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中國抗戰史上的萬能手槍:頭把、二把、三把、“二十響”、馬匣子

圖片裡的手槍俗稱“鏡面匣子”,學名叫毛瑟手槍,德國產,可連發可單點,裝上槍托抵肩射擊可以當衝鋒槍用,彈容量為20發,是彈容量比較大的手槍之一,因此也被稱為“德國二十響”。

不過毛瑟手槍的設計導致開完槍後的後坐力導致槍口向斜上方跳躍,從而使精度大打折扣,所以在歐洲毛瑟手槍並不是受歡迎的手槍,但是到了中國,萬能的中國人民發明了獨特的斜手持槍,所以毛瑟手槍的威力以及精度被充分的發揮,所以我們在影視作品裡看到的士兵用毛瑟手槍進行射擊的時候都是斜著手或者直接把槍橫過來的。毛瑟手槍在抗日戰場上功勳卓越,是能夠代表抗日戰爭的一把槍。

中國抗戰史上的萬能手槍:頭把、二把、三把、“二十響”、馬匣子

由民初軍閥混戰, 國民革命軍北伐, 抗日戰爭, 國共內戰, 一直到韓戰, 盒子炮幾乎無役不與, 和中國現代史緊密的纏繞在一起。 翻開舊照片, 由上海街頭, 到深圳邊境, 到東北老山密林, 都有它的蹤跡。 它伴隨我們渡過了艱難的歲月。 盒子炮之情, 綿綿無盡。

中國抗戰史上的萬能手槍:頭把、二把、三把、“二十響”、馬匣子

中國的軍事鬥爭,自古就與西方有很大的不同,在“奇”與“正”的利用上,中國更注重以奇制勝。

到了二十世紀,包括抗日戰爭的敵後戰場在內的近半個世紀的戰爭,多數是非常規戰爭,特別是在抗戰勝利以前所進行的戰爭,游擊戰就更是主要的作戰樣式。化裝奇襲、伏擊、村落戰、地道戰、挑簾戰等小部隊的作戰行動是敵後抗日遊擊戰的主要戰法,在重武器與自動火器嚴重不足和重視輕裝機動的游擊隊中,毛瑟手槍便成了游擊隊員得心應手的最好夥伴。

1、頭把盒子——大紅9,手柄上有個大大的紅色阿拉伯數字9,很明顯的標記免得用錯彈藥。

中國抗戰史上的萬能手槍:頭把、二把、三把、“二十響”、馬匣子

中國抗戰史上的萬能手槍:頭把、二把、三把、“二十響”、馬匣子

手持“駁殼槍”作戰的二戰中國士兵

八路軍曾經組建了大量的手槍隊、武工隊,他們曾經使用這種手槍取得了非常多的戰果。

《世界特種部隊始祖》中曾經對可以稱為世界特種部隊始祖的中國手槍隊的成長過程有非常詳細的描寫。

通常認為英國是世界上最早組建特種部隊的國家。1940年6月,德國法西斯軍隊橫掃歐洲大陸,完全佔據了優勢,而英法軍隊卻節節敗退,到英國本土,武器裝備幾乎全部遺棄,損失巨大。為了對付德軍將要發動的進攻,並進行反攻,英國軍方根據首相邱吉爾的建議,從各作戰部隊中挑選了一批強悍精幹,訓練有素的士兵,組成了特種作戰部隊哥德曼,主要負責深入德軍後方發動攻勢和破壞的特殊任務。

但是英國特種部隊已經比中國的手槍隊的成立時間晚了十幾年。

2、二把盒子,標準軍用型。

中國抗戰史上的萬能手槍:頭把、二把、三把、“二十響”、馬匣子

中國抗戰史上的萬能手槍:頭把、二把、三把、“二十響”、馬匣子

3、三把盒子,短管警用型。圖上這支應該都認識。

中國抗戰史上的萬能手槍:頭把、二把、三把、“二十響”、馬匣子

中國抗戰史上的萬能手槍:頭把、二把、三把、“二十響”、馬匣子

4、“二十響”,出現較晚,彼時民間幾把盒子的約定俗成已經成型,所以並沒有它的位置。

中國抗戰史上的萬能手槍:頭把、二把、三把、“二十響”、馬匣子

中國抗戰史上的萬能手槍:頭把、二把、三把、“二十響”、馬匣子

5、’馬匣子,原廠產量不多,國內大沽廠等曾有過仿製。這已經不屬於手槍了。

中國抗戰史上的萬能手槍:頭把、二把、三把、“二十響”、馬匣子

毛瑟C96手槍是德國毛瑟兵工廠在1896年推出的一款半自動軍用手槍,盒子炮是毛瑟C96軍用手槍及其系列衍生品在中國的一種民間稱呼,除了這個稱呼以外,中國人還稱它為駁殼槍、自來得、快慢機、匣子槍、大鏡面等等。自從清末進入中國直到朝鮮戰爭,其地位由蘇聯手槍代替,都是每個中國軍人的夢想,整整輝煌了半個世紀。

中國抗戰史上的萬能手槍:頭把、二把、三把、“二十響”、馬匣子

中國的手槍隊已經完全符合了現代特種部隊的性質。他們的主要主要任務是:襲擾破壞、暗殺綁架、敵後偵察、竊取情報、心戰宣傳、特種警衛,以及反顛覆、反特工、反偷襲和反劫持等。

所以說,中國的手槍隊才是真正的世界上最早的特種部隊,而所謂的手槍隊,其實就是建立在毛瑟手槍基礎上的部隊。

駁殼槍,20響,沒有它就沒有現代中國的命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