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4 搞懂了烹飪中的科學解構,能更好的理解透 承不守舊 創新不忘本

我們說獨食無味,做廚師最大的樂趣就是把好的東西跟朋友分亨,那麼美食的意義就在於創造,感動,驚喜和美好的回憶。


搞懂了烹飪中的科學解構,能更好的理解透 承不守舊 創新不忘本


烹飪是一種藝術,既然它是一種藝術,大家會看到一種說法:烹飪是一門水火相濟的藝術,底下是火,上面鍋裡面有湯汁 醬汁,同時也代表著料理者的理性感性,因為我們在講“設計出品”的時候,既然講到“設計”這個詞,就意味著不是天馬行空或者任意妄為,而是要經過許多試驗,觀察,深思熟慮之後的厚積薄發,講究的是平衡。


搞懂了烹飪中的科學解構,能更好的理解透 承不守舊 創新不忘本


廚師用了很多的心思,只是為了確保所有的食物能夠以最佳的狀態呈現在食客面前,而我們所說的最佳狀態往往只能持續一二分鐘甚至幾秒鐘,時間過了之後它會降溫,它會慢慢氧化,就不是最佳狀態了。而吃完了這個東西就被毀天了。它不像其他地藝術形式,比如說電影可以被記錄,音樂可以被記錄,它最後只變成一種記憶活在食客的記憶中。


搞懂了烹飪中的科學解構,能更好的理解透 承不守舊 創新不忘本


既然說飲食是一個瞬間毀天的藝術,那麼它跟人類許多見聞覺知藝術有共通的地方。音樂也好,攝影也好,繪畫也好,都是必須要以科學的認知與結構為基礎的。比如,如果我們學習繪畫,就要學會構圖,要知道色彩的運用;學攝影的話。就要知道成像原理,光影透視。


但是在飲食行業往往非常的奇怪,人類已經可以把飛船送到天上,但是對於吃這個事情還是存在著非常多的迷思。所以我覺得,任何見聞覺知的藝術必須要以科學的認知為基礎,繼而才能發揮想像跟創造力,否則不是一個生活的美學,而是玄學。


何為科學的結構?

比如說肉類料理,我們都喜歡,不管是炸的 烤的 還是煎的 炒的,我們都喜歡一個關鍵詞“鮮嫩多汁“,沒有人喜歡乾柴乾溼很難下嚥的東西,而為了達到“鮮嫩多汁“我們需要有不同的技巧,你怎麼樣留住裡面的肉汁?所謂的料理其實很簡單,就是能很好的把握 溫度,質地的變化。


搞懂了烹飪中的科學解構,能更好的理解透 承不守舊 創新不忘本


那麼怎麼樣去理解烹飪中的科學的結構呢?


第一,要讀懂食材


比如潮州人對牛肉的分割有非常精細的理解,每個部位的肉做什麼?他們都瞭如指掌,最好的牛肉是直接切成薄片,在清水牛肉鍋裡一涮就可以吃,因為肉汁非常好。然後牛後腿肉他們才打成肉丸,再次一些的肉做成牛肉餅,還有比如牛下水,牛腩可以再煮一煮最後熬湯。

搞懂了烹飪中的科學解構,能更好的理解透 承不守舊 創新不忘本


我們要非常清楚不同食材的質地是怎麼樣的,它在不同的溫度跟不同的料理環境下會發生什麼變化,它本身不一定說有好有壞,它只有合適。比如鳳梨,臺灣有一些非常好的鳳梨,沒有渣,口味也很細膩,非常清甜,但是如果你嘗試把他拿來做冰淇淋的時候,會發現他的口味非常淡雅,如果稍稍加一點奶就把鳳梨味給蓋住了,就適合現吃,但不一定適合做冰淇淋,所以科學的認知,你一定要了解食材的質地。


第二,正確的方法和技巧


不管是中餐還是西餐都會熬湯,其實高湯是所有菜的靈魂,中西方都一樣,大家都會覺得清湯其實是比濃湯要高級,因為清湯不管是從味道上還是從技術上都會比較難,那麼我們傳統的熬湯是怎麼熬的呢?

搞懂了烹飪中的科學解構,能更好的理解透 承不守舊 創新不忘本


比如廣東人有“老火湯”的說法,就是把所有的肉燉進去要熬很久。那麼用現代科學的理解的話,因為有歷史的原因在:第一因以前沒有高壓鍋,現在有了高壓鍋後,溫度可以讓鍋裡面的氣壓升高,讓湯在120度的溫度沸騰,溫度每升高5度所需要煮熟食物的時間是減一半的,也就是溫度到120度時,用原來八分之一的時間就做好了。第二就是過去的雞和現在的雞不一樣了,以前的雞飼養週期比較長,骨頭比較硬,當然需要更長的時間把營養物質榨取出來,而現在大部分是飼料雞所以熬湯是非常快的。


科學的解構是創新的基礎

首先我們得了解一下中 西餐的區別,大家會覺得中式料理非常難學掌握,我們通常認為中餐大廚廚藝精湛,而西餐的大廚創意非常的好。為什麼這樣說呢?

搞懂了烹飪中的科學解構,能更好的理解透 承不守舊 創新不忘本


其實從科學的角度來講非常的簡單,因為中餐的爐火非常的旺盛,動不動就三四百度,而溫度越高化學反應就趕快,也就是說停不住,一不小心就做過了,肉燒老了就回不來了,所以中餐大廚百分之六七十甚至更多的時間會花在練習上,不斷的練習形成經驗與記憶,而花在創意上的時間相對而言少一些。西餐有更好的科研精神,同時有一些工具的輔助,通過工具去擺脫對經驗的依賴去達到這樣一個穩定性。


有了科學的支持後,我們可以玩出很多好玩的東西,而現在是一個新的年代,一個創新的年代。大家都在說我們要顛覆我們的創新,但是其實,唯有把常規理解透了,才能夠在這個框架範圍內有所突破。唯有正確的理解傳統我們才能夠超越傳統。傳承不守舊 創新不忘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