意,圖片來源@NASA)

世界从哪里来?

星子碰撞聚集

一種新的天體

行星

形成了

(太陽系行星形成過程示意,製圖@趙榜/星球研究所)

世界从哪里来?

其中距太陽較遠的

吸收了剩餘的

形成氣態巨行星

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土星與地球的大小對比,圖片來源@NASA)

世界从哪里来?

而距離太陽較近的地方

太陽風將氣體吹散

留下僅佔初始星雲質量

0.6%

重元素

組成個頭較小的固體岩石行星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地球,圖片來源@NASA)

世界从哪里来?

但正是由於這0.6%的重元素

作為岩石行星之一的

地球

才如此與眾不同

地球形成之初

是一個熾熱的岩漿球

物質翻滾流動

等較重的元素

下沉到地球中心形成地核

地核創造了籠罩整個星球的磁場

像一個無形的保護層一樣

使地球免受太陽風的傷害

(極光是太陽風受地球磁場影響,與地球大氣層作用而形成,圖片來源@NASA)

世界从哪里来?

氧、硅、鎂、鋁

等較輕的元素

則上浮到外層

構成了地幔地殼

(地球圈層結構,製圖@趙榜/星球研究所)

世界从哪里来?

隨著地球的降溫

地殼的外層冷卻凝固

形成了堅硬的岩石

(夏威夷火山國家公園,圖片來源@VCG)

世界从哪里来?

地幔灼熱的岩石

則繼續緩緩流動

拖著地殼分分合合

形成連綿的山脈

和深邃的峽谷

(從奮進號航天飛機上看到的安第斯山脈,圖片來源@NASA)

世界从哪里来?

岩漿溶解的氣體也釋放出來

氮氣、二氧化碳和水等

組成了

大氣層

(美國東北部海岸線上的颶風,圖片來源@NASA)

世界从哪里来?

溫度降低

大氣中的水迅速凝結

暴雨的形式落回到地面

這場暴雨持續了數百萬年之久

直到液態水覆蓋了70%以上的地表

形成了

海洋

(加勒比海與大西洋,圖片來源@NASA)

世界从哪里来?

海洋的深處

在地底熱量的烘烤下

碳、氫、氧、氮、磷

等元素相互作用

形成多種有機大分子

這些分子開始利用能量

開始複製自身

開始將自己與外界環境隔開

它們組成了一個

細胞

(纖毛蟲吞食硅藻,圖片來源@Deuterostome)

世界从哪里来?

更多的細胞聚在一起

共謀生路

它們分工合作

有的負責捕獵

有的負責消化

出現了原始的組織器官

(水母屬於腔腸動物,是較早出現的多細胞動物的後代,圖片來源@VCG)

世界从哪里来?

在外界環境的影響下

多細胞群體的樣貌

開始變得千差萬別

它們有的佔領海洋

(南加利福尼亞海洋中的魚群,圖片來源@VCG)

世界从哪里来?

有的登上陸地

(非洲納米比亞艾託沙國家公園中的動物,圖片來源@VCG)

世界从哪里来?

有的飛上天空

(美國南部巴斯克阿帕契國家野生動物保護區內的鳥,圖片來源@VCG)

世界从哪里来?

有的雖靜默無言

卻學會了利用太陽的能量

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

轉化為身體的一部分

同時釋放出大量氧氣

改變地球的大氣層

(毛里求斯的森林,圖片來源@VCG)

世界从哪里来?

經過40億年的演化

一個複雜的生物圈形成

一個特殊的物種

即將登場

04 人的創造

這個物種就是

人類

與無數生命一樣

他們由碳、氫、氧、氮、磷等元素組成

但人類的特殊之處在於

他們學會了利用元素

並在此基礎上

一次又一次

改變著世界的面貌

當人類的祖先

還處在茹毛飲血的階段時

就已經發現

與其它元素結合形成的岩石

質地脆而堅硬

他們將其打造成捕獵的工具

人類由此進入

石器時代

(美洲石器時代的克洛維斯矛尖,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世界从哪里来?

當岩石風化

其中的一些成為了黏土

與水混合後可塑性極強

經過火燒後又變得堅硬且隔水

這就是

陶器

(山東,大汶口文化晚期的陶器,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世界从哪里来?

人類對火的掌握

也逐漸演變出新的用途

熔鍊金屬

的性質穩定,熔點較低

因此成了最早被冶煉的金屬

後人在銅里加入

使其成為強度更高的青銅

青銅被用於祭祀、戰爭

這就是人類的

青銅時代

(三星堆青銅器,圖片來源@VCG)

世界从哪里来?

很快

青銅又被另一種

強度和韌性更高的金屬取代

這就是鐵

從武器、禮器和交通工具

到農具和日常用品無不有鐵的身影

人類進入了

鐵器時代

(日本18世紀的護甲,由鐵、皮革、鍍金銅、絲綢等材料製成,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世界从哪里来?

隨著冶鐵技術的提升

人們發現控制生鐵中的碳

會讓成品更加堅韌

這就是

(大連特殊鋼公司第一鍊鋼廠工人們正在熱火朝天忙生產,圖片來源@VCG)

世界从哪里来?

來自遠古植物的碳

經過數十至數百萬年的埋藏

轉變為

沉睡在地下

在18-19世紀

開始被歐亞大陸西端的人類

大規模挖掘

它作為一種重要的燃料

點亮了工業革命的曙光

(紅山煤礦及運煤車,攝影師@張波)

世界从哪里来?

煤燃燒的熊熊烈火

將水燒成蒸汽

推動著鋼鐵製造的機器巨獸

徹底改變了人們的生產方式

人類進入了

工業時代

(遼寧瀋陽調兵山礦區鐵路上的蒸汽機車,攝影師@房星州)

世界从哪里来?

但地層中的碳元素

還有另一種存在形式

石油

如今它流淌在幾乎每一臺發動機中

成為工業的黑色血液

(哈薩克斯坦北布扎奇油田,採出的原油被裝入油罐列車運往海港,圖片來源@VCG)

世界从哪里来?

石油的作用還不止於此

它含有豐富而多樣的有機分子長鏈

這些分子被分解、再合成

成為了

塑料

這種可塑性和多樣性極高的材料

被人類使用到極致

世界从哪里来?

除此之外

富集在大氣中的氮元素

被大批量地用於製作

化肥

徹底改變了

人類延續千年的農業傳統

(江西省吉安市泰和縣水槎鄉畲族村,畲族村民正在田間施肥勞作,圖片來源@VCG)

世界从哪里来?

地殼中含量第二位的元素

憑藉獨特的導電性能

成為了芯片的基礎

以此為基礎發展起來的計算機

將人類帶入了

信息時代

(這個被沙特阿拉伯授予了國籍的機器人,能通過臉部和頸部的62個肌肉結構來表達自我,它使用的AI技術會分析正在進行的對話,推斷信息,圖片來源@VCG)

世界从哪里来?

宇宙大爆炸產生的微量元素

被製成了輕便可靠的

鋰電池

創造了一個

移動電子設備的世界

(浙江省長興縣,一家公司自主研發生產的一輛輛純電動汽車,圖片來源@VCG)

世界从哪里来?

環顧四周

我們已被自己的創造包圍

100多種元素

構築起一個物質的世界

另一方面

我們也掌握了毀滅的力量

在超新星爆發中誕生的重元素

鈾和鈈

擁有極其不穩定的大原子核

它們會自發地分裂成較小的原子

同時釋放出能量

這一過程被稱為

核裂變

而當裂變的過程如雪崩一般

連續不斷地發生時

其釋放的巨大能量

就成了毀滅世界的武器

原子彈

(原子彈爆炸過程,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世界从哪里来?

而如果

將氫原子聚合在一起

模擬恆星的聚變過程

釋放出的能量將更為驚人

這就是

氫彈

(氫彈爆炸過程,圖片來源@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Energy)

世界从哪里来?

所幸

對核能的利用

逐漸走上正軌

成為日常電力的來源之一

(中國西部首座核電站——廣西防城港核電2號機組首爐核燃料裝載完成,圖片來源@VCG)

世界从哪里来?

除了利用已有的元素

人類還通過更極端的手段

將原子核打碎重組

探究物質結構的終極秘密

產生地球上不存在的新元素

(美國費米加速器國家實驗室的粒子加速器,圖片來源@Department of Energy from United States)

世界从哪里来?

這些元素構築了這個龐雜的世界

而這一切的一切都源於

138億年前的那場宇宙大爆炸

我們都來自星塵

當宇宙視角被開啟

從更高的維度去觀察這個世界

我們才清晰地認識到

人類在宇宙中所處的位置

才能以全新的視角去看待自我

認識宇宙

也就是認識人類自己

當我們對世界的探索愈發深入

我們就越深刻地發現

這是一個充滿不確定的世界

舊的元素碰撞出新的可能

生命形態在演變中無序迭代

即使現存的認知是否也有別的可能?

人類覺醒於未知

也終將走向自己的未來

(一件退役的俄羅斯太空服,被人類“故意”從國際空間站拋出,成為一顆獨特的人造衛星,被稱為“Suitsat 1號”,圖片來源@NASA)

世界从哪里来?

在這不斷探索的過程中

我們也劃出自我的軌跡

正如星星在宇宙中劃出的星軌

其實

星辰一直與我們同在

組成我們軀體的氫

來自宇宙大爆炸

隨血液流淌的鐵

曾是某顆恆星的核心

攜帶著遺傳信息的氮和磷

也曾在原始的大氣與海洋中游蕩

(人體元素組成,比例按照各元素原子數量計算,製圖@趙榜/星球研究所)

世界从哪里来?

我們的肉體終將消逝

還有所有的生命形式

所有的山川與湖海

地球、太陽、整個星系

都將化為塵埃

但這一切

也將以另一種形式繼續存在

直到宇宙的盡頭

它們就是元素

是宇宙諸子

本文主要參考文獻:

[1]柴之芳. 從宇宙大爆炸談起[M]. 湖南教育出版社, 2012.

[2]尼爾·泰森. 140億年宇宙演化全史[M].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2019.

[3]唐曉東等. 宇宙中元素的起源[J]. 物理, 2019.

[4]陳豐等. 太陽系行星系統的形成和演化[J]. 礦物岩石地球化學通報, 2010.

[5]汪品先等. 地球系統與演變[M]. 科學出版社, 2018.

— THE END —

☀本文選自星球研究所(ID:xingqiuyanjiusuo),一群國家地理控,專注於探索極致風光。灼見經授權發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