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6 2020年新《土地管理法》實施後,徵地補償按面積補還是按戶頭補?

2020年新《土地管理法》實施後,徵地補償按面積補還是按戶頭補?


“家裡雖然人口少,但是房屋面積很大,憑什麼鄰居家人口多面積小就補償得多?這不公平!律師,拆遷究竟是看房屋面積還是戶頭呢?”


眾所周知,新修訂的《土地管理法》已於2020年1月1日正式開始實施,徵地補償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那麼,計算徵地補償時是按照房屋面積進行補償還是按照人口數補償呢?本文將針對以上問題進行解答。


新《土地管理法》實施後,補償標準發生變化了!


此次,新《土地管理法》在多方面作出了創新性的突破。


土地徵收制度改革是當前農村土地管理領域的一個難點所在。我國現行徵地制度存在徵地權力行使範圍過寬、補償標準低、安置途徑單一等問題。新法實施後,進一步明確了補償保護原則,規範了補償標準,這將最大限度地保護農民的合法利益。


新《土地管理法》規定:“徵收農用地的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標準由省、自治區、直轄市通過制定公佈區片綜合地價確定”。


2020年新《土地管理法》實施後,徵地補償按面積補還是按戶頭補?


制定區片綜合地價應當綜合考慮土地原用途、土地資源條件、土地產值、土地區位、土地供求關係、人口以及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等因素,並至少每三年調整或者重新公佈一次。


由此可見,根據新法中的“區片綜合地價”來計算徵地拆遷補償,比起原本的“平均土地年產值”更加全面,更能保障農民獲得充分、合理的補償。


此外,根據《土地管理法》第四十八條的規定,徵收土地應當給予公平、合理的補償,保障被徵地農民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長遠生計有保障。


這些規定意味著新法進一步明確了拆遷的補償原則、補償方式等內容,且向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對被徵地農民的養老等社會保障問題也提出了要求,力求踐行“保障被徵地農民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長遠生計有保障”的補償原則。


徵地補償款,看房屋面積還是看戶口數?


總的來說,徵收補償款的數目僅與被徵收房屋本身情況有關,與家裡人口多少沒有必然的聯繫。按面積補是基礎,按人頭安置則是補充、調整。


根據我國的《土地管理法》相關規定可知,徵收土地應當依法及時足額支付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以及農村村民住宅、其他地上附著物和青苗等的補償費用,並安排被徵地農民的社會保障費用。其中安置補助費是指對被徵收土地和農業人口的安置,戶口數會直接影響到安置補助費用的金額大小。


2020年新《土地管理法》實施後,徵地補償按面積補還是按戶頭補?


由此可見,集體土地補償和戶口是沒有多大關係的,一般是按照面積來計算補償金額,其中與戶口數產生直接關係的目前來看只有一個安置補助費。當然,土地徵收補償到底是按面積算還是戶口數算,除了法律的相關規定,還會受到地方政策的影響。


實踐中,有些地方確實會根據被徵收人戶籍登記情況、家庭人口數量等因素給出以戶頭多少為計算標準的補償方案,例如每人可以獲得多少平方米的安置房面積等。如果當地按照人口數進行補償,造成“人少地多”的情況,導致被徵收人居住水平嚴重縮水的現象,此時被徵收人需要及時依法爭取自己的合法權益。


在此,需要提醒各位的是“保障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是徵地拆遷補償的基本原則。所以,無論是實踐中以房屋面積作為計算補償的主導因素還是結合人口數來計算,都需要以是否降低原有生活水平作為衡量的標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