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6 傅佩榮:真正的幸福在哪裡?什麼是人生的終極目的?3個概念回答

教了三十年哲學,已經被學生訓練出一些心得,知道如何應對那些有關人生的難題。

譬如,學生問:“人生有什麼意義?”

我會回答:“人生的意義在於,你可以不斷詢問‘人生有什麼意義?’”

用抽象去響應抽象,讓學生繼續省思,不要太早或太快下結論。

但碰到學生問:“人生最重要的是什麼?”

這個問題,我就須花一點時間來作答了。

1 人生的三層架構

我們不妨先介紹人生的三層架構,亦即“身、心、靈”。

因為不先說明這三個層次,難免掛一漏萬或言人人殊,進而演變為口舌之爭。

首先,“身”代表身體,以及隨著這個身體而來的各種需求。

譬如,有工作與薪水,有身份與親友,以及可以讓一個人活下去的物質條件。

其次,“心”代表心智運作的三個方向,亦即“知、情、意”。

包括:上學唸書,懂得生活常識與某些專業知識,不斷接觸新的信息等;

親情、友情、愛情,審美品味,藉娛樂以調節情緒等;

在自己選擇的作為上,日益提升自主性,並且願意為言行的後果負責任等。

最後,“靈”是指一個人的靈性而言,是人的終極關懷所在;

可以由此界定人生意義,亦即肯定自己活著是“為了什麼”,死後又是怎麼回事。

2 必要、需要與重要

談到靈性,宗教徒會將它理解為“靈魂”(soul);即使只是接受“祖先崇拜”,也無異於默認祖先的靈魂以某種方式存在著。

非宗教徒則將它理解為“精神”(spirit),像古人所推崇的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無論靈魂還是精神,都將在人的身心活動結束之後,繼續發生某種作用。

如果否定靈性層次,則“人死如燈滅”,一切都是偶然的巧合,也就不必奢談任何“人生意義”的問題了。

再回到最初的問題,“人生最重要的是什麼?”

我想,有三句話可以參考,亦即:

第一,身體健康。

包括讓人活下去的物質條件,尤其是金錢。這是“必要的”。

第二,心智成長。

在知、情、意三方面不斷髮展,這是“需要的”。

第三,靈性修養。

這一層才是“重要的”。人生的目的即指向重要的層次。

但是,強調靈性的重要性,並不表示可以忽略必要之物與需要之物。

因此,亞里士多德曾經說:

幸福包括擁有健康與金錢,朋友多而敵人少,然後專務於理性沉思,享受智慧所帶來的喜悅。


傅佩榮:真正的幸福在哪裡?什麼是人生的終極目的?3個概念回答

3 真正的幸福需要分辨

正因為“必要”、“需要”與“重要”這三方面涵蓋了一個人的全部需求,未必可以全盤兼顧,人生才有了抉擇取捨上的困惑、迷惘與苦惱。

所以,為了避免錯過人生的重要目標,我們需要“學習”分辨。

以儒家來說,孔子最讚許的是顏淵。

他的理由是:顏淵的生活極其窮困(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他的“必要之物”少之又少;

但是在這種“人不堪其憂”的情況下,“回也不改其樂”,亦即這些卻絲毫沒有影響顏淵的快樂。

這是因為他有“靈性修養”的目標,以孔子所教誨的“道”為樂,亦即表現出“安貧樂道”的生活態度。

換句話說,是貧是富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明白靈性是怎麼回事,因而覺悟了人生的意義。

一個人若想獲得幸福與快樂,不妨參考儒家與道家的學說。

對不熟悉儒家、道家思想的人來說,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A.Maslow)的“需求理論”理論比較容易瞭解。

馬斯洛提出五種由下而上的需求,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與歸屬的需求,自尊與受人尊重的需求,以及自我實現的需求。

若想獲得幸福,就須在擁有較低的條件之後,繼續往上尋求更高的條件。

馬斯洛的需求理論可以言之成理,但是仍有兩點要補充:

一是“自我實現”有些模糊,因為它也可能變成自我中心主義;

二是馬斯洛自己也察覺了這個問題。

在他離世的前一年(1969),他發表了一篇論文,強調在自我實現之上,還有一個“自我超越”的層次。

傅佩榮:真正的幸福在哪裡?什麼是人生的終極目的?3個概念回答

而所謂“自我超越”,顯然與靈性修養密切相關。

透過以上的論述,結論就很清楚了:

人在世間取得必要之物,發展需要之物,而目標必須放在重要之物上。

如果抹殺靈性修養的重要,則人生找不到真正的歸宿,更談不上真正的幸福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