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4 如東小棚養蝦走向末路,罪魁禍首是苗種?有人替它喊冤!

如東小棚末路,罪魁禍首是苗種?

2009年以前江蘇如東溫棚是用來養殖豆蟹育苗的,但隨著南美白對蝦的推廣漸漸被取代,經歷了4年的摸索養殖後溫棚對蝦養殖技術基本成熟,到2014年開始漸入佳境,產量從開始的300斤/棚逐漸提高到3000斤/棚(44m × 9m,面積0.6畝/棚)。伴隨蝦價的上漲,2018年春節後規格為30尾/斤的白對蝦,價格竟高達52元/斤。在養殖暴利驅使下,養殖戶開始盲目擴大養殖規模、增加投苗密度、延長養殖週期導致2018年春蝦養殖成功率較往年大幅下降,秋蝦情況更糟,放蝦苗不足一個月多數蝦已排塘,這是為什麼呢?

如东小棚养虾走向末路,罪魁祸首是苗种?有人替它喊冤!

多數人認為養殖失敗的原因在於蝦苗種退化,抗病能力弱,真是這樣子嗎?其實不然!2009年廣東中山地區養殖土苗平均畝產能達到600斤/畝,而2014年該地區養殖海南一代苗平均畝產卻只是300斤/畝,而同年如東小棚平均畝產達到1000斤/畝,同樣都是海南一代苗,是發給廣東的苗種退化了嗎?為什麼現在蝦苗質量好了,養殖技術更成熟了,料藥成本也高了,反而養殖成功率下降了呢?其實罪魁禍首就是一個字——“貪”。

一、池塘“休息”時間少了

如東小棚養殖開始時只有春造蝦和秋造蝦,春蝦養殖時間4-6月,秋蝦養殖時間8-11月,池塘全年“休息”時間可達6個月之久。後來慢慢發展到全年養殖三造蝦:鍋爐蝦2-5月,中期蝦5-8月,秋蝦8-12月/1月,池塘基本處於全年無休或僅有一個月的“休息”時間。曬塘時間的減少導致池塘環境變差,底層有機質增多,即使在每造蝦之間有翻耕、衝漿、石灰處理塘底也沒法徹底解決問題。

二、盲目追求單棚高產

受到飼料廠家等的宣傳和鼓動,為增加單棚效益,一味提高放苗密度,但是池塘養殖配套條件如增氧能力、管理能力、水質底質條件等都跟不上,成活率自然也沒法保證。另外以前春蝦放苗一般在油菜開花時,秋蝦放苗時間是陽曆8月20日以後,這就避開春蝦倒春寒、秋蝦遇颱風的天氣難關,然而現在放苗時間逐年提前,天氣的多變也提高了養殖風險。

如东小棚养虾走向末路,罪魁祸首是苗种?有人替它喊冤!

隨著池塘養殖時間變長,以上兩點帶來的弊端也就慢慢顯現出來了,不曬塘導致池塘底部耗氧因子增多,氧化還原電位降低,細菌繁殖快,在養殖過程中通常容易出現水質不穩定,對蝦發病等一系列問題,其次提高密度卻很難把握飼料投餵,未吃完的飼料在塘底發酵進一步加重耗氧,再加上目前整個養殖水體富營養化問題嚴重,這些都造成養殖成功率持續走低的原因所在。

因此延長曬塘時間,控制放苗密度和放苗時間,有效處理水源顯得尤為重要。另外政府嚴把環保,禁止使用煤炭鍋爐、控制小棚數量,雖說導致部分蝦農損失較大,但在一定程度上反而保證了小棚養殖南美白對蝦的可持續發展。

江蘇如東小棚對蝦養殖模式提升的幾點建議

一、“增氧增產”提高經濟效益

目前如東地區小棚對蝦養殖的增氧能力多數池塘都不到2瓦/米3,少數池塘達到2瓦/米3,目前的對蝦產量也多數在2斤/米

3左右,超過2斤/米3產量的池塘也很少,除非中後期水源好,換水量大,通過換水增氧和排掉過多的有機質。產量不穩定和不能超過2斤/米3的原因就是增氧能力不足,增氧能力不足不但前期水質不穩定,容易發生氣泡病,主要是中後期出現的一系列問題都與增氧能力不足有直接的關係,如亞硝酸鹽高、水渾、中後期黑斑、黑鰓、軟殼,弧菌病、偷死出現“肉段子”等,中後期出現的問題是目前小棚蝦養殖產量不穩定、成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實踐證明不論是普通土池塘對蝦養殖還是水泥池塘棚蝦養殖,增氧都是提高產量、提高養殖成功率的重要保證,是養殖成功的基礎。某一養殖模式下不同的增氧能力決定其不同的產量和出塘規格,增氧能力不足而又盲目追求高產量就會在養殖中後期出現問題,不得不提前出塘。如下面是利洋西埔藥店提供的當地水泥池棚蝦養殖不同增氧能力情況下的實際產量和出塘規格,從中可以看出增氧能力越強,單位產量(斤/米3)越高,出塘規格也越大,增氧能力達到10瓦/米3

時,單位水體產量可以達到10斤/米3,養成規格也可以達到25-30尾/斤,遠遠超過增氧能力只有4瓦/米3的產量和規格。

如东小棚养虾走向末路,罪魁祸首是苗种?有人替它喊冤!

雖然水泥池棚蝦養殖的換水、排汙等條件要優於淡水土池塘棚蝦養殖,但增氧能增產和提高養殖成功率的道理是相同的。目前如東小棚蝦養殖條件下,400立方米水的小棚,如果畝產穩定在1000斤/棚,建議增氧能力達到3瓦/米3,也就是每個小棚達到1.6千瓦的增氧能力配置,這樣的養殖安全係數高,養殖成功率高;如果產量穩定提高到1500斤/棚,增氧能力至少達到4瓦/米

3,也就是每個小棚的增氧能力達到2.4千瓦。在現有增氧條件下,增加納米盤數量,水體中不要出現增氧“死角”,調高電機輸出頻率,有必要時調換大頻率電機。增氧能力提高以後不僅可以緩解與缺氧相關的以上問題,成功率也會明顯增加,產量也會相應提高和保持穩定,達到提高效益的目的。

二、加深水位,提高水體容量,增加產量

目前如東小棚建造仍然在沿用豆蟹培育時0.7-0.8米的設計水深,有的水深甚至只有0.5-0.6米,按照目前的增氧設施和條件,水深完全可以增加到1-1.2米,這一水深納米盤和納米管的增氧能力能夠作用到整個水體,達到有效增氧。水深增加到1-1.2米以後,水體體積至少增加1/3,在放養數量和增氧能力不變的情況下,密度下降1/3,可以大大增加養殖成功率。如果同時增加增氧能力,可以適當增加放養密度,提高產量。

加大水深以後水質更穩定,水深的水體“抗應激”能力強,水中生物對氣候等外界環境變化的影響小,“水變”減少。 水位加深以後早期氣泡病減少,水深水體底部壓力大,降低了水體中氣體的飽和度。

建議已經建造完成的小棚,注水時儘量加大水深,或小棚改造時加大池塘深度,新建小棚池塘深度設計應該在可加水1.2米。

三、定期使用氧化劑,增強中後期水體氧化性

如東小棚養殖對蝦在中後期都出現水體有機質過多、水體還原性強的問題,結果後期泡沫多、亞硝酸鹽高,黑斑黑鰓多,弧菌病嚴重等,很多池塘出現問題死亡都是在後期。增加機械增氧能力是一個重要方面,如果沒有增加機械增氧能力的條件,或作為機械增氧的重要補充,建議增加氧化劑的使用量,如“氧速保”、“福地安”、“底加氧”等,特別是從中期開始整個中後期就要有目的的增大化學氧化劑的使用,減少活菌的使用量,特別是減少耗氧嚴重的活菌使用,防止水體中後期出現以上問題。

選擇使用的氧化劑應該是刺激性小,對水體中生物影響小,性價比高的產品,如利洋公司的“氧速保”為高分子聚合氧,比過氧化氫為主的液體增氧劑刺激性小很多,含氧量是一般增氧劑的2-4倍,長期少量多次使用,可以有效提高中後期水體的氧化性,減少以上病害發生,提高養殖成功率。

四、修建蓄水池、沉澱池

如東地區近幾年小棚養蝦快速發展,地下水資源也越來越顯匱乏,已經逐漸滿足不了養殖需要;養殖過程中換水和養殖結束後排出的水由於有一定鹽度,造成土壤鹼化嚴重;由於當地地下水金屬離子含量高,直接使用時水質肥起來後在對蝦頭部和附肢形成沉澱,“白頭白嘴”問題嚴重 ;地下水氨氮嚴重超標,中後期直接進入池塘增氧後轉化成亞硝酸鹽,使亞硝酸鹽居高不下,有的井水甚至亞硝酸鹽本身就很高。基於以上原因,小棚養蝦從長期可持續發展考慮,必須配套建設蓄水池、沉澱池,特別是規模較大的養殖戶(場)。理想的做法是建設兩口蓄水池,前期作蓄水池,地下水經過絮凝、沉澱等處理後再進入養殖池塘,中後期作為黑暗沉澱池,池塘裡排出來的水經過沉澱池處理後再循環使用,兩口沉澱池輪流使用,滿足循環微流水養殖用水需要。只有這樣才能解決水源短缺、地下水水質差和汙染排放等問題。

如东小棚养虾走向末路,罪魁祸首是苗种?有人替它喊冤!

小棚內部

五、修建排汙設施,減少水體和底部有機物積累

養殖中後期代謝產物積累是集約化養殖的重要問題,制約養殖對蝦的生長,是限制產量的重要因素。如果像高位養蝦池塘把對蝦每天產生的糞便等排出池塘,脫離池塘的氮循環,減少對蝦養殖水體氮積累,對緩解中後期亞硝酸鹽高、缺氧、泡沫多、黑斑黑鰓等有顯著的效果。

目前小棚土池塘可以通過設置排汙口,達到排汙和排底層水的目的。一般標準的小棚可以設置3個排汙口,均勻分佈在池塘兩端和中央,三個排汙口由埋入地下的PVC管連接成“三通”,統一由一個排汙管道排出池塘外的溝渠中,管道末端的出水口高度低於池塘底部的高度而自排。雖然小棚池塘沒有水車式增氧機而形成水流,底部汙物不能像高位池一樣集中到排汙口,效果達不到高位池那樣徹底排汙的效果,但可以通過這種方法排除部分汙物和底層水,起到減少有機質積累的作用。

六、搭設遮陽網,增加水體穩定性

秋蝦養殖最大的問題是早期水溫高,水質突然變肥、水質不穩定,倒藻也很頻繁,主要原因是秋季氣溫高,光照強,特別是中午光照太強,當地地下水又多數都是氨氮高,所以水體很容易突然變肥。搭設遮陽網雖然不會使水溫有較大降低,也不會使水體中浮游生物有大幅度減少,但遮陽網可以避免中午陽光直射水體使藻類快速繁殖,藻類也不會因為長期強光照射而死亡,水質更加穩定。目前已經設置遮陽網的小棚水質明顯比不鋪設的小棚水質穩定,也有效的減少了氣泡病的發生。而棚頂鋪設50%-70%面積遮陽網每棚的成本不過500-700元,一般可以使用兩年。

對於上述話題,你也有話要說

點擊右下角“寫留言”,發表你的真知灼見吧!

點擊“大拇指”,讓我感受你對我的愛!

如东小棚养虾走向末路,罪魁祸首是苗种?有人替它喊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