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明星數據化”背後:誰為誰買單?

“明星數據化”背後:誰為誰買單?

肖戰粉絲與AO3事件一石激起三層浪,各路人群都在滿心憤怒與委屈的等待或者說親自戰鬥出一個終局。

漩渦中心的肖戰卻在失語之後淪為一個無足輕重的符號。而與之相關的出品方、經紀公司、品牌方等,也在面臨著一場猝不及防的抉擇。


人在,錢在


肖戰事件發酵之後,商業輿論率先聯想到的直接損失對象,就是肖戰代言的品牌方。

據公開信息顯示,肖戰名下的品牌代言(含品牌摯友、品牌大使、明星體驗官等)共計16個,均為OLAY、佳潔士、樂事薯片、蒙牛、百威等各領域頭部品牌,且其中還不乏伯爵、Qeelin等奢侈品牌。

雖然此前盛傳佳潔士、OLAY、蒙牛等品牌官微已經替換了有關肖戰的代言圖片,或延遲官宣肖戰的代言信息;但據FN商業(ID:FN-24H)核實,截止發稿,肖戰代言的所有品牌官微都已在顯著位置上線肖戰的宣傳物料,且尚未傳出任何解約信息。

品牌方如此“硬剛”,根本上是因為本次事件對品牌的影響程度尚在可控範圍內。不過即便是單純考慮已經耗費的沉沒成本,品牌方的選擇也合情合理。

據藝恩娛樂諮詢分析,2014年,因吸毒被拘的當紅明星柯震東,曾造成了其代言的19個一線品牌,累計數十億元的損失。6年後的今天,代言數量和規格都不遑多讓的“頂流”肖戰,所帶來的資金損耗想必只多不少。

除去品牌方,類似情況的還有電視劇製作方。

據悉,目前演員肖戰主演的待播劇主要有《斗羅大陸》、《餘生,請多指教》和《狼殿下》。根據公開資料顯示,僅《斗羅大陸》和《狼殿下》兩部劇作的投資額就將近10億元。

而由騰訊視頻投資出品的《餘生,請多指教》看起來則更加命途多舛。

早在該劇公開男女主演肖戰、楊紫的宣傳劇照時,就曾遭到肖戰粉絲的抵制(理由是粉絲認為女主角楊紫強蹭肖戰熱度);如今又因肖戰事件,而遭到了肖戰抵制者的攻訐。本想利用肖戰自帶的龐大流量博取播放率的騰訊視頻可能怎麼都想不到,自己怎麼就一舉得罪了所有和肖戰直接關聯的受眾。

然而,如今還沒有證據表明,上述出品方因該事件受到實質性的影響。

正所謂,人在,錢在。


需要他,忌憚他


很難一言以蔽之商業社會和流量明星之間的關係。簡單來說,商業需要“肖戰”,同時也忌憚“肖戰”。

仍以品牌代言為例。不止一個品牌方的市場部負責人對FN商業表示,其選擇代言的人的核心的標準無非是粉絲數量和粉絲結構。

前者呈現出代言人的流量規模,即可能會為品牌帶來的曝光率;後者反饋出代言人的流量“質量”,包括粉絲的年齡、職業以及對應的購買力,品牌方據此判斷代言人和品牌目標受眾、定位、調性的契合度,以及可能帶來的轉化率。

而這些信息幾乎都可以在公開可查且浩如煙海的“明星商業價值排行榜”中獲知,再不濟也可以諮詢曾經與意向代言人有合作經驗的同行。

“明星數據化”背後:誰為誰買單?

圖片來自於網絡

肖戰的表現無疑是漂亮的。

據報道,沙宣在去年8月官宣肖戰成為品牌型格大使後,熱度指數不斷上升,形成多個熱度波峰;僅沙宣創建的一個話題就產生了1億閱讀量和30.3萬討論量。又如蒙牛真果粒官宣肖戰成為品牌代言人短短2小時之後,其新品在大部分區域的電商渠道便出現賣斷貨的情況。

僅從銷售指向來說,品牌方對演藝明星的訴求和主播網紅並無本質不同。在全民帶貨的時代,說不好是誰搶了誰的生意。

可一旦連品牌影響力、美譽度等“看不見”的東西,也開始由可見的、實在的數據所衡量的時候,就難免會發生畸變。

最直接的是數據的準確性。

典型如楊洋的粉絲為了保住電影《三生三世之十里桃花》的排片率不惜“鎖場”,吳亦凡的專輯在水軍和機器人的幫助下得以在Billboard上屠榜,以及蔡徐坤在飯圈女孩的不懈努力下熱度長期位居微博各類榜單之首,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實踐證明,粉飾數據的終局無一例外都是一地雞毛。落實到品牌合作上,便出現了太多類似蜂群傳媒“找了一名粉絲380萬的時尚博主做推廣,最終售賣轉化率為0”的鬧劇。

另一個更加不可控的風險就是數據的不穩定性

擁有和掌控數據的都是人,而人本身就是極大的不穩定因素。肖戰事件中,各方混戰讓肖戰及其關聯的商業體都在進行無謂的損耗。

換言之,當粉絲作為“購買力”存在,是為偶像商業價值買單的主力;但當粉絲行為失控,被流量反噬的偶像和其背後的資本也必然要為其買單。

更極端的是那些真正登上法制版面的公眾人物,他們因為社會信任的崩壞,而全面牽累了自己的職業體系。伴隨下架、解約甚至顛覆經紀公司的模式和市值,其本身擁有的龐大的數據體系也在頃刻間失去意義。

可惜局內人似乎並不比局外人記憶力更好,縱然品牌方接觸了無數“好看不好賣”的例子,但他們對數據的迷信依然在輪番上演。


盲人摸象


明星數據化是這個時代的默契,每個人都知道箇中原由,只是始終不願意承認。

娛樂產業與數據“鎖死”興起於2005年。那一年,湖南衛視的選秀節目《超級女聲》第二季席捲全國。當年,21歲的李宇春以超過350萬的選票拿下了當年的全國總冠軍,這背後是由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技術、新渠道創造出的新模式、新玩法,也就在這一年,數據的力量初見雛形。

而後,國內的娛樂產業經過了韓流偶像團體和自制造星節目兩輪洗禮,數據造星的模式最終走向瞭如工業生產一般的規模化、標準化,並逐漸擴展到了廣告、影視、音樂等明星相關行業。

雖然數據的絕對數量在不斷升級,但這依然可以看作是“超女”時代的模式延續。“超女”改變了明星的製造機制——從機構挖掘變成了全民養成,也由此也改寫了中國娛樂圈的偶像產業格局。

基於此,一些看似魔幻現實主義的現象就開始變得可以解釋。比如,當明星本人生於數據,明星產業根植於數據似乎就理所應當。

簡而言之,數據製造了明星,於是商業合作方依靠數據去評判明星的潛在價值,順道養活了刷數據的機構,甚至很多非流量明星也漸漸為了在明星產業中生存,不得不向數據屈從。

至於作為始作俑者的資本,在整個產業跑通後更加沒有負擔的與數據合謀,並在產業的各個環節中榨取利益。

“我們甚至喜歡會做數據的代言人”,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品牌方市場總監對FN商業表示。該負責人直言,市場部對整個品牌負責的方式就是作出合理的數據分析,如果最後的結果恰好在預期的數據範圍內,市場部就算完成了KPI。“中間的人(廣告商、公關公司、MCN機構)怎麼做數據,我們不管,我們只看結果”。

當產業的每個環節都在因為數據而獲利,自然不會有人主動跳出來戳穿這個海市蜃樓一般的體系。不僅不會戳穿,還會主動將泡沫堆高。因為每個參與者的縱容,讓整個循環愈演愈烈。

一切恰似房中大象,看得,說不得。


市場的自淨力


數據也是有弱點的,再好看的數據也經不起市場的推敲。

2017-2019年期間,TCL、創維、康佳三家傳統家電企業同時更換了代言人,分別是馬天宇、李易峰和鹿晗。品牌的目的明確,通過代言人的形象傳遞老品牌“年輕化”的定位,同時藉助代言人的自身流量提振品牌銷量。

時至今日,除了2019年才簽下鹿晗的康佳之外,其餘兩家均已撤換代言人。其中,TCL更因家電業務難以為繼而被集團剝離。此前想要借流量代言人實現產品價值,完成“帶貨”的願景還遠未達到。

原因似乎不言而喻。

品牌重金邀請來當時仍有流量價值的代言人,卻忽略了策劃環節並投入甚少,既沒有做深入的粉絲消費洞察,也沒有通過大數據瞭解明星代言後的轉化價值,只是想把明星的粉絲簡單轉化為消費者,顯然這種做法既浪費資金同時效率還極其低下。

更不要說單次的營銷活動無法促成品牌飛昇,品牌的價值根本上取決於產品技術和渠道迭代,和品牌內功相得益彰的營銷設計只是錦上添花。

偶像可以被催生,但是品牌無論如何不是一日之功,市場有其自己的自淨能力。當數據的泡沫被擠出,裸露出真正的競爭形態,值得信任的依然只有積累的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