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0 被互聯網遺棄的人

你的爸媽會用智能手機嗎?絕大多數人的回答是——會,會打電話,會發微信。

當你在用一個手機就搞定衣食住行時,還有很多父母不會連接WIFI。對他們來說,手機從能接電話的「磚」,變成能接視頻的「磚」。

2020年「看見」行動,鳳凰網科技聯合清華大學人因所,揭曉互聯網時代高達一億的半隱形人群——老年群體

他們有著「獨立」使用互聯網產品的強烈願望,但是生理機能的退化、智能設備的傲慢、年輕人的忽視,讓他們成為一批被科技、互聯網發展拋棄的人。

今年,鳳凰網科技將聚焦「教長輩用手機」這件小事,以及其背後的「讓科技產品適應老齡化社會」的願景。

一、平行世界的“老年”互聯網

在本次策劃中,我們邀請到了10位長輩,和10位年輕人,讓他們分別談談“用手機”這件事。

一邊是疲於向長輩解釋手機和軟件用法的年輕人——要教會一個軟件講了三四遍,設置好扔給TA,沒兩天又忘了,

崩潰。雞同鴨講。

被互联网遗弃的人

另一邊是視力、聽力、認知處於衰退期的長輩們。他們想學會聯網、清內存,甚至打車、訂票、K歌。但是怕子女嫌棄自己“笨”、學不會,極少會讓子女幫忙。被嫌棄,還傲嬌執拗。

被互联网遗弃的人

他們分別代表了兩個無法互相理解的群體:在一個年輕人如魚得水的互聯網世界,老年群體顯得笨拙、遲鈍、受挫。

教老人用智能手機真的難嗎?嘉興圖書館的館員有發言權。

在浙江省嘉興圖書館有一門十分火熱的課程——手機培訓課。據圖書館的楊老師介紹,所謂的手機課,最主要是教老年人如何開關機、聯網、如何使用相機、微信等。

據介紹,在2019年,圖書館的8名館員共組織了159場講座,吸引了上萬人次老人參與,學員年齡從60到89歲不等。

被互联网遗弃的人

老人在學習如何用智能手機設置鬧鈴 來源/受訪者供圖

在這裡,每一期手機課程3-4個月,分為入門班、基本班、提高班,還開設了專門的“微信課”、“淘寶課”、“美團課”。光是“如何發朋友圈”這堂課,就需用一個多小時來授課。

據館員楊老師介紹,在學習手機的老年人中,有超過一半的人拿著子女淘汰的舊手機;內存太小、手機太卡,是老年人所用手機的普遍問題。

這位老師說道,自己剛開始教課時,老人們可能會將同一個問題問4到5遍;還有的老年人由於耳背,上課都費勁。而他們只有一個簡單的目的,學會用手機。

楊老師告訴鳳凰網科技,一位愛聽書,但是家中沒有wifi網絡的老人,會每週到圖書館,讓館員刪掉上次課程下載的聽書文件,再下載新的文件,只因為手機內存太小。

在中國,有上千萬老年人還不會這些簡單的操作。學會發朋友圈很難嗎?連上4G網很難嗎?

當面臨這些疑惑時,你可能需要思考一個更大的議題——老齡化社會與科技基礎設施。

二、學手機這件小事背後的“數字鴻溝”

5G、AI、移動互聯網2.0、IoT,一代代新的科技產品圍繞著新鮮的名詞,與中國的人口老齡化迎面撞上。而那些“不會使手機”的老年人,是新興科技產品“選擇性失明”的盲區。

如果不會用手機這件小事,是一億人共同的問題呢?

根據Mob研究院的報告數據,45歲以上使用移動智能手機設備的中老年人群接近一億。根據騰訊的財報,截止2018年底,微信55歲以上的用戶有6300萬人

被互联网遗弃的人

來源/Mob研究院《2019銀髮人群洞察》

被互联网遗弃的人

來源/Wavemaker《中國老齡化社會的潛藏價值》

同時,《中國老齡化社會的潛藏價值》顯示,有65%的老年人“非常喜歡上網”,他們為社交、新聞資訊、網購消費等貢獻了重要的月活和交易額。

與年輕的群體不同,他們可能不知道什麼是B站、鬥魚,正如年輕人沒聽過糖豆廣場舞、小娘;也許他們不會用知乎、得到,但卻是各大資訊、健康類App的忠實擁簇者。

通過與幾十位不同年齡段的受訪對象交流發現,剛剛踏進互聯網大門的老齡人群,和年輕群體一樣有著豐富的需求,而生理條件的限制,讓他們無法深入理解“手機”

但是,這部分在互聯網產品邊緣試探的老年人群,在中國的人口比重將會越來越大。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截至2018年底,中國60歲及以上人口近2.5億,佔總人口的18%,佔比連續三年超0-14歲人口比重。其中65歲及以上超1.6億,佔比12%。

被互联网遗弃的人

來源/財經數據,原始數據:國家統計局

羅振宇在跨年演講中提到:到2020年,改革開放之後出生的人數,已經多於改革開放之前出生的人,社會的中堅力量在發生遷移,一代人正在老去。

據中國《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預測研究報告》預測,到2050年,中國老齡人口將超過 4 億,意味著每4個人中就有一位是老人,中國將面臨前所未有的人口老齡化壓力。

當新生代焦慮著、奔跑著迎接新生活的時候,這部分人成為了科技社會的“邊緣群體”。新技術的車輪滾滾向前,跨越兩個世紀,見證新中國的一代人被拋棄。

當新技術的“數字鴻溝”橫亙在兩人之間,一部不怎麼“年齡友好”的手機,成為了老年人進入互聯網時代第一道障礙

狹小的手寫輸入框、複雜的媒體音量和鈴聲音量調節方式、戴著老花鏡也看不清的隱私協議、令人費解的“蜂窩網”、“局域網”、“桌面”、“後臺”等名詞,讓他們在使用智能設備時,顯得遲鈍、笨拙。

一位接受採訪的阿姨對鳳凰網科技表示,因為不會調節聲音,自己從未接到過電話;另一位老年人表示,手機經常卡頓,每次卡頓了,就按關機鍵...

視覺老化、聽覺老化、感知能力老化、記憶力老化、注意力老化等,都是老年人在面臨手機等互聯網產品的內部障礙,而更令這些老年人受挫的是——晚輩的不理解

通過訪談發現,即便是在北京這樣的一線城市,老年人對於互聯網的概念還是一個混沌不明的——這塊讓他們新奇的屏幕,也同樣讓他們犯愁。

在訪談中,我們收集了一些老年人在使用手機時最常見難題:

1、字體太小,無法看清手機上的文字,需要隨身攜帶老花眼鏡;

2、聲音太小,無法接到電話和短信通知;

3、內存太小,總是提醒手機內存滿了,不會使用雲盤;

4、操作流程複雜,頁面切換不回來;

5、無法區分彈窗廣告和消息通知;

6、手寫輸入的鍵盤太小,輸入不便;

7、有看不懂的中文,還有看不懂的英文。如:Apple Store、Safari、Bluetooth。

但是在訴說這些難題的同時,這幾位老人表達了強烈的求知慾。為了能學會一個功能,他們會用筆寫下操作步驟,會向街坊鄰居討教交流。

只有當所有的辦法都不奏效的時候,他們才會轉而求助子女。

三、一堂關於衰老的課

為什麼子女反而會成為老人求助的最後一站?不會用手機的長輩,是真的“笨”嗎?

在訪談中發現,年輕人一方面高估了科技產品對老齡社會的友好程度。更重要的是,我們對衰老沒有認識。

在我們的課本中,有生命的誕生與生長,但鮮少有課程讓我們瞭解生命體的暮年。除了顯而易見的白髮、皺紋,我們對“變老”沒有任何經驗。

先來看一組數據:

一般來說,從39歲大腦生產的髓鞘到達高峰,之後開始漸漸停止生產,衰老也就開始了;

從40歲開始,人的視力就會開始出現老化;

42歲大腦進入中年期,隨著循環能力的下降,腦部供氧減少,記憶力受到影響;

在55歲以後,很多人會患上老花眼,對特定顏色(特別是對藍光和綠光)不敏感,動態視覺減弱;

到了60歲,白內障問題更突出,認知功能退化明顯;

而神經系統方面,與年輕人相比,老年人腦細胞數量及突觸連接減少,腦血流量減小,導致記憶力下降、易疲勞、對外界反應遲鈍等問題。

根據研究,視覺老化會影響老齡用戶對手機界面的感知,行動力老化影響他們對鼠標鍵盤等輸入設備的操作,記憶力和處理能力的老化導致他們的操作行為較為遲緩,而聽覺老化和語言能力的老化則直接影響他們與外界的溝通。

如果能理解衰老,或許我們才更能理解老年人為什麼會對電子產品無措。

在清華大學人因所,我們戴上模擬白內障、黃斑病的眼罩,模擬老年性耳聾的耳塞,以及護肘、負重手腕帶等裝備,用VR技術親身體驗了70歲老人的感官體驗。

被互联网遗弃的人

來源/清華大學人因所

穿上這套裝備後,能夠明顯感覺到指關節的靈活性變低聽不清高音頻的聲音,視線模糊,視野狹小。負重拖鞋、曲背用圍兜、負重腳腕帶,讓人行動緩慢且費力。

此外,設備還模擬了老年人常有的骨骼鈣化駝背等體驗。實驗發現,光是聽覺、視覺的改變,就讓試驗者的行動和反應速度有了明顯退化

被互联网遗弃的人

模擬體驗老年人的生活狀態 來源/鳳凰網科技

身體衰老帶來的無助、孤獨、敏感,年輕人無法理解與共情。

但是,一部手機,可以為老年人帶來哪些便利呢?從他們使用最多的軟件就可以知道。

這是我們在訪談中得到的答案:語音視頻、移動支付、導航是最常使用的功能,其次是新聞資訊類產品。此外還有網購等

一位阿姨說道,自從學會了網購,買東西不用麻煩子女,也不用去超市辛苦排隊;一位酷愛旅行的大爺說道,導航軟件、公交查詢軟件,都能帶來極大的方便。

對於子女常年在外地的空巢老人來說,智能手機是其聯絡外界的唯一方式。而問題在於,聯網、內存、基本操作都是難題,老人這部分需求並沒有被滿足,甚至沒有被看見

清華大學人因與工效學教授饒培倫對老年群體的科技需求研究已有20餘年,在他看來首先應該認識衰老。

缺乏對衰老的認知,導致我們無法理解長輩的“笨”和“懶",並且在老年社會的基礎設施建設上,中國與日本、西方國家還有很大距離。

被互联网遗弃的人

他認為,英國由於先開始工業革命,在20世紀初就開始體驗到人口老化的影響,我國將老齡化納入規劃當中則還需要一段時間,讓年輕人、企業、社會認識到老齡化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正如饒培倫所說:對年齡瞭解得越多,能干預的就越多。我們手中掌握了技術,也代表我們有更多的責任和使命。

四、信息科技產品不能選擇性“失明”

通過訪談我們發現,老年人對於手機最普遍訴求是可以概括為“四大一簡單”:聲音大、屏幕大、字大、內存大、界面和操作更簡單。

考慮到老年人視力與聽力的退化,主流手機廠商華為、小米、OPPO相繼推出了簡易模式、老年模式、親情守護模式。支持圖標和文字放大、語音讀屏等,遠程守護功能讓監控人遠程刪掉垃圾短信、終止誘騙支付等。

在電子產品的入門教學上,電視應用“奇異果TV”推出“AI長輩模式”,包括遠程子女代登錄、子女代支付等,360IoT部門推出了專門針對老年人基礎的開機視頻教程。

子女代付、遠程操作、實時定位、查看設備儲存及電量

等功能,從系統上解決了部分剛需性問題:如防止詐騙、防止走丟,讓我們能為長輩解決一些緊急的問題。

在App軟件產品中,對中老年群體的關照也日趨明顯。

具有平臺屬性的App,如百度、美團、攜程均推出了語音搜索功能。針對操作困難的老年人群體,首汽約車還推出了代人叫車的功能。

在輸入法軟件中,搜狗、訊飛等輸入法設置了語音輸入入口。其中,搜狗輸入法在部分OEM產品推出了老年版APP;支付寶提供了關聯父母的支付寶賬號,幫父母完成異地的在線掛號的功能等。

這些公司都在進行嘗試,希望從功能上彌補不足。但是,從老年人實際使用體驗來看,預裝軟件、隱私獲取、系統推送的誘導信息、按鈕過多、操作複雜冗餘等問題仍有待進一步解決。

喜歡用手機軟件K歌的張阿姨一臉不解,每次打開軟件,都會提示K歌軟件在使用我的位置。“地圖軟件可以給我導航,但是K歌需要我的位置做什麼呢?”

張小龍曾在微信公開課上坦言,在現在這樣一個商業環境下,廣大用戶其實對於糟糕的強迫式體驗容忍度是很高的。人們會以為很多東西是正常的,比如開屏廣告是正常的、系統推送的營銷信息是正常的,誘導你去點擊也是正常的。

因此,在信息科技產品的設計中,將老年人的生理老化和認知老化考慮在內,降低產品使用和學習門檻,是大多數科技公司需要面對的商業議題。

《“十三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體系建設規劃》提出,要增加通信服務、電子商務等老年用品供給,提升老年用品科技含量等。

在饒培倫教授看來,目前國內亟需建立一個針對老年群體的交互設計基本標準,在這個標準下探索更多普世的、具有社會福祉的功能,探索老齡化社會中互聯網基礎設施的商業價值。

五、將父母帶進互聯網時代

被互联网遗弃的人

除了手機廠商、互聯網產品之外,城市的社區、養老院、圖書館、老年大學等機構,也逐漸重視老人學習使用手機的訴求,開展培訓班課程,組織志願者上門幫忙等。

相反,離長輩最近的我們,做的還遠遠不夠。

儘管手機相繼推出了針對老年人的親情模式,但是大多數情況下長輩所使用的手機都是子女淘汰的舊手機,而這些便捷的語音助手功能、親情守護功能,並沒有發揮其作用。

酷愛拍照的李大爺如今已經70歲,通過手機他已經能夠獨立網購、外出導航,但是他使用了三年的32G手機已經十分卡頓。

存那麼多照片沒用的你就給刪了,但是我捨不得”,因為對於他們來說,隨著身體的衰老,有的地方可以見一次就少一次。

被互联网遗弃的人

大部分人覺得“會用手機”是天經地義的,只有極少數年輕人會關心長輩的手機是否好用;極少數年輕人會反覆教老人使用軟件功能;因為收到子女的負面反饋,大部分老年人寧可向街坊鄰居請教,也不願“麻煩”子女。

由於受到生理條件的限制,老年人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比較低,學習和理解一項新事物需要更長的時間,對社會和生活環境的適應能力減弱,也容易產生自卑情緒。

被互联网遗弃的人

因此,在此,我們對年輕人的第一個建議是,為長輩搭建好Wifi等基礎設施,給長輩換一部大屏幕、大內存、大字體的手機。

更重要的是,希望年輕人能花點時間,教他們學會掃碼支付、轉賬繳費、清理內存、看病掛號等。體諒長輩的笨拙、健忘,多一分理解和耐心,將他們也拉入互聯網“衝浪”。

父母將我們帶進了他們的世界,現在父母也需要我們,將他們帶進我們的世界,這個萬物互聯的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