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9 聰明的父母從不幫孩子做3件事,讓其“知感恩,懂孝順”才更重要

俗話說“百善孝為先”,在傳統的育兒觀念裡,就算父母的想法是錯誤的,子女也要聽話照做,否則就會被評價為不孝順,或是在忤逆父母。

現如今,家長雖不再要求孩子“愚孝”,但是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有意無意引導孩子孝順自己的行為卻也沒有停止過。

前幾天,和朋友聊起了孩子的教育問題。由於朋友家的孩子向來都是謙虛有禮,乖巧懂事型的,所以特向朋友討教了她的育兒方法。

朋友說:“我從不會刻意要求孩子孝順我,我只教他如何去愛”,細細品味這句話,才發現孝順這個詞竟體現了一種階級感,而父母和孩子之間的相處應該是平等的。

我對朋友的這番見解也是極其贊同,雖然自己也是一直堅持與孩子平等相處,但是這種育兒理念也有過動搖。

比如當孩子不聽話的時候,自己很容易就會把“孝順”這樣的詞彙搬出來對孩子進行說教,而到現在我才釋然,把孝順強加給孩子,其實也是一種道德綁架。

聰明的父母從不幫孩子做3件事,讓其“知感恩,懂孝順”才更重要

在人們固有的觀念裡,孝順是對父母的尊重,沒有什麼可非議的。但是按照現在的育兒方法來看,和孩子平等的相處才是最和諧的家庭環境模式。教會孩子懂得愛,要比強迫孩子孝順更有價值。

不要強迫孩子孝順,要教他如何去愛

1、親子間親密關係的維護靠的是愛,並非孝順

很多家長認為孩子懂得孝順自己,才是親子關係的最佳狀態。但是事實上,親子關係融洽的基礎是愛,親子間的親密關係是彼此間相親相愛的情感表達。假如孝順裡沒有了父母的偏執,剩下的便是令人感動的愛了。

2、盲目的要求孩子孝順並非是一種正確的育兒觀念

很多父母從小就會教導孩子要懂得孝順,但這並非是完全正確的。良好的親子關係是建立在互相平等、彼此尊重的基礎上的,而盲目的要求孩子孝順只是父母單方面的情感表達。

雖然這種傳統思想世代相傳,但是卻對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壓力,也束縛了孩子的自由成長。

聰明的父母從不幫孩子做3件事,讓其“知感恩,懂孝順”才更重要

3、教會孩子懂得愛,比勉強孩子孝順更有意義

父母與其費盡心思的去勉強孩子孝順自己,不如引導孩子懂得如何愛人,懂得為他人著想,培養孩子的同理心,讓孩子從學習愛的過程中獲得成長。

而感恩作為父母對孩子的又一要求,雖與孝順很相似,但也存在著一定的區別。家長有必要從中領悟不同的教育內涵。

1、感恩和孝順不是一回事

感恩和孝順其實是不同的意思表達,感恩是孩子已經瞭解到父母的付出不是理所應當的,孩子作為被愛的一方要在情感上感激父母的付出,讓父母的付出有所價值。

而孝順相比之下就會存在一些強迫的意味,是父母對孩子的強勢要求。所以父母首先要教會孩子感恩,而不是一再強調孩子要孝順。

聰明的父母從不幫孩子做3件事,讓其“知感恩,懂孝順”才更重要

2、過分強調孝順很沒必要

有些家長會認為孩子只要有孝心,那麼在行為上也會對父母言聽計從。殊不知,當你在苦惱和糾結孩子該如何教育時,孩子的身心發展也受到了阻礙。

3、引導孩子學會感恩很重要

當家長非常重視對孩子的感恩教育時,你會發現孩子在一言一行上都會有所改變:他們會積極回應父母的感恩教育,也會尊重每個人的辛勤付出,並會嘗試用愛的方式去對待身邊的人。

引導孩子學會愛人,學會去表達愛,這樣與同伴相處起來也會比較容易。當然,家長引導孩子如何去愛也並非是通過全權代勞來實現的,適當的放手才是正確的。

聰明的父母從不幫孩子做3件事,讓其“知感恩,懂孝順”才更重要

聰明父母不幫孩子做3件事,讓其自己體會

1、不幫孩子做孩子自己可以做的事

當面對孩子自己可以完成的事情時,家長就不要過多的進行干涉,要讓孩子獨立去完成。因為這樣不僅可以鍛鍊孩子的獨立意識和自理能力,也能讓孩子從中體會到父母的艱辛。


聰明的父母從不幫孩子做3件事,讓其“知感恩,懂孝順”才更重要

2、不幫孩子掩飾過錯

當孩子做錯了事併產生了負面影響時,家長有必要讓孩子明白自己究竟錯在哪兒,並要求孩子自己承擔一定的責任。

如果孩子養成了一種能夠正視自己錯誤的習慣,那麼在今後的言行中將會更有規矩。

3、不幫孩子做選擇、做決定

當孩子面對選擇時,家長不隨意的幫助或許會收穫更多的驚喜。父母可以通過對選擇的剖析,幫助孩子明白其中的內涵,給孩子一個自己選擇或決定的機會,這也是尊重孩子的一種表現。

聰明的父母從不幫孩子做3件事,讓其“知感恩,懂孝順”才更重要

其實,父母要求孩子對自己孝順也並沒有錯,但是過多的強調孝順會讓孩子覺得這是一種負擔,也會對父母這樣的教導感到牴觸。

作為父母,我們不應該侷限於傳統的育兒觀念裡,也不要因為自身的認知阻礙了孩子的成長。我們要引導孩子學會愛,讓孩子在知感恩的同時也能因愛而孝順父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