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3 股海沉浮30年之投資筆記

我從讀大學時開始炒股票。近30年來,頭髮慢慢由黑變白,賬戶裡的數字也由小變大。不過,我還是一個普通的股民,要說經驗,遠遠比不上教訓來得多,賬戶膨脹的速度也遠遠稱不上“快”,頂多算是跑贏了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

近30年,股市漲漲跌跌。媒體一會兒唱“死了都不賣”,一會兒忽然有人“割肉再不碰股票”,來來回回,循環往復。這讓我越來越覺得,股市就像是人生的一部分,我們既不會和它一刀兩斷,也不會和它親密無間到“眼中只有它”。生活的美好,應該如春花般多彩,而非像冬雪,雖然潔淨但卻單一。

投資決策,其效力的展現取決於時間,人生選擇也是如此。

股海沉浮30年之投資筆記

我相信,大部分人是短視的,說難聽一些,叫“目光短淺”。這樣說,不少讀者一定不服氣。但是大部分人追逐立竿見影的“漲停”個股,這種行為本身已經把投資人的短視心理暴露了出來。不少人認為,自己投了幾萬元在股市裡,一個漲停板不過是10個百分點,也就能賺幾千元,不算什麼了不得的事情。這樣的人,對股市投資一定缺乏認真的態度,也往往缺乏對複利力量的基本瞭解。10%的收益率,如果持續100次,會是多少?千萬不要告訴我是10倍或者100倍哦!是13781倍。如果你運氣好,在全年200多個交易日裡抓住了100個漲停板,那麼差不多在兩年以後,你就可以比肩巴菲特了。這樣的概率有多少?

其實,只要每年能夠實現10%的年化收益率,堅持50年,你也會有117倍的收益。而巴菲特現在之所以如此出名,首先就是因為他堅持了60多年的投資,其次才是每年超過20%的年化收益率。

如果你真的認識到複利的力量,就應該滿足於每年10%的收益率。如果滿足於這樣的年化收益率,就不會天天為賺不到漲停板而煩惱了。如果你的目標是每年10%的收益率,那麼你的投資決策一定不同於那些天天追漲殺跌的小散戶,它需要你重新認真面對投資市場,做出理性的決策。

股海沉浮30年之投資筆記

複利的力量如此之大。實際上,你對複利尊重與否,不僅決定了你的投資決策,還會影響你的人生選擇。我一直就是這麼認為的——股市如人生,人生如股市。

不少年輕人面對學業也好,職場也罷,甚至面對男歡女愛,都是“三分鐘熱度”。這樣的偏好,或許來自於對自由的熱愛。

在一個自由的學習環境中,你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專業和方向,聽上去這似乎是一件好事情。但是太自由了,你反而會因此承擔過多的轉換成本,最後在不斷的切換中變得越來越平庸。我在中國和德國的大學都經歷了完整的學歷教育。過去,我總喜歡拿德國教育做樣本來批評中國的教育方式,不過有時候我也發現,德國大學過於自由的教學模式或許並不適合習慣了嚴苛管束的中國學生。因為不少同學其實並不清楚自己的選擇,遇到困難,容易把不喜歡作為逃避的理由。這時候,自由便成了他們不能迎難而上的藉口,就像每天都去追逐漲停板的投資策略,最後得到的並不是100個漲停板。

有時候,為了堅持長期投資策略,避免被短期因素困擾,我往往會買入一些交易費用很高的股票型基金,這樣我反而會因為對交易自由的限制而獲得長期的收益。這樣的投資策略對人生的選擇又有什麼樣的啟發意義呢?

從宏觀上講,中國經濟已經經歷了初級暴富的階段,現在慢慢進入了以攻堅克難的技術創新為驅動力的高級階段。從政府層面來看,我國需要那種數十年如一日、專心致志於一個方向的工匠精神。沒有這樣的精神,我們就不可能輕輕鬆鬆超越老牌資本主義國家。

那麼從微觀上講,我們的人生,又應該如何好好規劃,去契合時代的要求,不負這個偉大的時代呢?

為此目的,我才不厭其煩地追溯過去近30年的投資經歷、在家庭教育和生活方面的感悟,以闡釋經濟學在人生道路上的運用。作為散戶,我們的家庭投資不僅僅是為了家庭財產的保值增值,如果把教育理解為人力資本的投資,那麼我們對自己和子女的教育,才是家庭生活中最重要的投資項目。相比較而言,股市的漲漲跌跌又算得了什麼?更重要的是,無論何種投資,都是通往幸福快樂生活的手段。如果我們忘記了生活的目的,執著於手段本身,也不符合經濟學的基本原理。

所以,我和與我志同道合的粉絲們建了一個微信群,其宗旨就是三個:投資理財——實現基本的財務自由,子女教育——規劃家庭的長遠發展,遊山玩水——享受生活的幸福快樂。這也是本書的基本精神,與讀者共勉。

股海沉浮30年之投資筆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