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豬場生物安全與廢棄物無害化處理,豬糞尿的無害化處理

1.豬糞對環境有多大的汙染?

一般情況下,1頭育肥豬從出生到出欄,排糞量850~1050千克,排尿量1200~1300千克;1個萬頭豬場每年排放純糞尿3萬噸,再加上集約化生產的沖洗水,每年可排放糞尿及汙水6萬~7萬噸。目前全國約有5000頭以上的養豬場1500多家,根據這些規模化養殖場的年出欄量計算,其全年糞尿及汙水總量超過1億噸。豬糞汙中含有大量的氮、磷、微生物和藥物以及飼料添加劑的殘留物,它們是汙染土壤、水源的主要有害成分,1頭育肥豬平均每天產生的廢物為5.46升,1年排洩的總氮量達9.534千克,磷達6.5千克;並且每克豬糞汙中還含有83萬個大腸桿菌、69萬個腸球菌以及一定量的寄生蟲卵等。豬場所產生的有害氣體主要有氨氣、硫化氫、二氧化碳、酚、吲哚、糞臭素、甲烷硫酸類等,也是對豬場自身環境和周圍空氣造成汙染的主要成分。因此,為了保證無公害生豬生產,必須做好糞尿處理及環境控制工作,做到對環境的零汙染或者是最低汙染。

豬場生物安全與廢棄物無害化處理,豬糞尿的無害化處理

2.糞汙清理有哪些工藝?

目前一般工廠化豬場糞尿的清理有水衝糞、水泡糞和幹清糞三種工藝,其糞尿處理系統也不盡相同。

(1)水衝糞工藝 水衝糞工藝是20世紀80年代我國從國外引進的規模化養豬技術和管理方法時採用的主要清糞模式。該工藝的主要目的是及時、有效地清除畜舍內的糞便、尿液,保持畜舍環境衛生,減少糞汙清理過程中的勞動力投入,提高養殖場自動化管理水平。水衝糞的方法是糞尿汙水混合進入縫隙地板下的糞溝,每天數次從溝端的水噴頭放水沖洗,糞水順糞溝流入糞便主幹溝,進入地下貯糞池或用泵抽吸到地面貯糞池進行處理。

優點:可保持豬舍內的環境清潔,有利於動物健康,勞動強度小,勞動效率高,有利於養殖場工人健康,在勞動力缺乏的地區較為適用。

缺點:耗水量大,一個萬頭養豬場每天需消耗大量的水(200~250米3)來沖洗豬舍的糞便。汙染物濃度高,化學需氧量(COD)為11000~13000毫克/升,生化耗氧量(BOD)為5000~6000毫克/升,懸浮固體(SS)為17000~20000毫克/升。固液分離後,大部分可溶性有機質及微量元素等留在汙水中,汙水中的汙染物濃度仍然很高,而分離出的固體物養分含量低,肥料價值低。該工藝技術上不復雜,不受氣候變化影響,但汙水處理部分基建投資及動力消耗很高。

(2)水泡糞工藝 新型水泡糞工藝可從源頭控制養豬廢水,由於採用了全漏縫地板,在整個飼養期不用沖洗豬圈,豬糞水的來源只有豬喝的水和最終沖洗消毒圈舍的水。同時嚴格控制養豬的耗水量,讓豬使用碗式飲水器,減少了豬飲水時的滴漏,豬舍裝有水錶計量,考核每一個飼養員的用水量。而且該工藝豬糞水產量少,日排糞水量少,減輕了糞水還田的壓力。同時,新型水泡糞工藝生產效率高,便於機械化自動化作業,人均年可飼養育肥豬1萬頭。在整個飼養過程中人員一般不接觸生豬,減少疾病傳播。能夠有利於環境控制,豬糞浸泡在水中,溶解了一部分氨氣等混合臭氣。

一些大型養豬場負責人介紹,該工藝是從根本上解決養豬廢水多的好工藝,但還沒有納入國家政策允許的豬場排放體系,因此呼籲應將新型水泡糞排放工藝經過有關部門評估後納入國家政策排放體系,解決目前規模化豬場排放難的問題。

該工藝的主要目的是定時、有效地清除畜舍內的糞便、尿液,減少糞汙清理過程中的勞動力投入,減少衝洗用水,提高養殖場自動化管理水平。水泡糞清糞工藝是在水衝糞工藝的基礎上改造而來的,工藝流程是在豬舍內的排糞溝中注入一定量的水,糞尿、沖洗和飼養管理用水一併排放到縫隙地板下的糞溝中,儲存一定時間後(一般為1~2個月),待糞溝裝滿後,打開出口的閘門,將溝中糞水排出。糞水順糞溝流入糞便主幹溝,進入地下貯糞池或用泵抽吸到地面貯糞池處理。

優點:比水衝糞工藝節省用水。

缺點:由於糞便長時間在豬舍中停留,形成厭氧發酵,產生大量的有害氣體,如H2S(硫化氫)、CH4(甲烷)等,惡化舍內空氣環境,危及動物和飼養人員的健康。糞水混合物的汙染物濃度更高,後處理也更加困難。該工藝技術上不復雜,不受氣候變化影響,汙水處理部分基建投資及動力消耗較高。

(3)幹清糞工藝 該工藝的主要目的是及時、有效地清除畜舍內的糞便、尿液,保持畜舍環境衛生,充分利用勞動力資源豐富的優勢,減少糞汙清理過程中的用水、用電,保持固體糞便的營養物,提高有機肥肥效,降低後續糞尿處理的成本。幹清糞工藝的豬舍地面結構為架空式的半漏或全漏縫水泥板條地面,豬隻所排出的糞便由漏縫地板落入地下斜坡上,每3~5天對落入的豬糞用刮糞機或人工收集,運送到集糞池內集中堆放,待處理。糞便一經產生便分流,幹糞由機械或人工收集、清掃、運走,尿及沖洗水則從下水道流出,分別進行處理。

幹清糞工藝分為人工清糞和機械清糞兩種。人工清糞只需用一些清掃工具、人工清糞車等,設備簡單,不用電力,一次性投資少,還可以做到糞尿分離,便於後面的糞尿處理,其缺點是勞動量大,生產率低。機械清糞包括鏟式清糞和刮板清糞,機械清糞的優點是可以減輕勞動強度,節約勞動力,提高工效。缺點是一次性投資較大,還要花費一定的運行維護費用,而且我國目前生產的清糞機在使用可靠性方面還存在欠缺,故障發生率較高,由於工作部件上粘滿糞便,維修困難。此外,清糞機工作時噪聲較大,不利於畜禽生長,因此我國的養豬場很少使用機械清糞。

水衝式和水泡式清糞工藝,耗水量大,排出的汙水和糞尿混合在一起,給後面的處理帶來很大困難,而且固液分離後的幹物質肥料價值大大降低,糞便中的大部分可溶性有機物進入液體,使液體部分的濃度很高,增加了處理難度。與水衝式和水泡式清糞工藝相比,幹清糞工藝固態糞汙含水量低,糞中營養成分損失小,肥料價值高,便於高溫堆肥或其他方式的處理利用,產生的汙水量少,且其中的汙染物含量低,易於淨化處理,在我國勞動力資源比較豐富的條件下,幹清糞是較為理想的工藝。

豬場生物安全與廢棄物無害化處理,豬糞尿的無害化處理

3.什麼是豬糞無害化堆肥處理方式?

豬的糞尿處理方法很多,堆肥是比較常用的糞便處理方法之一,適用於各種規模的養豬場。堆肥處理是將人工或機械收集的糞便與其他有機物如秸稈、雜草等混合堆積,在好氧、嗜熱性微生物的作用下使有機物發生生物降解,形成一種類似腐殖質土壤的物質的過程。在堆肥發酵過程中,大量無機氮被轉化為有機氮的形式固定下來,蛋白質被分解,形成了比較穩定、一致且基本無臭味的產物,即以腐殖質為主的堆肥,而且是一種肥效持久,能改良土壤結構,增加土壤有機質,增強土壤肥力的優質有機肥。堆肥發酵過程中產生的高溫(50~70℃)足以殺死糞便中的病原微生物、寄生蟲、蟲卵和草籽,並有效地控制蒼蠅滋生,符合GB 7959—87《糞便無害化衛生標準》的要求,經堆肥發酵處理後的糞便呈棕黑色、鬆軟、無特殊臭味、不招蒼蠅、衛生上無害,在養豬場中常用的堆肥處理設備有自然堆肥、堆肥發酵塔等。

(1)自然堆肥 將物料堆成寬高分別為2.0~4.0米和1.5~2.0米的垛條,讓物料自然發酵、分解、腐熟,在乾燥地區垛條斷面呈梯形;在多雨地區和雨季,垛條頂部為半圓形或在垛條上方建棚以防雨水進入,堆肥棚主要是防雨水,側面全遮,前、後面敞開,其大小據飼養量決定,但空間要大,利於通氣,兩側為二道水泥牆,地面為水泥結構,牆距約3米,牆高1.7米,長度據需要而定。在垛條底部鋪設通風管道給糞堆充氣,以加快發酵速度,在堆肥的前20天內應經常充氣,堆內溫度可升至60℃,此後自然堆放2~4個月可完成腐熟(圖1-1和圖1-2)。其優點是設備簡單,運行費用低;缺點是堆肥時間長,此方法適合於小型養豬場。傳統的堆肥就是自然堆肥,它在無害化處理方面也有一定的效果,但是無害化不徹底,且在無害化過程當中,不是很穩定。

豬場生物安全與廢棄物無害化處理,豬糞尿的無害化處理

圖1-1 自然堆肥流程

豬場生物安全與廢棄物無害化處理,豬糞尿的無害化處理

圖1-2 自然堆肥處理後的豬糞

(2)堆肥發酵塔 堆肥發酵塔為立式發酵設備,收集到的物料由帶式輸送機送至發酵塔頂部,再經旋轉布料機均勻地將物料送入發酵塔中,通過通風裝置向塔內的物料層中充氣使物料加速發酵。經過3天左右物料即可完全腐熟,腐熟的物料由螺旋攪拌輸送機輸送到輸料皮帶上,然後由其排出發酵塔,經乾燥、粉碎過篩後,即可裝袋出售。堆肥發酵塔的工作過程可以是間歇的,也可以是連續的,其特點是發酵時間短,生產率高,適合於大中型養豬企業使用。

堆肥發酵塔包括:進料皮帶、旋轉布料機、通風裝置、空氣、螺旋輸送機、輸料皮帶。

豬場生物安全與廢棄物無害化處理,豬糞尿的無害化處理

4.如何對豬糞進行烘乾處理?

較大規模的養殖場對豬糞的無害化處理,採用烘乾法較理想。此方法主要適用於水泡糞養殖工藝,首先對糞便進行固液分離,分離後的固體糞便可採取快速烘乾、轉動烘炒、微波等方法處理,再添加其他成分製成有機複合肥,液體可摻入部分其他化肥製成液體肥料出售,或直接用泵送到菜地、果園用作肥料。烘乾法的工作流程參照圖1-3和圖1-4所示。

豬場生物安全與廢棄物無害化處理,豬糞尿的無害化處理

圖1-3 烘乾處理法的工作流程

豬場生物安全與廢棄物無害化處理,豬糞尿的無害化處理

圖1-4 固液分離過程

5.請簡要介紹豬糞沼氣發酵技術。

沼氣是豬糞、墊料等有機物質在厭氧環境中,適宜的溫度、溼度、酸鹼度、碳氮比等條件下,通過厭氧微生物發酵作用而產生的一種可燃氣體,其主要成分為甲烷,佔60%~70%,其餘為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和氫氣等,生產沼氣不僅可以利用大量的豬糞便,殺滅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蟲卵,防止環境汙染,而且開闢了對二次能源的利用,節省燃料。

沼氣池在工作時,糞便經糞泵和管道送入發酵罐中進行厭氧發酵,產生的沼氣由導出管輸入貯氣罐中,循環糞泵可使糞液通過熱交換器被加熱,提高糞液溫度,達到高溫發酵,提高發酵效率,加大產氣量,貯氣罐有一個可以上下浮動的頂蓋,根據進氣量的多少上下浮動,以保持沼氣輸出管路中有一定的壓力。經厭氧高溫發酵處理後的糞便,其中的蟲卵和致病細菌都被消滅,成為無菌無害、腐熟良好的優質肥料。用沼氣發生設備處理養豬場糞便汙水,不僅可以得到優質肥料,而且還可以獲得作為能源的沼氣。

(1)沼氣池建設

①沼氣池建設的基本技術。沼氣池的建設一定要按沼氣的各項利用技術要求進行建設和利用,此外,還要因地制宜,北部寒冷地區可以利用時間短一些,搞一些相對簡易一點的池子,黃河以南地區多發展一些,沼氣池投資不是太大,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制池的材料種類也較多,一般農家用或小規模池的建設投資農民都能負擔,但大型池投資較大,需要有一定的資金,建沼氣池的投資一般2~3年就可收回。建設沼氣池是一項專門技術,一方面必須安全,另一方面沼氣池的密封要求高,當前我國有專門的國家標準可以遵照執行(GB—4759—4752—84,GB—4750—4752—2000)。沼氣池的建設一定要請當地的沼氣部門幫助,不要自己隨意建池,以免發生危險和漏氣,產出的沼氣要用掉,否則排入空氣會造成二次汙染,我國大部分縣市都有沼氣推广部門,建沼氣池要取得他們的支持和指導,不要自己盲目的建設。

②沼氣池的基本結構和類型。沼氣池實際上是一個立方體的或圓立方體的池體,在這個池體內進行厭氧發酵,發酵池有一個入料口,一個出渣口和出水口,在池頂有一個出沼氣口。池內根據厭氧方式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設施,如為了提高發酵效率,加一些填料,以附生更多的沼氣菌;為了加強沼液的流動,有的池設計專門配置的水管,以水流攪動料液;還有為了操作方便而加一個攪拌器的。

沼氣口的類型有:水壓式沼氣池、浮罩式沼氣池、半塑式沼氣池、塔型沼氣池、帽式沼氣池、方型浮罩式沼氣池等。

③製作沼氣池的建築材料。沼氣池製作材料很多,可用磚、水泥、玻璃鋼、鑄鐵、不鏽鋼板等,體積小的用磚即可,體積大的可根據經濟條件和建築要求選材,我國一般用水泥鋼筋混凝土比較普通,國外用不鏽鋼的比較多。沼氣池最主要要堅固、密封,不能漏氣。因此建池的選料要考慮好。

(2)沼氣發生的幾個重要條件

①嚴格的厭氧環境。沼氣微生物的核心菌群—產甲烷菌是一種厭氧性細菌,對氧特別敏感,它們在生長、發育、繁殖、代謝等生命活動中都不需要空氣,空氣中的氧氣會使其生命活動受到抑制,甚至死亡,產甲烷菌只能在嚴格厭氧的環境中才能生長。修建沼氣池,要嚴格密閉,不漏水,不漏氣,這不僅是收集沼氣和貯存沼氣發酵原料的需要,也是保證沼氣微生物在厭氧的生態條件下生活得好,使沼氣池能正常產氣的需要,這就是為什麼把漏水、漏氣的沼氣池稱為“病態池”的道理。

②發酵液溫度。通常把不同的發酵溫度區分為三個範圍,即把46~60℃稱為高溫發酵,28~38℃稱為中溫發酵,10~26℃稱為常溫發酵,在10~60℃的範圍內,沼氣均能正常發酵產氣,低於10℃或高於60℃都嚴重抑制微生物生存、繁殖,影響產氣,在這一溫度範圍內,一般溫度愈高,微生物活動愈旺盛,產氣量愈高,這就是為什麼沼氣池在夏季,特別是氣溫最高的7月產氣量大,而在冬季最冷的1月產氣很少,甚至不產氣的原因,也是沼氣池在管理上強調冬天必須採取越冬措施,以保證正常產氣的原因,微生物對溫度變化十分敏感,溫度突升或突降,都會影響微生物的生命活動,使產氣狀況惡化。

③發酵菌種。沼氣發酵微生物是人工製取沼氣的內因條件,一切外因條件都是通過個基本的內因條件才能起作用。因此,沼氣發酵的前提條件就是要接入含有大量這種微生物的接種物,或者說含量豐富的菌種。

沼氣發酵微生物都是從自然界來的,而沼氣發酵的核心微生物菌落是產甲烷菌群,一切具備厭氧條件和含有有機物的地方都可以找到它們的蹤跡。它們的生存場所,或者說人們採集接種物的來源主要有:沼氣池、湖泊、沼澤、池塘底部;陰溝汙泥之中;積水糞坑之中;動物糞便及其腸道之中;屠宰場、釀造廠、豆製品廠、副食品加工廠等陰溝之中以及人工厭氧消化裝置之中。

給新建的沼氣池加入豐富的沼氣微生物群落,目的是為了很快地啟動發酵,而後又使其在新的條件下繁殖增生,不斷富集,以保證大量產氣。沼氣一般加入接種物的量為總投料量的10%~30%。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加大接種量,產氣快,氣質好,啟動不易出現偏差。

④發酵液酸鹼度。厭氧微生物要求中性的環境,或者微偏鹼性,過酸、過鹼都會影產氣。酸鹼度在pH=6~8,均可產氣,以pH=6.5~7.5產氣量最高,pH值低於6或高於9時均不產氣。

沼氣池發酵初期由於產酸菌的活動,池內產生大量的有酸,導致pH值下降。隨著產酵持續進行,氨化作用產生的氨中和一部分有機酸,同時甲烷菌的活動,使大量的揮產酸轉化為甲烷和二氧化碳,使pH值逐漸回升到正常值。所以,在正常的發酵過程中,沼氣池內的酸鹼度變化可以自然進行調解,先由高到低,然後又升高,最後達到恆定的自然平衡(即適宜的pH值),一般不需要進行人為調節。只有在配料和管理不當,使正常發酵過程受到破壞的情況下,才可能出現有機酸大量積累,發酵料液過於偏酸的現象。此時,可取出部分料液,加入等量的接種物,將積累的有機酸轉化為甲烷,或者添加適量的草木灰或石灰澄清液,中和有機酸,使酸鹼度恢復正常。

⑤發酵碳氮比(C/N):碳氮比在(25~30)∶1時,產氣效果最好。

⑥發酵料液的濃度。發酵料液的濃度過稀則難以產氣,即使產氣也是極少;過濃則易引起酸化,使發酵受阻而影響產氣。通常在高溫季節發酵料液濃度控制在6%~8%;在低溫季節發酵料液濃度控制9%~11%。沼氣池的負荷通常用發酵原料濃度來體現,適宜的幹物質濃度為4%~10%,即發酵原料含水量為90%~96%。發酵濃度隨著溫度的變化而變化,夏季一般為6%左右,冬季一般為8%~10%。濃度過高或過低,都不利於沼氣發酵。濃度過高,則含有水量過少,發酵原料不易分解,並容易積累大量酸性物質,不利於沼氣菌的生長繁殖,影響正常產氣。濃度過低,則含有水量過多,單位容積裡的有機物含量相對減少,則難以產氣,即使產氣也是極少。

⑦攪拌。對發酵液進行攪拌有利於厭氧微生物與有機物充分接觸,並可打碎髮酵過程中產生的浮渣層,使產生的沼氣更容易逸出,採用攪拌後,平均產氣量可提高30%以上。沼氣池的攪拌通常分為機械攪拌、氣體攪拌和液體攪拌三種方式。機械攪拌是通過機械裝置運轉達到攪拌目的;氣體攪拌是將沼氣從池底部衝進去,產生較強的氣體迴流,達到攪拌的目的;液體攪拌是從沼氣池的出料間將發酵液抽出,然後從進料管衝入沼氣池內,產生較強的液體迴流,達到攪拌的目的。

農村用的沼氣池通常採用強制迴流的方法進行人工液體攪拌,即用人工迴流攪拌裝置或汙泥泵將沼氣池底部料液抽出,再泵入進料部位,促使池內料液強制循環流動,提高產氣量。此外,利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專家教授研製發明的國家專利——沼氣池氣動攪拌裝置(專利號ZL97227660.2),可利用沼氣池的產氣動力,實現沼氣池發酵裝置自動攪拌和持續動態發酵的目的。

特別要注意人不能進入沼氣池,以免出現危險。

⑧發酵罐的容積。厭氧微生物分解有機物的速度很慢,豬糞便要在發酵罐中停留很長時間才能充分腐熟分解,因此發酵罐應該有足夠的容積。大體上每頭豬需要0.15米3的容積。在設計時還應留出0.5~1.0倍的貯備餘量,以保障設備的正常運行。

(3)沼氣發酵產物的綜合利用 沼氣發酵產物包括沼液、沼渣和沼氣三部分,如圖6-7所示。

豬場生物安全與廢棄物無害化處理,豬糞尿的無害化處理

圖1-5 豬場沼氣發酵產物的綜合利用

①沼液的利用。沼液中含有多種微量元素和豐富的氨基酸。因此,沼液在種植業和養殖業得到了較為廣泛的應用。眾所周知,氮、磷、鉀種元素對農作物的生長、發育以及產量等有著特別重要的作用,但土壤中這種元素含量較少,因此需要進行人為地補充。化肥的利用率不高,以氮肥(如尿素、碳酸氫銨等)為例,只含有單一的肥料成分——銨態氮,不能滿足作物對各種養分的需要,也不易被作物吸收,而且這些氮肥容易揮發,若施用不當,利用率就會更低。如果用沼液和這些氮素肥料配合使用,則可以促進化肥在土壤中溶解,使作物更容易吸收養分,減少氮素損失,提高化肥利用率。

②沼渣的綜合利用。沼渣主要由未分解的原料固形物、新產生的微生物菌體組成,將沼氣發酵料液風乾就可得到沼渣。沼渣營養成分豐富,尤其是腐殖酸含量很高,它對改良土壤、增加土壤有機質都具有重要作用,沼渣也可以用來養豬、養魚或者作為葉面施肥的材料來替代農藥。

③沼氣的綜合利用。沼氣是沼氣發酵的主要產物,它的應用廣泛。

在塑料大棚蔬菜生產中的應用。一是利用沼氣為大棚增溫和保溫。燃燒1米3的沼氣可放出2.3×104千焦熱量,以此來確定不同容積的大棚增溫和保溫所需沼氣量。二是利用沼氣為蔬菜大棚提供二氧化碳氣肥。

沼氣養蠶。沼氣燈用於蠶種感光和燃燒沼氣,給蠶室加溫,可以達到孵化快,出蠶齊,縮短飼養期,提高蠶繭產量和質量的目的。

沼氣保鮮和貯存農產品。沼氣中二氧化碳含量高,含氧少,造成一種高二氧化碳低氧的狀態,以控制果蔬、糧食的呼吸強度,減少儲存過程中基質的消耗,防治蟲、黴、病、菌,達到延長貯存時間並保持良好品質的目的。

做飯、照明用。利用沼氣發電是一項比較成熟的技術,過去用沼氣發電需要配用一部分柴油,現在已可不用柴油了,這樣成本可以降低很多,沼氣的利用價值更高了,但必須解決沼氣的產量和質量,要有足夠量的沼氣量,按實際發電計算,發一度電約需0.4~0.6米3的沼氣,視沼氣質量而定。華南地區每米3優質沼氣池平均每天能產0.8米3沼氣,但簡易的沼氣池產量要低不少,可按設計產氣量計算需要建築的沼氣池的體積。此外,能源、環境和資源需求對傳統沼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用途將包括大規模集中供氣、燃氣發電、燃氣汽車、火車和轉化化工產品等。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將來的沼氣將成為以各種生物質為原料、通過大型自動化的現代工業發酵過程生產的、可以用於部分取代石油和天然氣的一種能源產品——生物燃氣。

豬場生物安全與廢棄物無害化處理,豬糞尿的無害化處理

6.發酵床養豬技術的優點是什麼?

發酵床養豬是指綜合利用微生物學、生態學、發酵工程學原理,將活性強大的有益功能微生物複合菌群攪拌於豬舍墊料中,通過發酵作用持續不斷地將豬糞尿等廢棄物轉化為有用的物質與能量,從而最終實現豬場無汙染和零排放的全新技術。發酵床養豬技術是一種全新的環保型養殖模式,是工廠規模化養豬發展到一定階段而形成的又一亮點,實現了養豬無排放、無汙染、無臭氣、徹底解決規模養豬場的環境汙染問題。而且,發酵床養豬對豬群保健也具有重要作用,在發酵床的墊料層中,有益功能微生物佔絕對優勢,在將糞便發酵分解為菌體蛋白和微量元素的同時,也釋放著大量的熱量,使中心發酵層溫度基本維持在50℃左右,這種溫度和菌群結構使一些病原根本無法生存,從而有效改善了豬舍內環境,有利於豬免疫水平保持在最佳狀態。目前我國不同地區和不同規模的養豬場都有一定的應用(圖6-8),但是對發酵床養豬技術的認識仍然存在巨大的分歧,應用還需謹慎選擇。

豬場生物安全與廢棄物無害化處理,豬糞尿的無害化處理

圖1-6 發酵床養豬圈舍

發酵床養豬技術的優點如下。

(1)解決了糞便處理難題,實現了“零排放” 豬舍裡沒有臭氣和蒼蠅等病原生物滋生,不僅改善了豬場本身的環境,也有利於新農村建設。

(2)減少應激,改善豬的生長環境和豬的健康狀況 發酵床養豬是一種自由散養的模式,充分滿足了豬的拱掘和自由運動的天性,減少了打鬥和應激,這種具有一定動物福利化的養豬模式,能夠增強機體抗病、抗逆及抗應激能力。

(3)節能、節水和省工 發酵床發酵產生的熱量,可部分解決冬季豬舍的取暖問題,而且避免了目前養豬場水沖洗圈舍的大量用水需求,加上省了清糞工作,這樣一定程度上節約了勞動力,降低了豬場的生產成本。

豬場生物安全與廢棄物無害化處理,豬糞尿的無害化處理

7.發酵床養豬技術存在哪些問題?

發酵床養豬的優點有很多,但是它的缺點卻不容忽視,日本、韓國等國家地處亞寒帶,在實踐過程中確實效果明顯,但在我國不少地區,許多養豬人經過試驗後卻發現發酵床養豬法也存在不少不足之處,主要體現在以下3個方面。

(1)墊料需求大 作為主要墊料的鋸末會隨著該技術的推廣和木材限伐的約束變得越來越供不應求,而鋸末價格的上漲會提高發酵床養豬的成本,從而降低該技術的成本優勢。

(2)疾控措施實施不便 發酵床墊料多次使用後,其發酵作用殺滅病原體的能力降低,對豬的健康形成威脅,而且圈舍消毒不易實施,加之時有發生的墊料黴變問題,這些都嚴重威脅到豬的健康狀態。

(3)主要適合於中小規模豬場,大型豬場應用困難 墊料來源和更換對大型豬場來說困難不小,對大型豬場的消毒和防疫也有諸多不便,而且一旦發酵床發酵失敗,豬場的廢汙問題會更加突出。

豬場生物安全與廢棄物無害化處理,豬糞尿的無害化處理

8.常見的發酵床設計模式有哪些?

(1)地上槽模式 將墊料槽建在地面上,墊料槽底部與豬舍外地面持平或略高,硬地平臺及操作通道需墊高50~100釐米,保育豬50~80釐米左右、育成豬100釐米左右,利用硬地平臺的一側及豬舍外牆構成一個與豬舍等長的長槽,並視養殖需要中間由鐵柵欄分隔成若干圈欄,以防止串欄。這種模式的優點是保持豬舍乾燥,特別是能防止高地下水位地區雨季返潮,缺點是冬季保溫效果差。該模式適應南方大部分地區和江、河、湖、海等地下水位較高的地區,常規養豬場經改造也可適用。

(2)地上槽模式 將墊料槽構建在地表面以下,槽深60~100釐米,保育豬60釐米左右、育成豬100釐米左右,新豬場建設時可仿地上槽模式,一次性開挖一地下長槽,再由鐵柵欄分隔成若干單元,原豬舍改造時,適宜原圈欄開挖坑槽。這種模式的優點是冬季發酵床保溫性能好,造價較地上槽低。但缺點是透氣性稍差,無法留通氣孔,發酵床日常養護頻繁。該模式適應北方乾燥或地下水位較低的地區。

(3)半地下槽模式 也稱半地上槽模式,就是將墊料槽一半建在地下,一半建在地上,硬地平臺及操作通道取用開挖的地下部分的土回填,槽深60~100釐米,保育豬60釐米、育成豬100釐米左右,長槽的建設與分隔模式同地上槽。這種模式的優點是,造價較上兩種模式都低,發酵床養護便利。但缺點是透氣性較地上槽差,不適應高地下水位的地區。該模式適應北方大部分地區、南方坡地或高臺地區。

豬場生物安全與廢棄物無害化處理,豬糞尿的無害化處理

9.發酵床墊料如何製作?

發酵床養豬技術的核心技術環節就是墊料的製作,主要包括墊料材料選擇、配比和微生物菌液的選擇、混合等方面,具體技術細節不同的模式略有不同,但基本環節基本相同,大致可分為以下3步。

(1)稀釋發酵床專用菌粉 按商品說明計算好菌劑用量,按要求比例(一般是5~10倍)與米糠或玉米粉、麩皮混合稀釋。稀釋後的發酵床專用菌粉再分成5等份。

(2)播撒發酵床專用菌粉 可將墊料均勻分5層鋪填,每鋪一層墊料直接撒一層發酵床專用菌粉,每層用菌總量的五分之一。也可將墊料原料與菌劑混勻後再鋪。將水分調整為含水量40%~60%,墊料厚度達到60~80釐米。剛鋪設的墊料比較虛,進豬飼養幾天後會由於豬的踩踏和發酵熱的作用使墊料基本壓實,厚度會下降15%~20%。以後再添加不影響使用效果。

(3)進豬飼養 墊料鋪設完畢當即就能進豬飼養。

豬場生物安全與廢棄物無害化處理,豬糞尿的無害化處理

10.發酵床怎麼進行日常養護?

發酵床養護的目的主要是兩方面,一是保持發酵床正常微生態平衡,使有益微生物菌群始終處於優勢地位,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繁殖和病害的發生,為豬生長髮育提供健康的生態環境;二是確保發酵床對豬糞尿的消化分解能力始終維持在較高水平、菌種活躍,同時為生豬的生長提供一個舒適的環境。發酵床養護主要涉及到墊料的通透性管理、水分調節、墊料補充、疏糞管理、墊料更新等幾個環節。

(1)墊料通透性管理 長期保持墊料適當的通透性,即墊料中的含氧量始終維持在正常水平,是發酵床保持較高糞尿分解能力的關鍵因素之一,同時也是抑制病原微生物繁殖,減少疾病發生的重要手段。通常比較簡便的方式就是將墊料經常翻動,翻動深度保育豬為15~20釐米、育成豬25~35釐米。

(2)水分調節 由於發酵床中墊料水分的自然揮發,墊料水分含量會逐漸降低,但墊料水分降到一定水平後,微生物的繁殖就會受阻或者停止,定期或視墊料水分狀況適時的補充水分,能保持墊料微生物正常繁殖。墊料合適的水分含量通常為38%~45%,因季節或空氣溼度的不同而略有差異,常規補水用加溼噴霧即可。

(3)疏糞管理 由於生豬具有集中定點排洩糞尿的特性,所以發酵床上會出現糞尿分佈不勻,糞尿集中的地方溼度大,消化分解速度慢,只有將糞尿分散地撒在墊料上,並與墊料混合均勻,才能保持發酵床水分的均勻一致,並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將糞尿消化分解乾淨。通常保育豬可2~3天進行一次疏糞管理,中大豬應每1~2天進行一次疏糞管理。

(4)墊料補充與更新 發酵床在消化分解糞尿的同時,墊料也會逐步損耗,及時補充墊料是保持發酵床性能穩定的重要措施。通常墊料減少量達到10%後就要及時補充,補充的新料要與發酵床上的墊料混合均勻,並調節好水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