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2 自比佛祖的熊十力,教學生要這樣讀書,讓人受益匪淺


熊十力,單看名字就覺得很有意思,力量感撲鼻而來。其人狂且燥,人如其名,其實又不如其名,因為這名字取得實在是太大了。

“十力”釋義之一:如來的別稱。(僧肇《維摩詰經》注:“十力是如來的別稱耳。十力備,故即以為名。”)

自比佛祖的熊十力,教學生要這樣讀書,讓人受益匪淺


這位狂人原名叫熊繼智(1885—1968),湖北黃岡人氏,到北大執教後改名叫熊十力,自比如來佛祖。

他狂也不是一兩天了,彷彿天生自帶狂屬性,小時候曾當父親面說出“舉頭天外望,無我這般人”這樣的話,一下子就把父親唬住了。


當然,民國那一撥大師們,狂,是因為確實有本事。比如,熊十力,學問高至可開宗立派,被譽為新儒家開山祖師

他和門下的三大弟子(牟宗三、唐君毅、徐復觀),還有張君勱、梁漱溟、馮友蘭、方東美被稱為“新儒學八大家”。

《大英百科全書》這樣點評他:“熊十力與馮友蘭為中國當代哲學之傑出人物”。


他以佛教唯識學重建儒家形而上道德本體,在哲學界自成一體,影響深遠,“熊學”研究者遍及海內外。

他著述豐碩,代表作有:《新唯識論》、《原儒》、《體用論》、《乾坤衍》等。

自比佛祖的熊十力,教學生要這樣讀書,讓人受益匪淺


熊十力也是一位典型的勵志男,自身學歷很低,幾乎靠自學成才。


與同樣登上北大講堂的梁漱溟和錢穆相比,他的學歷更低,他只上過半年學。

其父親是一位一生窮困潦倒的私塾先生,家境貧窮的熊十力從八九歲開始就給鄰居放牛,以補貼家用。

在這期間,他偶爾到父親授課的地點當“旁聽生”。他11歲時父親死於肺病,兩年後到父親生前好友執教的湖北陸軍(特別)小學堂讀書。

但是,因為他生性自由,受不了學校的管束,半年後就自己選擇離開了。這便是他接受的全部學校教育了。

自比佛祖的熊十力,教學生要這樣讀書,讓人受益匪淺


古往今來,但凡自學成才者必有過人之處,熊十力也是天賦異稟,自小看書過目成誦。據他的夫人傅既光回憶,結婚後,她親眼看到熊十力在短短的蜜月期間,讀完了二十四史。

當時傅既光見熊氏翻書速度極快,就懷疑他到底有沒有讀進去。為了解開心中的疑惑,她隨便挑了二十四史中的一件事,起個頭兒,讓他接下去。

結果,熊十力不但把事情說出來,還能說出這件事是在第幾卷。這件事情不知道是否有誇大的成分,又或者熊十力之前可能曾經讀過二十四史,但是他的記憶力超群是毋容置疑的。

他不像其他學者一樣藏書豐富,他生平很少買書,幾乎是唯一一個不藏書的國學大師,僅憑記憶就能著作等身,著實讓人欽佩,這也佐證了熊十力善讀書。


他教學生徐復觀應該怎樣讀一本書,才能從中獲益,這點非常值得我們借鑑。


徐復觀是他的三大得意弟子之一,不過他教徐復觀讀書的時候,徐尚未拜入師門。

自比佛祖的熊十力,教學生要這樣讀書,讓人受益匪淺

^熊十力與徐復觀

1943年,徐復觀調任老蔣侍從室機要秘書,被擢升為少將,青雲得志,正是春風得意時。那年,徐復觀讀了熊十力的《新唯識論》後,很是仰慕,於是便給熊氏寫了一封信。


不久,熊十力給他回信,除了肯定他“有志於學”之外,還罵他文字潦草,對前輩缺乏敬意。


收到回信不久的徐復觀,見熊十力對他既有欣賞又有長者的嚴厲說教,心裡忐忑不安,但還是鼓起勇氣去勉仁書院拜訪他。


席間,這位身著戎裝“有志於學”的年輕人,向熊氏請教應該讀些什麼書?熊十力一生膺服王夫之和王陽明,便讓他看王夫之的《讀通鑑論》。

這本名作,徐復觀很早之前就拜讀過,也許覺得熊氏低估了自己,心裡有些不服氣,於是不鹹不淡地說:“這書我早就讀過了。”熊十力聞言大不悅,說:“

你並沒有讀懂,應該再讀。

自比佛祖的熊十力,教學生要這樣讀書,讓人受益匪淺

於是,徐復觀回去後,又把《讀通鑑論》拿出來認真閱讀了一遍。過了一段時間,他又跑去拜訪熊氏。

談話期間,熊十力又問起徐復觀讀《讀通鑑論》的事:“有什麼心得?”

徐復觀對熊氏先前連問都不問,便斷定他沒有讀懂,心裡多少有些不服氣。這次他專門挑書中自己認為不滿意的地方說出來,以彰顯自己讀得深邃。


不料,徐長官話還沒說完,熊十力就破口大罵:

“你這個東西怎麼會讀得進書?任何書的內容,都有好的地方,也有壞的地方。你為什麼不先看出它的好的地方,卻專門去挑壞的?這樣讀書,就是讀了百部全部,你會受到書的什麼益處?讀書是先要看出它的好處,再批評它的壞處,這就像吃東西一樣,經過消化而攝取了營養。比如《讀通鑑論》,某一段該是多麼有意義;又如某一段,理解是如何深刻。你記得嗎?你懂得嗎?你這樣讀書,真是太沒出息了!


熊十力當頭棒喝,讓徐復觀目瞪口呆,不過也委實起到醍醐灌頂的作用,他這一罵,把徐復觀罵成一位新儒學大家。

徐復觀後來回憶此事感嘆道:“原來這位先生罵人罵的這麼兇!原來他書讀的這樣熟,原來讀書要先讀出每一部書的意義!”

自比佛祖的熊十力,教學生要這樣讀書,讓人受益匪淺

其實,熊十力這番話,對於現在的我們而言,又何嘗不是大有裨益呢!

俗話說,滿瓶不響,半瓶晃盪,我們身邊不少人就是這樣,自己沒讀多少書,更甭提讀懂了,為了博出位,就專門在平臺上標新立異,誇誇其談,一會說魯迅貪財,一會說陳寅恪學問被高估了云云。

總而言之,就是很少去思考和總結這些大家的著作好在哪裡,自己讀罷,獲益幾何。長此以往,不就成了熊十力口中所說的那樣:“你這樣讀書,真太沒有出息了!”


熊十力自比佛祖,其實脾性一點都不像佛祖,更像怒目金剛,因為此君傳道論學喜歡動口,更喜歡動手。


熊十力教學生不僅僅是罵,有時還會“打”。他的學生任繼愈回憶說,老師講課到精彩處,往往得意忘形,經常會隨手在聽講者的頭上,或者肩膀上拍一巴掌,然後哈哈大笑。他這種暴力行為導致後來同學們上課,都爭取在離老師遠一點的位置坐下,以避免被他“棒喝”。

自比佛祖的熊十力,教學生要這樣讀書,讓人受益匪淺

熊十力這種暴力習慣,不但對學生如此,對自己同輩老友亦然。更奇葩的是,與他論學的時候,他高興也動手,不高興也動手,活生生一頭暴力熊。


比如,他的好朋友張東蓀就深受其害,熊十力跟張東蓀論學時,談到高興處就會情不自禁的一巴掌拍在張的肩膀上,嚇得對方連連後退。


要是和他論學觀點相左,場面就更激烈了。殷海光回憶,有一次他親眼看到熊十力和好友梁漱溟論學時發生爭執的情形。

熊十力當時一怒之下就上去打了梁漱溟三拳,口中還振振有詞,一直說他是“笨蛋”。梁漱溟知道熊十力性格如此,沒有計較,只是默默地轉身離開了。

自比佛祖的熊十力,教學生要這樣讀書,讓人受益匪淺

他跟作家廢名(馮文炳)討論佛學場面更火爆。廢名悉心研究佛學,但是很少人把他當回事,倒是熊十力願意和他一起討論,不過兩個人觀點迥異。

據廢名回憶,兩人相遇,必口舌相交,爭論起學術問題來,始則大叫大嚷,面紅耳赤,繼而扭成一團、拳腳相加,最後是不歡而散,然過一、二日再聚時,則又談笑風生,和好如初


有一次,鄰居聽到他們又在屋裡爭吵,本已習以為常,但是過了一會兒,突然安靜下來,鄰居好奇跑過去一探究竟。結果發現,這兩人正在互掐脖子,以至發不出聲音來了,鄰居趕緊把他們分開。有趣的是,第二天他們又在一起論道了。

不過,這架也不白打,熊氏在這種詰難攻訐的論學方式下,受益良多。他的許多論點就是在這種辯難中產生和完善的,學問在掐架中精進,也是古之罕有,今亦絕無了。

——END——


圖/網絡 感謝原作者,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