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0 美國“毒刺”單兵防空導彈史話

在人類將飛機等航空器投入戰爭後,地面部隊如何對付敵方航空器的凌空偵察和攻擊成為了各國防空部隊的研究課題。在二戰中,除了己方的航空兵部隊,地面部隊往往只能依靠高射機槍或者高射炮攻擊敵機。

美國“毒刺”單兵防空導彈史話

單兵防空導彈

1944年,即將面臨失敗的納粹德國,利用鐵拳反坦克火箭筒的設計原理,開發了被稱為“飛拳”的多管無制導地對空火箭發射器,以對付低空飛行的盟軍攻擊機。這種有效射程僅200-500米的粗製濫造的單兵防空火箭雖然未能在戰場上起到什麼作用,但卻給繳獲了“飛拳”的蘇聯人帶來了依靠單兵火箭對抗敵方低空飛行器的啟示。


美國“毒刺”單兵防空導彈史話

二戰末期德軍研製的“飛拳” 多管無制導地對空火箭發射器

隨著冷戰的開始,防空導彈系統逐漸成為了各國守衛自己領空的重要武器。但很快,各國軍方就發現了一個問題:為了規避敵方雷達的探測和防空導彈的攻擊,作戰飛機可以採用超低空飛行的方式實施突防,當時以蘇制S-75(薩姆-2)為代表的防空導彈無法有效對抗低空高速飛行的目標,大型防空導彈系統本身也需要電源車、指揮車和成套的保障設備,機動靈活性很差;高射炮部隊也難以及時攔截低空突防的噴氣式戰機。在越南戰爭中,美軍開始大量將直升機投入戰場,如何對抗在300米以下低空的“第五空間”作戰飛行的敵方運輸/武裝直升機,也成為了地面防空部隊的一個難題。單兵便攜式防空導彈,也就是在這一時期開始迅速發展,併成為了彌補地面部隊在“第五空間”對抗敵機的重要裝備。

美國“毒刺”單兵防空導彈史話

蘇制S-75(薩姆-2)

20世紀60年代,美蘇分別開發了自己的第一代採用紅外製導方式的單兵便攜式防空導彈:由美國通用動力公司於50年代末開發的FIM-43“紅眼睛”(Redeye)成為了世界上第一種實用的單兵防空導彈。蘇聯則緊跟其後,於1968年成功研製了9K32“箭”2型單兵防空導彈(北約代號SA-7“聖盃”)。

美國“毒刺”單兵防空導彈史話

FIM-43“紅眼睛”(Redeye)單兵防空導彈

美國“毒刺”單兵防空導彈史話

SA-7肩扛式地對空導彈

“紅眼睛”服役後,其憑藉操作方便、使用靈活的特性得到了美軍的認可。然而,美軍在進一步的測試中發現,採用PbS硫化鉛導引頭的“紅眼睛”也擁有不少的缺點:只能在白天作戰、不能攻擊迎頭來的敵機,只能尾追敵機;沒有IFF裝置(敵我識別裝置),沒有抗干擾能力等。這些缺點也算得上是第一代單兵防空導彈的通病了。最終“紅眼睛”於1972年停產。


美國“毒刺”單兵防空導彈史話

FIM-43“紅眼睛”單兵便攜式防空導彈

意識到“紅眼睛”存在的缺點後,通用動力公司拿出了改進方案,1971年,通用動力為美國陸軍提供了“紅眼睛II”型單兵防空導彈,1972年,“紅眼睛II”被正式改名為“毒刺”(Stinger)。

美國“毒刺”單兵防空導彈史話

FIM-92"毒刺"防空導彈

“毒刺”相比“紅眼睛”,採用了硒化鉛(PbSe)導引頭替代了硫化鉛導引頭,在提升了導彈靈敏度的同時,也使導彈擁有了全向攻擊能力,美軍士兵再也不用追著敵機的尾巴發射導彈,可以採取迎頭攻擊了。但是,此時的毒刺依然只能在白天作戰,在抗干擾能力上依然很差。

使“毒刺”的性能有了革命性變化的,便是80年代時紅外/紫外雙色玫瑰花形掃描導引頭技術的出現。紅外探測器用於追蹤飛機發動機發出的熱能,而紫外探測器可以將飛機本體和天空分辨開來。由微處理器控制的先進“被動光學導引頭技術”可以通過輻射能量中雙色成分的比例關係變化來區分真假目標。運用了紅外/紫外雙色玫瑰掃描導引頭的毒刺被稱為Stinger-POST(“毒刺改”),在擁有強大的抗干擾能力的同時,能夠捕捉和跟蹤在任何方向、任何飛行姿態的飛機,導彈性能有了極大的躍升。1989年,通用動力進一步推出了增加可編程能力的Stinger-RMP型,可以通過升級導彈導引頭數據來應對敵方干擾裝置的變化。

美國“毒刺”單兵防空導彈史話

毒刺採用兩級發動機,一級發射用發動機負責將導彈推出筒內然後分離,二級主發動機在遠離發射手一段距離後才會點火,以保護髮射手不被尾焰灼傷。

美國“毒刺”單兵防空導彈史話

正在發射“毒刺”改進型的美軍士兵

“毒刺”的早期型號在1982年的英阿馬島戰爭中就由英軍進行了少量使用。而經過種種現代化升級的“毒刺”改,其單發命中率提升到了50%。但令美國人沒有想到的是,在一群游擊隊員的手中,被玩出各種花樣的毒刺,單發命中率居然達到了驚人的80-90%。

1979年,蘇聯出兵阿富汗後,阿富汗境內逐漸聚集了大量自稱“聖戰者”的反蘇游擊隊,憑藉阿富汗的地形特點,對蘇軍發起突襲。但蘇軍手中也擁有強大的航空兵力量,米-24武裝直升機和蘇-25攻擊機能在阿富汗蜿蜒曲折的山谷中來去自如,只有高射機槍的“聖戰者”們面對“雌鹿”的壓倒性火力損失慘重。

美國“毒刺”單兵防空導彈史話

米-24武裝直升機

早期美國中情局也嘗試為阿富汗游擊隊提供了一批英制的“吹管”單兵防空導彈,但這種導彈抗干擾能力太差,蘇軍戰機上的干擾器能輕易讓它們失掉準頭。隨著“毒刺”的到來,事情出現了轉機。

1986年底,CIA通過與巴基斯坦三軍情報局的合作,開始將第一批“毒刺”導彈送到了阿富汗游擊隊的手中,並由巴軍情報人員為阿富汗游擊隊進行導彈使用培訓。

美國“毒刺”單兵防空導彈史話

“吹管”肩扛防空導彈

對於的阿富汗游擊隊員來說,上課總是一種沉悶無聊的事情,不時就會開小差走神,對這種導彈不瞭解的阿富汗人,使用“毒刺”的熱情也並不高。於是,CIA採用了“鼓勵金”等措施,承諾打下一架蘇軍飛機可以得到一定數量的賞金,以及2枚補充的“毒刺”作為獎勵。來了幹勁的游擊隊員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不畏艱險爬上了懸崖峭壁,在蘇軍飛機出沒的山頂附近設下埋伏,抓住機會就把導彈架在肩上,在瞄準器和紅外探測器同時鎖定敵機後,扣下扳機,導彈出筒,“毒刺”就奔著蘇軍戰機去了。隨之而來的,就是一聲迴響在山谷裡的沉悶爆炸聲。

美國“毒刺”單兵防空導彈史話

看著迅速增加的飛機和直升機的損失,蘇軍很快意識到了不對勁。在對阿富汗游擊隊的攻擊清剿行動中,蘇軍繳獲了一部分“毒刺”,終於搞清楚明是什麼武器在大量的擊落低空飛行的戰機。

蘇軍同時還發現,“毒刺”的抗干擾能力極強,先前使用的紅外干擾器失去了作用。為此,蘇軍對遭受威脅最大的米-24進行了改裝工作,主要就是在機身上方的廢氣排氣管按照了紅外抑制裝置,通過冷卻排出的廢氣溫度來儘可能地降低直升機的紅外特徵,從而降低“毒刺”對米-24的追蹤距離。

美國“毒刺”單兵防空導彈史話

1988年,站在山頂等待蘇軍飛機接近的阿富汗游擊隊員,旁邊的游擊隊員拿著望遠鏡觀察遠方是否有蘇軍飛機飛行

阿富汗戰爭後期,蘇軍前線航空兵部隊也已經整理出一套相對實用的對抗“毒刺”這樣的便攜式防空導彈的方法。先前阿富汗游擊隊員除了在山谷埋伏蘇軍戰機,還一度滲透到蘇軍機場附近,專門攻擊剛剛起飛或者準備降落的蘇軍運輸機。在受到損失後,蘇軍給運輸機安裝了紅外干擾彈,看到有“毒刺”發射就大量發射干擾彈,同時還讓安裝了干擾器的米-24起飛掩護運輸機的起降(俄軍目前在敘利亞採用的也是這樣的方法)。在採用了多種對抗手段後,“毒刺”的戰果開始迅速下降。但“毒刺”在阿富汗短短的幾年作戰,就讓蘇軍飛行員束手束腳,剝奪了他們在“第五空間”自由飛行的權利,已經證明了毒刺是一件技戰術性能優異的單兵便攜式防空導彈了。

美國“毒刺”單兵防空導彈史話

性能強大的米-24武裝直升機

隨後進入阿富汗的美軍很快的意識到了問題:之前我們發給阿富汗人的“毒刺”,他們會不會也拿來攻擊自己人的飛機?雖然通用動力公司的專家分析,“毒刺”導彈的導引頭、電池等部件經過10多年的時間,應該已經侵蝕損壞得差不多了,但美軍為了以防萬一,還是出價15萬美元一枚,向阿富汗人回購當年自己發出去的那些“毒刺”。

美國“毒刺”單兵防空導彈史話

“這個價錢還是合理的。你想想,一枚15萬美元回購的導彈原本有可能擊落一架價值1000萬美元的直升機和直升機上搭載的數十個人,或者幹掉一架民航客機,所以這裡所說的價錢可不能按國際軍火市場上的價格來計算。”負責回購事務的美軍官員如此解釋道。

如今,美軍不再重視開發單兵便攜式防空導彈,美國人發現,便攜式防空導彈已經對民航安全構成了不小的威脅,恐怖分子使用單兵防空導彈攻擊民航飛機的案例不時發生,促使美國加強了便攜式防空導彈的管控工作。

但美軍也沒有放棄繼續利用“毒刺”,他們的一個思路是將“毒刺”的升級版整合到各種平臺上,比如用悍馬車載的“復仇者”防空導彈系統,以及M2“佈雷德利”車載的毒刺等,美軍通過升級平臺,和其他雷達及搜索跟蹤系統等合為一體,以求最大化地發揮便攜防空導彈的作戰效能,滿足不同的作戰需求。

美國“毒刺”單兵防空導彈史話

悍馬車載的“復仇者”防空導彈系統

毒刺的故事,還在繼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