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萵筍栽培技術要點,萵筍原產地中海沿岸,喜涼爽氣候,適應性強

萵筍即莖用萵苣,原產地中海沿岸,喜涼爽氣候,適應性強,一年可進行兩茬栽培,產品均在淡季上市,是調節市場供應的主要蔬菜之一。

萵筍栽培技術要點,萵筍原產地中海沿岸,喜涼爽氣候,適應性強

一、萵筍的主要特性

1.形態特徵

萵筍的根屬直根系,經移植後根系分佈淺而密集,多分佈在土壤表層20~30釐米處。幼苗期葉互生於短縮莖上,葉有長卵形稱圓葉筍,也有披針形稱尖葉筍。食用部分由莖和花莖兩部分組成。果實為瘦果,黑褐色或銀白色,附有冠毛。自花授粉,有時借昆蟲進行異花授粉。

2.對環境條件的要求

萵筍喜冷涼氣候,不耐炎熱,種子在4℃時開始萌芽,25~30℃最適宜,30℃以上幾乎不能發芽,幼苗能耐-6℃的低溫,莖葉生長最適溫12~20℃,超過24 ℃不利於莖部肥大,並易引起早期抽薹,莖部遇0℃以下低溫會受凍害,開花結實期要求較高溫度,以22~28℃為宜,高溫則種子成熟快,低於15℃開花結實受影響。

萵筍在不同生育期對水分要求不同,苗期要保持溼潤,不能過幹或過溼,以免幼苗老化或徒長。莖肥大之前,要適當控水,以促使根系發育和蓮座期的生長,莖迅速肥大期水分要充足,收穫前控水,以防止裂莖。

萵筍根系對土壤氧氣要求高,適宜表土層肥沃、有機質豐富、保水保肥力強的土壤,整個生育期不能缺氧,同時要配合磷鉀肥。

萵筍栽培技術要點,萵筍原產地中海沿岸,喜涼爽氣候,適應性強

二、主要優良品種

萵筍根據葉形不同分尖葉萵筍和圓葉萵筍;根據葉色不同分綠葉萵筍和紫葉萵筍。有很多地方優良品種。

1.圓葉羅漢筍

河南許昌農家品種。植株葉簇大,節間短,葉片大,綠色,多皺,卵圓勺形,頂葉披針形,葉先端圓形,莖似棒狀,白綠色,長20釐米,橫徑4~6釐米、中下部粗,兩端細,單個重約0.5千克,每667米2產量1000~1500千克,適於越冬或秋季栽培。

2.尖葉羅漢筍

河南許昌農家品種。葉披針形,葉簇較大,節間短,葉碩皺縮,葉綠色,莖白綠色,單個重0.5千克左右,每667米2產量1000~1500千克。適於越冬或秋季栽培。

3.尖葉筍

河南信陽栽培多年。株高28.5釐米,開展度47.9釐米。尖葉,葉面稍皺。肉質莖呈圓錐形,皮色及肉色均為綠白色,橫徑5.9釐米,莖長25釐米,重0.35~0.4千克,中熟,耐寒性強,每667米2產量1250千克,適於越冬栽培。

4.圓葉筍

河南信陽地區已栽培多年。株高20.8釐米,株幅48.5釐米,葉綠而皺縮。肉質莖圓錐形,皮白綠色,肉淺綠色。單株重0.3~0.4千克。晚熟,抽薹遲,脆嫩,每667米2產量1250千克。

5.紫葉萵筍

葉片披針形,先端尖,葉面皺,葉片綠紫色。皮淡綠色,生長整齊,成熟一致,肉質脆,香味濃,清脆甜嫩爽口,削皮後不易變色。株高65~85釐米,單株重0.75~2.0千克。秋季露地栽培每667米2產量2200~3300千克,大棚栽培每667米2產量5000~5900千克。莖葉生長適宜溫度7~26℃。

萵筍栽培技術要點,萵筍原產地中海沿岸,喜涼爽氣候,適應性強

三、栽培季節

萵筍喜冷涼,不耐高溫,不耐霜凍,多數品種在長日照條件下有利於花芽分化,因此應把嫩莖生長期在氣候涼爽、日照較短的季節。所以萵筍一般一年可進行兩茬栽培,即越冬萵筍(春萵筍)和秋萵筍栽培。

萵筍栽培技術要點,萵筍原產地中海沿岸,喜涼爽氣候,適應性強

四、越冬萵筍栽培要點

(一)播種和育苗

1.播種期

越冬萵筍應在春季儘可能提早上市,以彌補春淡,提高效益。故播期應安排好,以冬前停止生時達到6~7片真葉為好,既能保證安全越冬,又利於次春肉質莖肥大時處於適宜條件下,上市早,產量高,河南省一般在9月下旬秋分前後播種。

2.育苗

因播種期溫度較適宜,可不進行種子處理。苗床要求疏鬆、肥沃,每667米2用種量約50克,需苗床面積6~8米2。可採用溼播,覆土要薄。播後保持畦面溼潤,以利出苗,苗期適當控制澆水,使葉肥厚而平展、苗壯,增強抗低溫能力,利於安全越冬。2片真葉時及時間苗,保持4~5釐米的苗距,長到4~5片真葉時即可定植。

(二)定植

1.整地施肥

越冬萵筍一般在11月上旬立冬前後定植,前作多用早秋茬或晚夏茬,收後及時整地。土塊多易造成越冬期死苗,因此要求深耕細耙,精細整地。萵筍根淺,生長期長,營養不足易徒長,要施足有機肥。多采用平畦栽培,行株距20~30釐米見方。

2.定植方法

定植前1~2天在苗床澆水。以便起苗。選擇葉片肥厚、平展的壯苗定植;淘汰莖基部已膨大的苗,以防早期抽薹;淘汰細長瘦弱的苗,避免死苗。起苗時留6~7釐米主根,有利於發新根,栽植時根系舒展,宜稍深,栽後用土壓緊,使根與土壤密接,防止苗受凍。

(三)田間管理

1.越冬期間的管理

萵筍移栽後易發生大量側根,容易成活。定植後不需太大的土壤溼度,宜趁墒栽苗,墒情不好時可輕澆水。緩苗後結合澆水追施少量速效性氮肥,以促進葉齡的增加和葉面積的擴大。之後控制澆水,加強中耕蹲苗,促進根系迅速擴大,防止徒長,增強植株抗寒性,利於越冬,併為次春嫩莖膨大打好基礎。地凍之前結合中耕用土囤根,或覆蓋馬糞、圈肥等防寒。

2.返青期的管理

次春隨著溫度的升高,植株開始生長,此時管理中心就是要通過肥水管理,採取由促控結合到大促的措施,調整好葉部生長與莖部肥大的關係。

返青後葉部生長佔優勢,澆返青水時施一次糞稀,以保墒、提溫。使葉面積擴大充實,積累更多營養物質。之後少澆水多中耕,當植株長出一個葉環即“團棵”時,追施一次速效性氮肥。繼續控水,中耕蹲苗,以防止徒長引起未熟抽薹。待蓮座葉(盤子葉)充分肥大,心葉與蓮座葉平齊時,莖部開始肥大,應結束蹲苗,由“控”轉“促”,及時澆水並追施速效性氮肥和鉀肥。隨著莖部肥大加速,需水肥量增加,地面稍幹就澆,澆水要均勻,結合澆水再追一次速效性氮肥。

在萵筍的管理中,群眾的經驗是:“萵筍有三竄,旱了竄,澇了竄,餓了竄”,意思是如果管理不當,過旱、過溼或缺肥,莖抽生早而快,嫩莖細長,甚至早期抽薹,會大大降低食用價值和經濟產量。因此必須瞭解萵筍的葉片生長與嫩莖肥大生長之間的關係。根據氣候、土壤及植株本身長狀況靈活運用澆水、施肥和中耕等技術措施。

萵筍栽培技術要點,萵筍原產地中海沿岸,喜涼爽氣候,適應性強

五、秋萵筍栽培技術重點

河南省栽植秋萵筍宜在8月上、中旬播種育苗,其育苗期正值高溫季節,種子不易發芽,苗易徒長,同時高溫、長日照易促使花芽分化,引起早期抽薹。因此秋萵筍關鍵栽培技術是培育壯苗和防止未熟抽薹。

1.品種選擇

秋萵筍應選擇對日照不敏感且耐高溫的尖葉晚熟品種。

2.種子處理與催芽

秋季育苗先曬種,然後將種子用紗布包紮好,浸於清水中4~5小時,讓種子吸足水分,再晾乾。將晾乾後的種子放在冰箱保鮮層進行冷處理,一般48小時後種子即露白,當1/3的種子露白時即可播種。也可將晾乾後的種子吊於水井內進行低溫催芽。

播前進行苗床消毒。一般上午播種,適當稀播,每50米2播種子50克。播後用掃帚在畦面上掃一下,使種子與泥土混合,然後用草蓆或遮陽網覆蓋,若播種時土地過幹,可在覆蓋物上澆水,以儘量不使畦面板結為好。一般翌日傍晚即出苗,隨即揭去覆蓋物,改成小拱棚覆蓋,以利於幼苗生長。晴天9∶00~16∶00蓋上覆蓋物,其餘時間揭開,陰天不蓋,中到大雨全天覆蓋。待幼苗真葉長出後進行間苗,三葉一心時及時分苗。分苗前一天在苗床內澆水,次日帶土起苗。

3.定植與管理

當苗齡25天左右,具4~5片真葉時,選下午或陰天定植,栽後立即澆一次透水。肥水管理同越冬萵筍返青後的管理。

萵筍栽培技術要點,萵筍原產地中海沿岸,喜涼爽氣候,適應性強

六、收穫

萵筍主莖頂端與最高葉片的葉尖相平(稱“平口”)時為收穫適期。此時莖部已充分長大,肉質脆嫩,品質好,過晚易空心,莖皮增厚,品質下降。過早則產量降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