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規模最大,保存最好,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河北省衡水安濟橋

衡水安濟橋又名衡水石橋或衡水老橋,位於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區勝利東路,於乾隆三十一年十月(公元1766年)建成。該橋是滏陽河流域規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古代石橋,1993年被公佈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規模最大,保存最好,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河北省衡水安濟橋


據《衡水縣誌》載:當時此地是河北省至北京,山東至山西的水、陸交通要道。早在明天順元年(1457年),衡水知縣楊儼奏請上級批准,由深、冀三州和武邑、棗強二縣助資,建立了一座木橋。後來,在明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年間,由於多次發大水,木橋屢修屢毀,明嘉靖三十二年,由衡水縣徐廷等人募資,用了三年的時間,建成了一座石橋,明隆慶三年又被大水沖毀了;後來,由賈從仁等人募資,又把石橋修好了。這樣衡水橋建了毀,毀了建,前前後後,經過了二百來年。至清順治五年(公元1648年)由於滹沱河河床南徙,其支流和滏陽河匯成一條河,於是河水猛漲,橋幾乎被沖毀。

規模最大,保存最好,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河北省衡水安濟橋

直到清乾隆年間,當時的直隸總督方觀承看到舊石橋殘損嚴重,於是奏請朝廷批准,撥出銀子四萬七千六百多兩,購置石料,準備建一座堅固的石橋。派清河道周元理、通永道玉神保董理,衡水知縣陶淑親自指揮,於清乾隆三十年五月(公元1765年)正式動工。到第二年十月竣工,乾隆皇帝賜名"安濟",故名安濟橋,就是現在的這座石橋。

規模最大,保存最好,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河北省衡水安濟橋


這座氣勢宏偉的石橋七孔連拱,全長116米,橋面寬7.5米,橋兩側各有望柱58根,每根柱頂有形態各異的石獅;望柱之間有石頭攔板。橋東西兩頭,南北兩側各有一隻較大石獅。該橋東西兩端北側原建有漳爺廟、玄武廟、龍神廟、安濟橋碑亭、關帝廟、八蜡廟、觀音堂等古建築,都早已被毀,現僅存龍神廟碑、八臘廟碑各一通。

規模最大,保存最好,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河北省衡水安濟橋


1937年10月5日,日寇的火輪由滏陽河南犯,因洪水淹沒橋孔,日寇遂將安濟橋中孔炸燬,後修復。1946年衡水縣政府組織勞力,進行了安濟橋下清淤施工並培修堤埝。1956年改用木橋銜接。因年久失修,重型車輛行駛,已有危險。1982年3月,建立衡水市後,把此孔木橋拆除,改為鋼筋水泥結構,同時,對橋欄杆和欄板進行了修飾。

安濟橋自建成到2014年,已經有將近240年的歷史,因河床西滾,橋東一孔已被土屯死,兩邊的大石獅子已被土掩埋大半。衡水安濟橋久經風雨浸蝕,行人磨損,望柱上的石獅及石欄板上的圖案,有的已模糊不清,由於十年動亂,獅子殘缺不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