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山西農業大學歷史,為數不多的在縣城的全國重點大學

山西農業大學(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簡稱山西農大,是山西省人民政府與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共建的全國重點大學,是山西省唯一的農業高校,首批獲得碩士學位授權、第七批獲得博士學位授權的高校之一,國家首批“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試點高校,教育部本科教學評估優秀高校,全國首批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國家“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入選高校。

山西農業大學歷史,為數不多的在縣城的全國重點大學


山西農業大學歷史,為數不多的在縣城的全國重點大學

一、民國私立時期

1907年(清光緒三十三年),美國歐柏林大學(Oberlin College, Ohio)委託孔祥熙先生,在山西省太谷縣創辦私立學校,取名銘賢學堂,追念各位殉道人士(銘記先賢)。

山西農業大學歷史,為數不多的在縣城的全國重點大學

歐柏林大學是美國基督教公理會開辦的一所私立大學,地處美國俄亥俄州。十九世紀七八十年代,歐柏林大學的一些畢業生組織了一個小分隊,以傳教士身份來到山西省太谷縣等地,進行傳教活動。在1900年我國北方各地爆發大規模的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中,太谷地區的六名歐柏林傳教士被殺。

山西農業大學歷史,為數不多的在縣城的全國重點大學

孔祥熙因當時襄辦太谷教案“有功”,深得美國傳教士的賞識,被太谷基督教公理會資助到美國深造。從1901年八月到1907年秋,他先後完成了歐柏林大學和耶魯大學的學業,獲學士、碩士學位。

山西農業大學歷史,為數不多的在縣城的全國重點大學

銘賢學校初建時,是一所包括初小和高小在內的完全小學,學制初小四年,高小三年,學生50餘人(一說30餘人),教員二人。

後來,逐漸擴充,於1909年增設中學班次,學制為四年。因明道學堂校址狹隘,難以發展,同年,遷入太谷縣城東孟家花園(即今山西農業大學校園的一部分)。

山西農業大學歷史,為數不多的在縣城的全國重點大學

1908年,該校成立「銘賢社」(即歐柏林山西紀念協會,簡稱歐柏林山西Oberlin Shansi Memorial Association,OSMA)。

山西農業大學歷史,為數不多的在縣城的全國重點大學

歐柏林大學以經費、教學、教師進修等支持。銘賢學校開始時是小學,繼而是中學,最後是成立學院。以「學以事人」為校訓,按基督的精神,為社會造就人才。由於師資優良,質量並重,冠於全國。

校匾“銘賢學堂”,由“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名狀元”、著名書法家劉春霖題寫,下附英文Oberlin Sansi Memorial,由韓明衛(美籍)之妻韓美瑞題寫。

山西農業大學歷史,為數不多的在縣城的全國重點大學

1913年孔祥熙前往日本,學校校務暫由美國人伍樂福代理。

山西農業大學歷史,為數不多的在縣城的全國重點大學

1916年,學校增設大學預科,學制三年,每年招收一個班,1923年停辦,八年中共畢業學生61人。大學預科、中學、小學各部分別由田俊卿(美國人)、程子青、溫爾安(美國人)擔任科長,處理教務。從此之後學校規模日漸擴大。

山西農業大學歷史,為數不多的在縣城的全國重點大學


山西農業大學歷史,為數不多的在縣城的全國重點大學

1919年五四運動時,銘賢學校師生為了聲援北平學生的鬥爭,罷課遊行,下鄉進行愛國宣傳。1922年在全校又掀起了一次反基督教鬥爭。在進步教師的支持下,成立了文藝研究會、海濤社、晨曦會、改造社、火花社、囈語社等進步組織,與宗教服務團體進行針鋒相對的鬥爭。

山西農業大學歷史,為數不多的在縣城的全國重點大學

1922年,取消科長制,改設副校長代理校務,田俊卿為首任副校長。

山西農業大學歷史,為數不多的在縣城的全國重點大學

1923年夏按照全國教育會議決議,改行新學制,小學為四二制,中學為三三制,停辦大學預科,增加高中班,設文理、師範、商業等科,分科教學。

山西農業大學歷史,為數不多的在縣城的全國重點大學

1925年學校成立了以程子青為委員長的第一屆校務行政委員會。是年,孔祥熙赴美募集75萬美金,作為銘賢學校辦學基金。1926年,田俊卿擔任校務委員會委員長。

1927年由賈炎生繼任。是年,銘賢學校是準教育部正式立案。

山西農業大學歷史,為數不多的在縣城的全國重點大學

1928年,銘賢學校增辦農科,聘請了大批農業大學及專科畢業生,從事農業實驗研究工作。

山西農業大學歷史,為數不多的在縣城的全國重點大學


山西農業大學歷史,為數不多的在縣城的全國重點大學


山西農業大學歷史,為數不多的在縣城的全國重點大學


1931年又增設了工科,研製農具為農業服務。

山西農業大學歷史,為數不多的在縣城的全國重點大學


1932年農工兩科呈准立案,這是鋁賢學院前身——農工專科學校的草創時期。在這期間,賈炎生赴歐柏林大學學習,喬輔三繼任委員長職務。1929年,銘賢學校接收設在太谷南關的貝露女校,改為女子部。

山西農業大學歷史,為數不多的在縣城的全國重點大學

1933年,女子部由南關遷到銘賢學校與男子部合併。是山西省實行男女合校的最早一所中學。

山西農業大學歷史,為數不多的在縣城的全國重點大學

1934年秋,梅貽寶被聘為代理校長,擴建工農兩科,興建嘉桂科學樓、亭蘭圖書樓,教育部曾兩次撥給經費七萬元,作為擴建費用。

山西農業大學歷史,為數不多的在縣城的全國重點大學

1935年銘賢學校又成立了鄉村服務部,在附近農村進行全面調查研究,對農民進行教育,開展實際服務工作。

山西農業大學歷史,為數不多的在縣城的全國重點大學

1936年,梅貽寶改任燕京大學文學院院長,銘賢學校的校務仍由賈炎生、吳克明共同負責。

山西農業大學歷史,為數不多的在縣城的全國重點大學


山西農業大學歷史,為數不多的在縣城的全國重點大學

1937年春,國民政府國防委員會為發展實業,准予銘賢學校建立農工專科學校,遂即增設校舍,添購設備。

山西農業大學歷史,為數不多的在縣城的全國重點大學

1937年,七七事變後,學校被迫南遷。

山西農業大學歷史,為數不多的在縣城的全國重點大學

1937年10月13日,銘賢學校開始緊急疏散人員和圖書儀器等物,師生 200餘人分批從太谷向南遷移至運城。在南遷到祁縣東觀時,遭到日機轟炸,炸傷我學生多人,廣大師生對日軍的暴行無比憤怒,對國民黨的不抵抗切齒痛恨。

山西農業大學歷史,為數不多的在縣城的全國重點大學

11月8日,太原淪陷,晉南局勢緊張,銘賢學校遂由茅津渡過黃河至河南陝縣。停留三個月。

山西農業大學歷史,為數不多的在縣城的全國重點大學


山西農業大學歷史,為數不多的在縣城的全國重點大學

因經濟措據難以維持上課,便於1938年 1月遷到西安,借用尊德女校舊址繼續上課10個月,頗得當地人民的好評。

山西農業大學歷史,為數不多的在縣城的全國重點大學


山西農業大學歷史,為數不多的在縣城的全國重點大學

後來日機多次濫炸西安各處,學校又於11月遷到陝西沔縣。因其地處偏僻,難以發展。

山西農業大學歷史,為數不多的在縣城的全國重點大學


山西農業大學歷史,為數不多的在縣城的全國重點大學

1939年 3月遷到四川省金堂縣姚家渡曾家寨作為臨時校址。從抗戰以來,銘賢學校輾轉四省,重遷五地,行程兩千多公里,才有較為固定校址。

山西農業大學歷史,為數不多的在縣城的全國重點大學


山西農業大學歷史,為數不多的在縣城的全國重點大學

1940年秋,正式招生上課,學制為三年。按當時教育部規定,專科學校僅設科、不設系。全校分農學部和工學部。農學部分設墾植、畜牧、農業工程三科;工學部分設機械工程、化學工程、紡織工程三科。專科學校共招生三年,三年中在校學生 111人,共畢業學生80人。教師42人,其中教授15人,副教授4人,講師9人,助教14人。

山西農業大學歷史,為數不多的在縣城的全國重點大學


山西農業大學歷史,為數不多的在縣城的全國重點大學

1940年,學校經國民政府教育部批准立案,成立銘賢農工專科學校。

山西農業大學歷史,為數不多的在縣城的全國重點大學


山西農業大學歷史,為數不多的在縣城的全國重點大學


1943年秋,奉教育部之命,銘賢農工專科學校改為私立銘賢學院,由專科改為本科,學制為四年。

山西農業大學歷史,為數不多的在縣城的全國重點大學

學系由3個擴大到8個,即農藝學系,畜牧獸醫學系,農業經濟學系,機械工程學系,化學工程學系,紡織工程學系,工商管理學系,銀行學系。原專科學生於1945年全部畢業,不再另行招生。

山西農業大學歷史,為數不多的在縣城的全國重點大學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學校計劃遷回太谷,因蔣介石發動內戰交通不便,未能遷移。

1946年將中學部遷至陝西三原,銘賢學院工商管理、銀行兩系停辦,另在西安招收該兩系,就地開課。

山西農業大學歷史,為數不多的在縣城的全國重點大學


山西農業大學歷史,為數不多的在縣城的全國重點大學


1947年銘賢學院從金堂遷到成都東門外。

山西農業大學歷史,為數不多的在縣城的全國重點大學

1948年,中學部和工商管理、銀行兩系分別從陝西遷回成都。學院原在金堂設:農藝、畜牧、農經、機工、紡工、化工、銀行、工管八個系,遷到成都後,因受校舍設備等限制,將農經、化工、銀行三系暫行停辦。

解放前夕在校學生為358人,畢業生為133人,教師為68人,其中教授36人,副教授8人,講師8人,助教6人,特聘教員6人。職工為59人。學院內設有農場、牧場、機械實驗工廠、紡織實驗工廠,藏有圖書8838冊,儀器7999件。在這期間,1943年楊蔚任代理校長,1949年又由賈炎生任代理校長。

二、新中國山西農學院時期

1949年12月,成都解放。1950年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成都市軍事管制委員會委派溫宗政、鄭瑛為銘賢學院軍事代表,在校實施軍事監督與領導一切事宜。

山西農業大學歷史,為數不多的在縣城的全國重點大學

當時,學院設有三科五系,即農科。農藝學系、畜牧學系;工科:機械工程學系、紡織工程學系;商科:工商管理學系。在校學生358人,教職員286人。

山西農業大學歷史,為數不多的在縣城的全國重點大學

1950年10月間,銘賢學院遷回山西省太谷縣原銘賢學校舊址。吳克明任院長、張龍志任教務主任,程子青任總務主任。

1951年 1月,政務院教育部在北京召開處理接受外國津貼的高等學校會議,會後私立銘賢學院改為公辦。依照山西省人民政府文教廳規定,學生實行小包乾制待遇,免收學費、宿費、講義費及雜費。一般疾病由校醫室免費治療。

1951年 4月,全校師生結合抗美援朝等項政治運動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愛國主義、無產階級國際主義的教育,逐步肅清了封建的法西斯思想和親美、恐美、崇美的帝國主義權化思想。

山西農業大學歷史,為數不多的在縣城的全國重點大學


1951年 5月,奉教育部命令,將機械工程系、工商管理系合併于山西大學機電系(工管系後來又合併於中國人民大學);紡織工程系合併於西北工學院紡織系;九月,合併交接完竣。

山西農業大學歷史,為數不多的在縣城的全國重點大學

銘賢中學高中併入太原第五中學;太原中等農業技術學校合併銘賢學院,為附屬中等農業技術學校,原銘賢學院的初中併入該校。

1951年10月1日,山西省人民政府接管了銘賢學院,改私立為公辦,銘賢學院正式改稱山西農學院,學制為四年,當時共有師生86人、李秉權任院長,李子康任副院長,學院成立了黨的臨時支部,李子康任書記。

山西農業大學歷史,為數不多的在縣城的全國重點大學


山西農業大學歷史,為數不多的在縣城的全國重點大學

1952年全國高等教育實行院系調整,畜牧獸醫系的獸醫部分,合併於內蒙古畜牧獸醫學院。這樣山西農學院只有農學、畜牧兩個專業。

山西農業大學歷史,為數不多的在縣城的全國重點大學


山西農業大學歷史,為數不多的在縣城的全國重點大學

1955年以後。結合我國實際,進行教學改革,修訂了教學計劃、減少課程門類,增設選修課,精簡教材,教學方法上採取啟發式教學。

山西農業大學歷史,為數不多的在縣城的全國重點大學

1954年,院長李秉權調山西省農業建設廳工作,院長職務由李子康擔任。1956年張雨竹調至農學院任黨工委書記。

山西農業大學歷史,為數不多的在縣城的全國重點大學


1957年成立中共山西農學院委員會,張若愚任書記,張雨竹任副書記。1958年,王綬任院長、李子康、喬啟明為副院長。

山西農業大學歷史,為數不多的在縣城的全國重點大學

1958年至1960年,我國教育戰線開展了一場以勤工儉學、教育與生產相結合為中心的教育革命。學院組織 800名師生到靈石大鍊鋼鐵,進行現場教學,師生共同編寫教材,開展群眾性的科研工作。並把勞動列為正式課程。

山西農業大學歷史,為數不多的在縣城的全國重點大學


這場教育革命是力圖創立適合我國國情的社會主義教育體制。但在教育革命中,忽視了課堂教學與教師的主導作用,影響了正常的教學秩序,降低了教學質量。但通過這場教育革命,在教學、生產勞動和科學研究三結合的實踐中,廣大教師也做出了一定的成績,積累了一定的教改經驗。

山西農業大學歷史,為數不多的在縣城的全國重點大學


1958年山西農學院農學系增設土壤農化、植物保護兩個專業、畜牧系增設獸醫專業,同時成立了園藝系,下設果樹蔬菜專業。同年八月,將附屬農校併入我院改為專科部。

山西農業大學歷史,為數不多的在縣城的全國重點大學


山西農業大學歷史,為數不多的在縣城的全國重點大學


1962年。進行了全面的調整和壓縮,經調整後,設農學、牧醫、園藝三個系和一個基礎部,下設一農學、植保、土化、畜牧、獸醫、果樹蔬菜它個專業,其他專。業分別併入農學、果樹蔬菜等專業,使之與我省農業發展相適應。

山西農業大學歷史,為數不多的在縣城的全國重點大學


根據教育部1961年九月頒佈的《教育部直屬高等學校暫行工作條例》(草案)(即高教六十條),修訂了教學方劃,堅持教學為主的原則,努力提高教學質量,對生產勞動、科學研究和社會活動的時間作了合理的安排。

山西農業大學歷史,為數不多的在縣城的全國重點大學


恢導正常的教學秩序,加強了黨的領導和思想政治工作:貫徹落實黨的知識分子政策,對歷次政治運動中受到錯誤批判的師生、幹部進行了甄別平反,從而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

山西農業大學歷史,為數不多的在縣城的全國重點大學

1964年,為了加強教學與科研工化經省政府決定,將山西省果樹所、山西省畜牧研究所歸山西農學院領導,1969年兩個所重歸農口。1965年7月趙立法來校任副院長。

山西農業大學歷史,為數不多的在縣城的全國重點大學


山西農業大學歷史,為數不多的在縣城的全國重點大學

1966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山西農學院和全國其他院一樣,在發展中受到了挫折,停止招生達五年之久。

山西農業大學歷史,為數不多的在縣城的全國重點大學

1971年 4月30日,山西省革委決定撤銷山西農業勞動大學,將該校機構合併到山西農學院。

山西農業大學歷史,為數不多的在縣城的全國重點大學

1971年,山西農學院恢復招生,學制二年,並將果樹蔬菜專業分為果樹專業和蔬菜專業,增設農機專業。1974年又增設了林學專業。

山西農業大學歷史,為數不多的在縣城的全國重點大學


1975年,學校在昔陽、雁北、運城組建了3個分院,分別為大寨、雁北、運城農學院。

山西農業大學歷史,為數不多的在縣城的全國重點大學


山西農業大學歷史,為數不多的在縣城的全國重點大學


山西農業大學歷史,為數不多的在縣城的全國重點大學


山西農業大學歷史,為數不多的在縣城的全國重點大學


山西農業大學歷史,為數不多的在縣城的全國重點大學

1976年10月,打倒“四人幫”以後,使我國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發展時期。

山西農業大學歷史,為數不多的在縣城的全國重點大學


山西農業大學歷史,為數不多的在縣城的全國重點大學

1977年停止招收二年制社來社去學生。

1978恢復招生考試製度,招收四年制學生。通過考試和擇優錄取的學生,政治素質和文化水平都較好,保證了我院學生的質量。

1978年 9月,學院學術委員會成立。

三、山西農業大學時期

1979年7月27日,經國務院批准大寨農學院併入山西農學院,同年山西農學院更名為山西農業大學,被列為全國重點高等學校。此後,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銷雁北、運城農學院,將其併入山西農業大學。

山西農業大學歷史,為數不多的在縣城的全國重點大學


1980年和1984,學校進行了系科專業的調整,由1960年的三個系、一個部、六個專業,調整為十個系,一個部——基礎部,十三個專業。學制均為四年。

山西農業大學歷史,為數不多的在縣城的全國重點大學


山西農業大學歷史,為數不多的在縣城的全國重點大學


山西農業大學歷史,為數不多的在縣城的全國重點大學


山西農業大學歷史,為數不多的在縣城的全國重點大學


山西農業大學歷史,為數不多的在縣城的全國重點大學


山西農業大學歷史,為數不多的在縣城的全國重點大學


山西農業大學歷史,為數不多的在縣城的全國重點大學


山西農業大學歷史,為數不多的在縣城的全國重點大學


山西農業大學歷史,為數不多的在縣城的全國重點大學


山西農業大學歷史,為數不多的在縣城的全國重點大學


山西農業大學歷史,為數不多的在縣城的全國重點大學


山西農業大學歷史,為數不多的在縣城的全國重點大學


山西農業大學歷史,為數不多的在縣城的全國重點大學


山西農業大學歷史,為數不多的在縣城的全國重點大學

2012年全國農業科技教育工作會議上,山西省人民政府與農業部正式簽署共建山西農業大學的協議。

2016年,學校被列為山西省高等教育綜合改革試點高校。

2017年6月25—26日,由中國科學院主辦、山西農業大學等單位協辦的第五屆戰略與決策高層論壇在北京舉辦,論壇主題為“科技促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山西將功能農業列為省級戰略,在山西農業大學建立山西功能農業研究院、開設全國首個功能農業專業受到與會代表熱切關注。

山西農業大學歷史,為數不多的在縣城的全國重點大學

2019年10月19日,山西農業大學和山西省農業科學院合署,合署後單位名稱為“山西農業大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