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國內糧食產量逐年遞增,明明夠吃了卻還要進口?

中國屬於農業大國,從農業這一角度出發來看,土地還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土地不僅是農業生產的基礎,同時也是眾多農民的經濟來源。不過隨著時代的進步發展我們卻發現這樣一個現象,那就是種地的人越來越少。大部分都是年紀較大的老人在種地,農村不少土地都是閒置的狀態。

按理說以中國這樣的農業大國,糧食本該自給自足甚至還能出口,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中國居然是連續多年全球糧食進口第一大國。這是為什麼呢?每年進口穀物達到千萬噸之高,是中國供給不足嗎?

對於這一問題,我們首先需要了解一下糧食自給率,同時也是評估國家糧食自給程度的指標。糧食自給率指的是當年糧食產量佔據當年糧食消費量的比重,以此來衡量一個國家的糧食安全水平。如果達到100%以上,就屬於完全自給。在95%至100%之間,就屬於基本自給。在90%至95%之間,屬於糧食安全水平,如果小於90%的話,糧食供求就會存在一定風險了。

出於對農業以及種植業的保護,長時間以來國內糧食進口一直都受到嚴格的限制,這一政策被稱之為進口配額制度。在這一背景之下,國內進口小麥、玉米等農作物,在數量上都是嚴格控制在關稅配額範圍內的。

國內糧食產量逐年遞增,明明夠吃了卻還要進口?

也就是說中國一年進口總量2000多萬噸穀物,佔據全年糧食消費量的比例不超過3.4%。而國內大米、小麥以及玉米這三種主要糧食的自給率也沒有跌破98%,因此糧食產量還是能夠基本自給的。

長久以來國內進口最大的品類就屬大豆,進口率達到80%之高。玉米由於農業需求的原因,也增加了進口量。其實說到底為什麼需要進口,也是結構性矛盾上的問題。為了擺脫壟斷式供給,國內也採取了多元化進口的方式,不是單一從一個國家進口,擴展至多個國家以此來解決糧食缺口這方面的難題。

國內糧食產量逐年遞增,明明夠吃了卻還要進口?

而且國內進口的糧食中,大部分都是用於加工的,尤其是飼料方面的加工。與國內相比,進口糧食的價格更加便宜,用於飼料加工也比較划算。就像進口大豆,其中用於生產豆粕的比重達到75%到80%。少量用於食用的進口糧食,其實也是為了滿足多元化的需求。

國內糧食產量逐年遞增,明明夠吃了卻還要進口?

隨著時代的發展,國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不同人群的消費觀念自然也不一樣,有些人不滿足於國內糧食,進口糧食並不是因為不夠,而是為了滿足這類需求。就像泰國香米,其實也是為了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求。

農業作為一個國家的基礎,必須要將糧食掌握在自己手中,我們才能“挺直腰桿”,具備更多的底氣。由於一系列外在因素,導致國內必須大量進口糧食,其實這並不會有什麼影響。因為國內糧食每年都在增產,但是也無法避免需要大量進口糧食的情況出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