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3 安徽徽州的貞節牌坊為什麼這麼多?你真的瞭解它嗎?

自古以來,直至現代,貞操總是對女子而言的,這是男子作為統治者對女子的要求。男子拈花惹草,至多被認為是“失德”,而不叫“失貞”,甚至還被認為是風流韻事。而女子一旦“失身”,不論是出自什麼原因,那就不得了了。即使是被施暴自身毫無過錯,也永遠是“不乾淨的女人”、“跳進黃河洗不清”了。

貞節牌坊就是這樣一段歷史的見證者。徽州牌坊無論是氣勢上還是數量上都屬全國之最,尤其是貞節牌坊,直至現在徽州大地上仍留有一百餘座貞節牌坊。

據《民國歙志》記載,明清兩代,安徽僅棠樾一個鮑氏家族,就有貞節烈女59人。那麼,為什麼安徽會有這麼多的貞節牌坊呢?

安徽徽州的貞節牌坊為什麼這麼多?你真的瞭解它嗎?

其實,秦漢時期女性倫理之中的貞節觀念,並沒有被作為一種國家意識形態加以倡導,女性再嫁都是很平常的事。唐代的婦女還能成群結夥地騎馬外出郊遊,而且還能穿半裸裝,男女交往都較為自由,有些女子追求愛情也比較大膽,女子離婚也不受歧視。

但是,到了宋代,由於出了一班儒者,形成理學,深深影響了中國的學術思想以及風俗制度,也使婦女的貞節觀念在崇古的基礎上愈演愈烈。“三綱五常”、“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封建觀念一直壓在女性的頭上。在那種社會條件下,對於女子的貞節不僅是倡導的問題,而且對“失貞”的女子要嚴加懲罰,輕則趕出族門,重則施以沉河、火燒甚至凌遲處死等酷刑。

一方面,徽州作為程朱故里,“三綱五常”思想自然是得到極力的推廣,對於女性的要求也更加的嚴格。

安徽徽州的貞節牌坊為什麼這麼多?你真的瞭解它嗎?

另一方面,地處高山深谷的徽州,農業收成只能滿足三分之一的口糧。為了活命,男人們不得不背井離鄉。明清時期,70%以上的徽州成年男子都要離家從事商貿經營。所以,徽州的很多男性在十四歲左右就要結婚生子,然戶外出經商。他們通常都要幾年、十幾年甚至幾十年才能回來,所以就需要這種忠孝節義思想來強化宗族制度。

起初,女性在夫死後還多為自願守寡,偶爾也有殉情而死之人,但後期大戶之家攀比貞節牌坊數量愈盛,甚至官員都以貞節牌坊數量為自己政績明證,期間被逼守寡、甚至被活活餓死的女性不計其數。這些女子用她們的一生換來的僅僅是這樣一座冰冷的貞節牌坊。

安徽徽州的貞節牌坊為什麼這麼多?你真的瞭解它嗎?

棠樾牌坊群是徽州現存最大的牌坊群,牌坊群由7座牌坊組成,以忠、孝、節、義的順序相向排列,分別建於明代和清代,都是旌表棠樾人的“忠孝節義”的。幾百年過去了,它們依然堅實挺拔、高大雄偉,我們也會驚歎於它的巍峨、壯麗,但同時,我們也應該去了解為什麼它們會被建造,瞭解它不僅作為一道風景而且作為一種歷史上的觀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