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4 長三角一體化下的宣城之“變”

長三角一體化下的宣城之“變”

宣城市委宣傳部供圖

近些年,宣城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可以說收穫良多,對於市委書記陶方啟來說,亦是感觸頗深,“如果用一個字來概括這些感受,那就是‘變’。”

從傳統的皖南小城,到加入“南京都市圈”、入列長三角城市群,繼而成為G60科創走廊成員……宣城之變,折射出的是長三角一體化的不斷深入。

過去,宣城處於長三角之外,屬於邊緣地帶。

“隨著近年來的融入實踐,特別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宣城由‘圈外’變成了‘群內’,由‘邊緣’變成了‘前沿’,由‘成員’變成了‘中心’,在長三角的戰略地位更為凸顯。”陶方啟感慨道,如今,“我的長三角”在宣城百姓心裡尤為親切。

宣城是安徽省唯一一個同時與蘇浙接壤的市,處於安徽“東進”的最前沿,滬蘇浙產業“西移”的第一站。早在2001年撤地設市之初,宣城就開全省之先,率先作出“融入蘇浙滬經濟圈”決定。

不僅起了個大早,還趕上了早集。

過去宣城在對接融入中,基本上都是到滬蘇浙上門學習,招商亦是如此。隨著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深入推進,滬蘇浙城市主動來宣城交流增多了,走動頻繁了,上海市松江區、南京市、湖州市等先後到宣城對接考察,真正把過去的“單向融入”變為“雙向互動”。

令人振奮的是,滬蘇浙企業、客商、遊客更是紛至沓來,把宣城作為產業轉移、休閒旅遊的“首選地”,宣城在滬蘇浙地區的影響力、知名度不斷提升,其中,僅廣德市的招商落戶企業,就有九成來自長三角地區。

當前,長三角一體化不斷升溫,區域交流與合作日益頻繁。面對新機遇,產業如何實現轉型升級、協同創新,又如何邁向高質量發展?是宣城市考慮和思索的問題。

大創新大發展,小創新小發展,不創新難發展。在陶方啟看來,“爭當排頭兵,不僅是一體化的排頭兵,也是高質量的排頭兵。”

在經濟結構方面,近年來,宣城市產業集群集聚,塊狀經濟逐步形成,企業在轉移中轉型升級,市場競爭力和內在質量不斷增強,宣城新塘羽絨產業園、宣城經開區鋰電新能源、廣德PCB產業園等就是最好的佐證。

一隅觀全局。隨著融入步伐的加快,宣城市的幹部觀念作風也在變“優”。“這是最為寶貴的變化。”陶方啟如是說,“在與滬蘇浙對標對接中,我們的幹部包括群眾的思想觀念、精神狀態、作風效能都在潛移默化改變著,思發展、比進步的氛圍更濃了,爭一流、扛紅旗的意識更強了,幹事創業、攻堅克難的勁頭更足了。”

宣城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參與者,更是最直接的受益者。如今,長三角一體化逐漸升溫,且“朋友圈”持續擴大,對於宣城來說,與長三角的距離越來越近,關係越走越親,“對標滬蘇浙、爭當排頭兵”也將逐步成為現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