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8 2000年互聯網泡沫破裂,19年後互聯網泡沫又破了一次

​互聯網最早是給美國軍方量身定製的,後來大學和研究機構們也被允許一起玩,在它們玩了將近30年後,互聯網終於褪掉它神秘的面紗,向普通民眾開放。當那些有條件的外國人把互聯網玩了10年後,我國最早的那批網民才開始出現。

不過接觸的晚並不是壞事,起碼上網玩電腦的門檻變得很低了。當普通人可以不經過培訓就開機上網的時候,互聯網用戶註定要爆發式增長的。這種誘人的前景讓互聯網從業者很激動,也讓手裡有閒錢找項目的人很激動,這些人不一定會開機或打開瀏覽器,但是一定會砸錢投資互聯網,因為這個行業夠新夠有前景。

如果人們手裡普遍有閒錢,原因或許是經濟整體上繁榮,以至於每個人都賺了錢;要麼是銀行利率很低,錢存在銀行裡沒幾個利息,以至於大家都把錢取了出來。2000年之前的美國就屬於第二種情況,當時美聯儲把儲備金利率設的很低,以至於商業銀行的存款利率也變得很低,導致美國出現了流動性過剩的現象。

2000年互聯網泡沫破裂,19年後互聯網泡沫又破了一次

(位於美國的聯邦儲備銀行)

流動性過剩意味著大量資金離開了銀行的金庫,在市場上慌張地流動著。有句話說的好:資本最害怕的是被閒置。當一個人手裡有閒錢的時候,心裡多少都有點憂慮,要麼憂慮錢被人借走,要麼憂慮錢一天天貶值。本著不想資金閒置的憂慮心理,人們都在尋找合適的投資項目,在2000年之前的那幾年,互聯網被一致認為是有前途的投資項目。

不過那個時候的互聯網行業盈利方式一點兒也不豐富,大多數公司都是靠點擊廣告賺錢,他們用自己的網站吸引訪客,大量訪客中總是有人點擊頁面廣告並轉化成消費者。如果某家互聯網公司的訪客很多的時候,那家互聯網公司就被認為價值很高。

很顯然當時投資者的思維沒能與時俱進,他們用傳統方式給互聯網行業估值,就難怪把互聯網企業的價值給高估了,直接導致當時互聯網公司的股價普遍上漲。一旦公司股票進入了上升階段,那麼手裡有閒錢的投資者們就會扎堆購買這些公司的股票,股價也因為大量的購買而繼續攀升,最後出現了越漲越買越買越漲的喜慶現象。

一旦股價超過了公司的實際價值,泡沫就與日俱增地變大了。不過只要泡沫不破滅,美好的生活就會繼續往前走,至少從表面上來看,互聯網公司個個都很風光,它們可以租下豪華的辦公樓,給員工提供舒適的辦公環境和優越的福利,發放令其它行業嫉妒的薪水。

2000年互聯網泡沫破裂,19年後互聯網泡沫又破了一次

(谷歌公司的一個指示牌)

互聯網行業的風光讓人眼紅,各路精英紛紛進入這個行業一試身手,於是互聯網公司遍地開花。這些新公司也同樣得到了資本的青睞,它們的股票也跟著往上漲,它們的辦公樓寬敞通透,它們的員工作風土豪。於是大學畢業生熱衷去互聯網行業謀生,投資者也喜歡往這個行業砸錢,互聯網行業就這樣被全民追捧了。

但是股民們追捧是一回事,自己到底幾斤幾兩互聯網企業還是要做到心裡有數的,如果一家公司不是純粹的騙子公司,那麼它務必要提升業績讓自己配得上瘋長的股價。在這種壓力下,互聯網行業被逼著不斷吸引用戶,在產品和盈利方式不變的情況下,最立竿見影的辦法便是砸錢投廣告,想方設法吸引韭菜們訪問自己的網站,併成為自己的註冊用戶。

打廣告是很燒錢的,不停地打廣告意味著不停地燒錢,想要在全國乃至全世界推廣自己,那就要燒掉海量的錢。以當時多數互聯網行業那點可憐的廣告費收入,早就入不敷出了。所以那些企業需要不斷地融資,用拿到手的投資款打廣告,只有足夠的廣告才能確保足夠的用戶,用戶越多公司的估值就越高,估值越高股價就越高,股價越高融資也就更容易。

在那個互聯網行業草長鶯飛的時代,確實湧現了一些後來很偉大的公司,不過更多的公司是那些沒有盈利能力的投機者,它們只是趕上了好時候,因為融資太容易所以靠著不斷燒錢保持著光鮮的存在,它們每刷一天存在感,互聯網的泡沫就被吹大一圈,一天天逼近破滅的那一天。

2000年互聯網泡沫破裂,19年後互聯網泡沫又破了一次

(我國最大的互聯網公司之一)

不管泡沫最後以何種方式破滅,最常見的原因都是因為缺錢引起的,2000年互聯網泡沫的破滅也是因為缺錢。當市場上流動的資金變少了以後,投資者們會變得比過去冷靜和理性,應該投哪些行業會經過更嚴格的審核,審核的最重要指標是企業的盈利能力,所以那些靠點擊率混社會的的互聯網公司很難繼續拿到錢。

當時美國市面上的錢變少還是因為美聯儲,因為美聯儲發現流動性過剩出現通脹風險以後,毫不猶豫地提高了存款儲備金率,從之前的3%提高到了6%。儲備金率翻倍後美國的商業銀行也逐漸提高了存款利率,這就意味著把錢存在銀行裡變得比過去更加划算。

資本雖然最怕被閒置,但是資本也很害怕風險,既然有了更穩妥的方式,就沒必要再冒險了,流通中的資金就這樣因為銀行利率的提高開始回到銀行。這種趨勢直接導致互聯網公司開始缺錢了,一旦賬上的錢所剩無幾,那種燒錢換粉絲的模式就註定要被叫停,接著公司的用戶數就要下降,公司的估值就要降低,公司的股價就要下跌,新一輪融資也就沒有可能了。

就在互聯網行業凌冬將至的時候,當時《華爾街日報》上出現了一篇深度調查後的文章,這篇文章的標題叫做《燒光》,什麼玩意兒被燒光呢?燒光的是互聯網公司賬上的錢。文章作者調查了幾百家互聯網公司,發現幾乎一半公司即將發不出工資,剩下的一大半也會在幾個月內燒光存款,如果不能儘快融到錢的話,這些公司都面臨著關門跑路的風險。

2000年互聯網泡沫破裂,19年後互聯網泡沫又破了一次

(紐約股票交易所)

這篇文章問世之後引起了不小的恐慌,之前追捧互聯網的股民們這才意識到,自己滿懷期待的互聯網行業並不怎麼賺錢,那些非常有價值的訪問量都是用錢燒出來的,如果沒有人源源不斷地送錢,這些公司終究會倒閉,自己手裡的股票將變得一文不值。

恐慌的範圍擴大的很快,恐慌不久變成了行動,股民們爭先恐後地拋售股票,很快市場上都在拋互聯網行業的股票,導致互聯網行業的股票全線大跌,大跌之下大量的互聯網公司破產跑路,那些光鮮亮麗的辦公室人去樓空、滿目瘡痍。

當時美國的互聯網行業泡沫就這樣破了,泡沫破滅自然會有大量悲傷和遺憾的故事,有人失業,有人討薪,有人賣車賣房,有人不知所蹤。要在事後找原因,每個人都有責任。當時無論美國民眾還是投行的精英,都不怎麼懂互聯網行業的規矩,他們按照傳統行業的用戶規模做判斷和估計,得出誘人結論後追捧互聯網企業,聯手造成了泡沫並蒙受了巨大損失。

在互聯網泡沫破滅後消失的公司,之前大都以燒錢的方式經營,想必這種方式大家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因為類似的事情過去就在我們身邊發生過,那就是形形色色的米雕。

2000年互聯網泡沫破裂,19年後互聯網泡沫又破了一次

(曾經無比燒錢的共享單車)

在過去的兩年裡,我國的互聯網行業流行起了“共享經濟”的概念,身邊看得到的傳統行業都曾試圖被共享,自行車、理髮、做飯、修車、捏腳無一倖免。在這種風氣肆虐的季節,大量互聯網公司粉墨登場,它們總是把全國的市場作為自己產品的可能市場,因此單純看融資文案這些公司的潛在價值非常誘人。

當風口出現後,玩共享概念的公司大受追捧,這些初創公司拿錢拿到手軟,從天使輪到A輪,從B輪到C輪,公司的估值越來越高,創始人和投資人一起感到心花怒放。拿到了鉅額投資,這些公司開啟了燒錢打廣告的模式,它們以誘人的補貼吸引潛在的用戶,試圖把人們的消費習慣從線下拉到線上。

可是改變傳統習慣是艱難的,時間證明大部分共享經濟是個偽命題。幾年後的今天,真正留下來的共享經濟項目屈指可數,不少名噪一時的創業公司也就撐了兩三年,然後變成江湖傳說和反面教材被人學習。共享經濟的出現、發展和消亡是個神奇的經濟現象,這個完全可以看做是一場新時期的互聯網泡沫破滅史。

值得欣慰的是那些互聯網公司還沒能混到上市的那天,所以被它們燒掉的錢大多數來自投資機構和投資人。如果我們的政策可以讓這些公司快速上市,那麼共享經濟的泡沫破滅後,倒黴的人群中會出現很多捶胸頓足的普通老百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