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孩子有這3個“行為”不能慣,該打就要打,超過6歲就很難管教了

孩子2歲前可以說是很多家長心中聽話、可愛的小天使。但過了2歲後,各種調皮搗蛋不聽話,經常與父母頂嘴、吵架,越來越難管教。

當孩子處於1歲半-2歲左右這個階段,自我意識就已經開始形成了,父母會發現寶寶做什麼事情都想自己做主,想要自己嘗試,還會不斷地用各種“不良行為”來挑戰父母的“底線”。


孩子有這3個“行為”不能慣,該打就要打,超過6歲就很難管教了


當自我意識開始出現,寶寶控制情緒的能力以及性格的形成都會開始迅速發展。一般情況下,當寶寶3歲左右時,就已經能看出基本的性格特點。

也就是俗話所說的“三歲看大”。

我國兒童教育家陳鶴琴說:“從出生到7歲是人生重要時期,兒童的習慣、語言、才能、思想、態度、情緒等都要在此時期打好基礎,如果基礎不牢固,那健全的人格就不易造就了。”

而寶寶3-6歲時基礎的自我意識還沒有固定,行為習慣、性格等還處於可以造就的階段,因此3~6歲也是孩子習慣養成的關鍵期。如果此時孩子出現了一些壞毛病,家長千萬不能慣著,該打就得打,等到6歲後想要改就很難了。


孩子有這3個“行為”不能慣,該打就要打,超過6歲就很難管教了


孩子這3個“行為”,別慣著

①“撒謊”

3~6歲的孩子撒謊可以分為以下兩種情況:

第1種:孩子還沒有很強的語言表達能力,由於掌握的詞彙量不夠,在轉述時很難將正確的情況用語言表達出來,很容易造成撒謊的假象;

第2種:處於5~6歲的孩子,對父母的打罵、批評會產生一種恐懼心理。當孩子第1次撒謊逃避了懲罰時,之後就會出於害怕而繼續撒謊,導致撒謊的頻率越來越高。


孩子有這3個“行為”不能慣,該打就要打,超過6歲就很難管教了


②達不到目的就威脅

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在2歲才會基本成型,這時才能用清晰的語言表達出自己的需求。孩子2歲前表達自己的需求,基本上是靠大哭大鬧,在2歲後依然會有這樣的習慣。

如果此時家長在孩子大哭大鬧後,沒有及時拒絕,就會給孩子養成“只要用哭聲就可以達到目的”的習慣,孩子每次想要什麼東西就會“威脅”家長。

比如不讓我看電視就不吃飯等等。

孩子有這3個“行為”不能慣,該打就要打,超過6歲就很難管教了


③亂髮脾氣摔東西

寶寶一歲左右,手部的發育要比其他的肢體更為靈活,這時就會出現打人、扔東西的行為。但如果沒有得到及時引導,在寶寶2歲後有了基礎的自我意識,很有可能會因為情緒發洩而亂扔東西,從而養成“通過摔東西來發洩情緒”的習慣。

孩子有這3個“行為”不能慣,該打就要打,超過6歲就很難管教了

而面對孩子的這些壞行為,家長千萬不要覺得孩子還小,不忍心教訓他。著名的教育專家李玫瑾就曾說過:“孩子該打就要打”。


孩子有這3個“行為”不能慣,該打就要打,超過6歲就很難管教了


孩子的壞行為到底該如何糾正呢?

3~6歲的孩子雖然已經有了自我意識,但還分不清“什麼是好的、什麼是壞的”,他們覺得好奇就會做出這樣的行為。這時家長就要用行動告訴孩子什麼樣的行為是好的,什麼樣的行為是壞的,並告訴孩子“為什麼不可以這麼做?”。

比如吃飯時看電視,會很難長高高,所以吃飯不能看電視。


孩子有這3個“行為”不能慣,該打就要打,超過6歲就很難管教了


家長也可以通過這種方式建立孩子的規則感,比如睡覺前要刷牙、不可以吃零食等等,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當孩子出現壞行為時,也可以通過一些懲罰方式讓孩子知道做錯了事之後,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


孩子有這3個“行為”不能慣,該打就要打,超過6歲就很難管教了


想要避免孩子出現更多的環境內,家長就要抓住3~6歲培養習慣的關鍵期,孩子長大才能少吃虧有大作為。楠哥為家長們推薦2本培養孩子好習慣、好性格的繪本《寶寶好品格培養圖畫書》與《德國幼兒自我管理圖畫書》,既可以作為平時親子閱讀的繪本,也可以當做睡前故事讀。


孩子有這3個“行為”不能慣,該打就要打,超過6歲就很難管教了


《寶寶好品格培養圖畫書》包含了《堅毅的小錫兵》、《七隻烏鴉》、《木偶奇遇記》等10個經典的童話故事,讓孩子學會堅強、勇敢、不撒謊等好品質。《德國幼兒自我管理圖畫書》共12冊,由德國著名兒童文學作家打造,用貼近孩子生活的小故事,培養孩子的好習慣。


孩子有這3個“行為”不能慣,該打就要打,超過6歲就很難管教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